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面貌,它中間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本來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它本來的樣子,不要去執著這個有、那個有,這個好、那個壞,這些是我們的妄想心,這些東西去掉之後,那就“無所得”。

  這個“無所得”,一方面是總結前面的爲什麼那些都沒有的,因爲本來是無所得的,一方面承上啓下。

  下面再就是我們昨天講的,在勝義谛的無所得裏邊,得到這個境界了,然後在世俗谛的無所得也出現了,因爲有“無所得”,才能“有所得”,這個好象是矛盾,實際上是統一的。那麼下面怎麼得呢?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菩薩行的。

  修菩薩行的,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先是發了菩提心,又修深般若波羅蜜多行的人,這個修菩薩道的人,他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有什麼效果呢?當下可以“心無罣礙”,沒有罣礙之後就沒有恐怖,“無有恐怖”。我們說爲什麼有罣礙?就是執著這個東西是實在的,那個東西是有的,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心裏就罣礙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是空的,那有什麼罣礙呢?根本就是什麼都沒有的,罣礙什麼東西?心裏沒有罣礙,煩惱也不起來。我們執著這個東西我們歡喜它、珍惜不放,那真的是有的,這才去珍惜嘛,假如這東西是假的,好比我們說做了一個夢,發大財了,得了一個金元寶,這個金元寶是假的,你有什麼高興呢?也不要去分了,沒有的嘛,本來是沒有的,貪心不會起了,同時瞋心也起不來了,今天怨家到這裏害你的,夢幻裏的怨家,找也找不出來,醒過來什麼都沒有了,你還去瞋什麼人呢?恨不起,沒有瞋心了,所以瞋、怨等罣礙的心都不會起了。這個心沒有罣礙之後,那也沒有恐怖了。

  

  

  我們說恐怖有幾種,大的來說,生死的怖畏是最大的怖畏;小的來說,行菩薩道的人,開始行的人,有五種怖畏。

  一是“惡名畏”,人家誹謗。

  二是“惡道畏”,就是怕下惡道。行菩薩道,假使你做得不好的話,還是免不了進叁惡道,——犯戒嘛,假使犯了菩薩戒,犯了重的戒了,那就要下叁惡道……,“惡道畏”。

  叁是“不活畏”,“不活”就是怕生活過不下去,怎麼呢?行布施道,把什麼東西、頭目腦髓都布施掉了,布施頭目腦髓當然是不活了,死掉了,就是把你的錢都布施完了,你吃飯也成問題了,也有這個擔心,恐怕生活成問題了,“不活畏”。

  第四種叫“死畏”,這個,就算發大心要布施頭目腦髓了,你想,啊呀,我這個一布施呢,我的身體也沒有了,要死掉了,害怕,那是初心菩薩的一個畏。

  還有一種,“大衆畏”,在大衆面前害怕。這個我們說很多人都有了,平時說話很會說,上了臺了,啞掉了,怎麼?心裏害怕了,心跳起來了。以前聽說一個佛學院的老師,他修爲很好,他能編書、能寫講義,但是他就是上不了講臺,一上講臺,臉也紅了,心也跳了,嘴也結巴結巴的說不來了,那就是“大衆畏”。這個“大衆畏”,我們要把它去掉。怎麼去啊?很簡單了,把“我”去掉嘛。你說,我害怕,就怕我講得不好,或者什麼樣子,人家看我不對頭、要說我閑話,這麼我這個名氣就沒有了,或者什麼什麼……,害怕這些。——不要去顧慮那些問題!就看你自己是不是講得對、講得對大家有沒有利益就完了。講得不對,那麼就不要亂講;如果你是學來的,有師父傳承教過你的話,你大膽地說出來,這個是師父教的,是經上來的,爲了利益衆生就說了,說得好說得壞是另外一回事,對人家利益的心我是有的,這就可以了,不要去害怕、顧慮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所以說,這些怖畏都是自己的私心雜念生起來的。 (注3)

  

  注3(資料參考) 五 怖 畏

  

   一、不活畏,謂初學菩薩,雖行布施之行,而不能盡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過活,是名不活畏。

   二、惡名畏,謂初學菩薩,雖欲與衆生同事而攝化之,入諸酒肆等,恒懼譏謗,不得似大菩薩安行自若,是名惡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薩證果之後,以同事攝諸衆生,逆行順化,屠坊酒肆,無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叁、死畏,謂初學菩薩,雖欲運廣大心,內外俱施,然有時施以財物,而于身命顧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內外施者,內則身命等,外則財物等也。)

   四、惡道畏,謂初學菩薩,懼生惡道,于不善法分別對治,令其不生,是名惡道畏。

   五、大衆威德畏,謂初學菩薩,或于王庭執理之處,或于善解法義人前,申宗敵論,唯恐有失,是名大衆威德畏。﹝出百法論鈔並毗婆沙論﹞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叁: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衆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衆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如是菩薩,永離一切諸恐怖事。

   又《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雲:勝解行住,未能超越五種怖畏。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處衆怯畏。又雲:由諸菩薩、已能發起善決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斷。由善修習無我妙智;分別我想,尚不複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由是因緣,無不活畏。由于他所、無所希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由離我見。于我無有失壞想轉;故無死畏。自知死後、于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由意樂見一切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衆怯畏。菩薩如是遠離一切五種怖畏,遠離一切聞說甚深正法驚怖,遠離一切高慢憍傲,遠離一切他不饒益種種邪行所起瞋恚,遠離一切世財貪喜。無染汙故,無所憎背。有熾然故,無俗意樂,能圓滿證一切善法。 

  

  

  這些東西去掉,“心無罣礙”之後,私心雜念去掉了,這些怖畏自然也就沒有了。所以說“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什麼叫“顛倒”(注4)?我們的凡夫的眼睛就是顛倒的。沒有我的,就說有個我;不存在實在的法的,就說實在有這個東西;本來是無常的,一定說它是常的;本來是不幹淨的,一定說他是幹淨的。 

  什麼東西幹淨不幹淨?(注5)就說人啦,我們說男女之間,正是貪著的時侯就感到對方好得不得了。實際上好什麼東西呢?一張皮裏邊,扒開來,就是膿血骨頭,乃至這個腦髓、肪脂、痰,還有大小便,還有汗涕等等這些髒東西,都剝離的、動物的屍體擺在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他(她)還沒有死掉,皮還包起的,你就歡喜得不得了。本來是不幹淨的,認爲是幹淨的,這是顛倒。“不淨爲淨”,這是一種顛倒。

  另外一個顛倒——“常、樂、我、淨”嘛,本來不是樂的,這個世間有什麼可樂?我們講了很多了,整個的世界充滿了苦。你說這個世界安樂的,好,我們要躺在這裏,建設我們的幸福的樂園……,什麼東西的,這個是顛倒!

   還有“無我計我”,本來一切法沒有自性,我也沒有這個補特迦羅的實在的流轉的主宰者,但是,你就執著這個是有的、那個也有的。這個是顛倒。你證到般若波羅密多之後,這些顛倒就取消了。

  

  

   注4(資料參考) 四顛倒

   《瑜伽師地論》卷一叁:「雲何迷惑?謂四顛倒。一于無常計常顛倒,二于苦計樂顛倒,叁于不淨計淨顛倒,四于無我計我顛倒。」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九:「複次,慈氏菩薩摩诃薩,此般若波羅蜜多,不與十六種法而爲相應。一者不與十二因緣相應,所謂無明乃至老死。……十一者不與四顛倒法而爲相應,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樂計樂樂計無樂,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如是妄計,名顛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諸塵勞門而爲相應。」

   《大寶積經》卷八四:「爾時勝生如來于彼林中,無量百千大衆圍繞,廣爲分別緣起法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一切皆是純大苦集、電得,于此緣中,無明于行無思無覺,行于無明亦無思無覺,乃至生于老死無思無覺,老死于生亦無思無覺,如是諸法,性不可得,無行無念,無我我所,本性清淨,各不相知。凡夫不聞如是法故,執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于我,乃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由此執著我我所故,無常計常,苦計爲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生四顛倒。顛倒見故,無明迷惑,不正思惟,隨心染著,不能破壞有愛系縛,生死輪回,相續不斷。智者善觀法界相故,不見有少我人衆生,乃至壽命生老病死、系縛殺害而可得者。電得。」)

  

  注5(資料參考) 叁十六物

  

  

   人身有叁十六之不淨物。《涅槃經》卷二四雲:「凡夫身叁十六物不淨充滿。」分爲叁類:一、外相十二: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成身)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叁、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見《大經演義鈔》卷叁十)

   又《雜阿含經》卷四叁(一一六五經):「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爲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發、毛、爪、齒、塵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