..續本文上一頁“現威相”,好象是自己一切不怕、無所畏懼的樣子。“言王官勢力,災禍恐怖事”,要嚇唬人家要聽他的話,講一些王官勢力、世間的王論、刀兵、賊……那些事情,哪些人碰到災、碰到什麼了,說那些恐怖的事情嚇唬人家。嚇唬人家的目的還是在求利。
“此處得利養,而向彼處說,稱道誰施廣,譏嫌某施微。”這個地方人家供養你了,供養了麼算了麼,你收了麼你好好修行好了。他跑到某個地方去跟人家說:“哎,我在哪裏哪裏住的時候,有什麼什麼人供養我,怎麼怎麼地供養我。”你跟他說啥意思?你不就是說“你該供養我了,人家那麼多供養我了,你怎麼不供養呢?”有的人還供養之後,“哎,你口袋裏還有大的呢!你供養十塊還有五十、一百的沒有拿出來,你還要把大的還拿出來……”,這個也太不象話了。
“稱道誰施廣,譏嫌某施微”,這個《瑜伽師地論》就引了這一段。他說什麼什麼人他布施很慷慨,布施很多,……
(12B)這個“卑”就是說他的社會地位很低,他人又窮,他的能力又弱,他都供養了那麼多;你地位又高,種姓尊貴,家裏又富,能力又強,比他勢力又大,你怎麼只供養了這麼一點點?這個東西好象逼著人家供養多,這個東西都是邪命!
“諸妄語邪命,以求取利名” (這個“利名”可能是“利養”,這個是不是有錯要考一下。這個本子是文革後印的,我們要查一查文革以前的老本子。原來老本子我有的,可惜在五臺山文革的時候給他們搜掉了,現在手邊還拿不出來,要到山上看看有沒有老本子,可能有留下的話再對一下),用各式各樣的打妄語,這個妄語就是前面說的,不單是嘴裏說,現相也可以。假如說,你要人家供養,看到人家供養某某人一件好衣服,你心裏歡喜。歡喜了,你怎麼樣呢?就故意跑到那個施主面前,穿一件破衣服給他看看,“我的已經破了,你該供養我一件衣服”;或者想要一個手表,故意跑到人家施主面前:“哎呀,我沒有表,你看現在什麼時間了,我幾點鍾有什麼要緊事情的,你看我沒表。”你不是要人家供養表嘛!這些都是邪命。
以這樣子的方式來求取利養的,“現世爲人輕,死後地獄淪”,現世人家就看你不起,你這個人多求,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出家人嘛叁衣一缽麼好了,你這個也歡喜、那個也歡喜,世間人也看不起你了。我以前講過,我們一個鄰居他對我說,他交了個女朋友,不敢跟她上街的——走到這個地方停下來,“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我要這個!”他說:“我口袋裏只有那麼多錢,你什麼什麼都要,我怎麼買得起呢?”她要麼不跟你出去,出去看哪一個東西好,都要。貴的也要,便宜的也要,吃的也要,穿的也要,裝飾品更要,總之什麼東西都要。這樣子,人家看不起你了,你多求了!“現世爲人輕”,在現世人家看你不起,死後那苦了——“地獄淪”,還要下地獄去。邪命要下地獄的。
這些就是妄語的攝修心要,這樣子多觀想的話,妄語自然不敢打了。
這四個攝修心要我們認爲很重要,以前我們都是背的,那麼希望你們也要背。因爲四個根本戒不能犯的。如何不犯?就要把這四條東西修好;如何修得好?先要把它知道;如何能知道?背下來。背下來你總不會說不知道了吧?你背都背下來了,怎麼不知道呢?那麼你背都背不下來,什麼條相、什麼內容都不知道,你還怎麼修呢?所以這四個東西是根本。
你們沙彌,我跟你們說,你們年紀是小一點,可能是道理方面還不能理解很深,先背下來。以前,我們中國的儒家,小孩子六歲五歲,上蒙觀,四書五經深得不得了,懂不懂?懂不了的。但是背,《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那就要背下來,懂不懂沒關系,背下來好了;背了之後,到你十四、五歲了再跟你講,講了懂了之後,以後寫文章,“子曰……子曰……”自己會跳出來了,說話都是孔夫子的規模,都在心裏邊不會超越,那個有便宜的。西藏的小喇嘛,那些《俱舍論》、什麼什麼論,頌子都背得非常流利,懂不懂?不一定懂,但是你年紀大一點講了之後,那是全部攝持了,把那些道理,頌子裏面都包進去了。你們還得背喔,你們幾個十幾歲的這四段還要背,你們背起來該是容易些,爲什麼?記憶力好嘛。七歲到十幾歲的人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二十以上分析能力強一點,但是記憶力慢慢退,退到後來四五十歲的話,記憶力就差了,一般說你要背東西還是早一點背。
甲七 觀擇功德過失門第七
(調治沈沒運轉之患)
“觀擇功德過失門第七”。下邊都是“慧行刻意”的事情,就是你要是看它的功德,再反過來看它的過失,那你就不會做壞事了。
乙一 十種虧損戒
虧損于屍羅 有十種因緣 若不入此數 圓滿具堪能
前面說十種虧損戒,假使你持戒不好,于戒有虧損的,有十個因,這十個因有了,戒絕對虧損的。那麼反過來你要持戒清淨的話,把這個因素去掉,不要墮在這個因素裏邊。
“虧損于屍羅,有十種因緣”,假使你戒持不好,有“虧”或者“損”,就是犯戒破戒的事情了,犯戒破戒有十種因緣。你離開這十個因緣就不會……,“若不入此數,圓滿具堪能”。假使你能夠不在這十種因緣裏邊的話,“圓滿具堪能”,圓滿持戒就有堪能性。那就是告訴你對面的,你就反過來把這個對立面除掉,那你持戒就能圓滿。佛教是緣起論,所以我們到處看到,這個因緣在的話,你再想持戒,持不好的;這個因緣不具的話,你就是心裏沒有說一定要拚命怎麼怎麼,持戒必定圓滿,不會虧損。那麼這個是從因上求了。我們也經常說菩薩是有智慧的,從因上求,畏因,衆生畏果。犯戒的因,菩薩看到害怕,這些因緣是要破戒犯戒的,那是絕對不敢做。如果你從果上看,犯戒了之後地獄去,“啊,地獄苦得很”,這個你已經來不及了。衆生就是在沒有受苦之前放逸、貪享受,盡量造罪,但是苦來了,臨時就害怕起來了,趕快求救,求這個救他那個救他。你自己造的業,哪個來給你代受呢?也代受不了啊。
前兩天我們本村一個居士來問我,他說他有一天忙得不得了,他修四皈依,他這一天忙得不得了,“我沒有念,我叫兒子給我代念了,算不算數?”我說:“你不吃飯,你兒子代你吃飯了,你飽不飽?”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嘛。你沒有念就重來了,你就斷掉了,所以說代是代不了的。那麼衆生是一樣的,等到苦來了,你求這個求那個,叫人家給你代受苦——菩薩倒是願意給你代受苦,但是代不了啊,這個苦你自己造的。我們說地獄的火是哪裏來的?你自己的心裏邊化出來的,因爲你造這個罪,這個罪的異熟果就現這個地獄火相。菩薩看看本來沒有火嘛,你在做夢,在火裏燒,人家醒的人家看你沒有火嘛,你一點也沒有事,你怎麼叫了、痛了?你夢裏邊的火,這個火哪個給你除得掉呢?只有你醒過來才能除掉。你沒有醒過來,哪個來把你夢裏的火拿出呢?這個拿,怎麼拿呢?你自己想嘛。所以,“圓滿具堪能”,叫你從因上看問題,你不進入這十個因緣,“不入此數”,不在這十個因緣裏邊,那麼持戒自然有能力,可以圓滿。
下邊就是這十個因緣。
丙一 無出離心
不爲自調伏 寂靜大涅槃 由王賊等害 債主怨家逼
不活諸畏懼 求出家受具
第一個“無出離心”,就是說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戒的,這個出離心一定不能少,你沒有出離心根本不得戒!說個老實話。你就是其他五戒、十戒,那都要以出離心、菩提心爲基礎的。既然發心都沒有,你受的戒還不會得戒的。你如果受戒之後根本沒有出離心……,“不爲自調伏”,不爲了自己調伏自己的煩惱,“寂靜大涅槃”,也不求寂靜的大涅槃,——“調伏”是戒,“寂靜”是定,“大涅槃”是果。那麼你不爲自己調伏,不爲求寂靜的大涅槃,那麼你爲什麼出家受比丘戒呢?
“由王賊等害,債主冤家逼,不活諸畏懼,求出家受具。”
或者是遭了王難——我們記得以前有一年,有些人要被抓了,他來不及逃,逃到哪裏呢?跑到廟裏來躲了。我記得昭覺寺就來了幾個年輕人,哪個敢收你啊!你即使不是逃犯,人家也不敢收你,這個時候有嫌疑,你爲什麼早不出家遲不出家,一定要在正在抓嫌疑人的時候你要出家呢?哪個敢?哪裏都不敢收的——碰到王法的難的時候你求出家;或者“賊等害”,碰到盜賊把你東西搶完了,或者逼倒你了,要抓你要殺你,冤家逼,你害怕,躲到廟裏要出家;“債主冤家逼”,或者要債了,你還不出來,沒有辦法了,想跑到出家裏去躲避起來。
出家的廟又不是防空洞,哪個都是那些跑進來躲難的?這個也太不行了。我們收出家人也不能亂收,要真正有出離心想修行的人才收。你逼得不行了,或者是冤家逼,冤家要害他,逼得他逃出來逃得沒地方走了,跑廟裏來了;或者飯吃不起了,吃不起飯要餓死了,沒辦法了,他來出家來了,這樣的人當然他的動機就不純了,你要他持戒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樣子出家受具的人,沒有出離心,是決定要犯戒的,他的動機不純。他的出家又不是自願的出家的,是逼得沒有辦法才出家的,那當然是不可靠的。
丙二 戒羸行緩
若性無羞恥 惡性戒體羸 學處行緩慢 沈下不堪能
第二種是“戒羸行緩”。“戒羸行緩”就是說持戒的心不強,總是想這個戒捆縛在那裏不舒服,最好要放縱自己,要自在,“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我就要做得、拿得,人家東西我取得,什麼東西我要怎麼的……”,經常生這個心的話,你持戒決定要犯戒。
“若性無羞恥”,主要的還是沒有慚愧心,他本身就沒有羞恥的心、慚愧心。“惡性戒體羸”,本身也是惡根性很重,劣根性,“戒體羸”,受的戒不強,就是持戒的念頭不強。
“學處行緩慢”,“學處”,學戒,該怎麼做怎麼做。我們說學…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