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面貌,它中间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东西,本来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它本来的样子,不要去执着这个有、那个有,这个好、那个坏,这些是我们的妄想心,这些东西去掉之后,那就“无所得”。

  这个“无所得”,一方面是总结前面的为什么那些都没有的,因为本来是无所得的,一方面承上启下。

  下面再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在胜义谛的无所得里边,得到这个境界了,然后在世俗谛的无所得也出现了,因为有“无所得”,才能“有所得”,这个好象是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那么下面怎么得呢?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行的。

  修菩萨行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先是发了菩提心,又修深般若波罗蜜多行的人,这个修菩萨道的人,他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有什么效果呢?当下可以“心无罣碍”,没有罣碍之后就没有恐怖,“无有恐怖”。我们说为什么有罣碍?就是执着这个东西是实在的,那个东西是有的,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心里就罣碍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是空的,那有什么罣碍呢?根本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罣碍什么东西?心里没有罣碍,烦恼也不起来。我们执着这个东西我们欢喜它、珍惜不放,那真的是有的,这才去珍惜嘛,假如这东西是假的,好比我们说做了一个梦,发大财了,得了一个金元寶,这个金元寶是假的,你有什么高兴呢?也不要去分了,没有的嘛,本来是没有的,贪心不会起了,同时瞋心也起不来了,今天怨家到这里害你的,梦幻里的怨家,找也找不出来,醒过来什么都没有了,你还去瞋什么人呢?恨不起,没有瞋心了,所以瞋、怨等罣碍的心都不会起了。这个心没有罣碍之后,那也没有恐怖了。

  

  

  我们说恐怖有几种,大的来说,生死的怖畏是最大的怖畏;小的来说,行菩萨道的人,开始行的人,有五种怖畏。

  一是“恶名畏”,人家诽谤。

  二是“恶道畏”,就是怕下恶道。行菩萨道,假使你做得不好的话,还是免不了进三恶道,——犯戒嘛,假使犯了菩萨戒,犯了重的戒了,那就要下三恶道……,“恶道畏”。

  三是“不活畏”,“不活”就是怕生活过不下去,怎么呢?行布施道,把什么东西、头目脑髓都布施掉了,布施头目脑髓当然是不活了,死掉了,就是把你的钱都布施完了,你吃饭也成问题了,也有这个担心,恐怕生活成问题了,“不活畏”。

  第四种叫“死畏”,这个,就算发大心要布施头目脑髓了,你想,啊呀,我这个一布施呢,我的身体也没有了,要死掉了,害怕,那是初心菩萨的一个畏。

  还有一种,“大众畏”,在大众面前害怕。这个我们说很多人都有了,平时说话很会说,上了台了,哑掉了,怎么?心里害怕了,心跳起来了。以前听说一个佛学院的老师,他修为很好,他能编书、能写讲义,但是他就是上不了讲台,一上讲台,脸也红了,心也跳了,嘴也结巴结巴的说不来了,那就是“大众畏”。这个“大众畏”,我们要把它去掉。怎么去啊?很简单了,把“我”去掉嘛。你说,我害怕,就怕我讲得不好,或者什么样子,人家看我不对头、要说我闲话,这么我这个名气就没有了,或者什么什么……,害怕这些。——不要去顾虑那些问题!就看你自己是不是讲得对、讲得对大家有没有利益就完了。讲得不对,那么就不要乱讲;如果你是学来的,有师父传承教过你的话,你大胆地说出来,这个是师父教的,是经上来的,为了利益众生就说了,说得好说得坏是另外一回事,对人家利益的心我是有的,这就可以了,不要去害怕、顾虑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所以说,这些怖畏都是自己的私心杂念生起来的。 (注3)

  

  注3(资料参考) 五 怖 畏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证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是菩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离如是等一切诸畏。何以故?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物,是故菩萨无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养,我应供养众生,供给所须,是故菩萨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相故,无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是故无有堕恶道畏;我所志乐,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如是菩萨,永离一切诸恐怖事。

   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云:胜解行住,未能超越五种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又云:由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断。由善修习无我妙智;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由是因缘,无不活畏。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欲乐:我当饶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觅。由是因缘,无恶名畏。由离我见。于我无有失坏想转;故无死畏。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无有处众怯畏。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远离一切高慢憍傲,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远离一切世财贪喜。无染污故,无所憎背。有炽然故,无俗意乐,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这些东西去掉,“心无罣碍”之后,私心杂念去掉了,这些怖畏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什么叫“颠倒”(注4)?我们的凡夫的眼睛就是颠倒的。没有我的,就说有个我;不存在实在的法的,就说实在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无常的,一定说它是常的;本来是不干净的,一定说他是干净的。 

  什么东西干净不干净?(注5)就说人啦,我们说男女之间,正是贪着的时侯就感到对方好得不得了。实际上好什么东西呢?一张皮里边,扒开来,就是脓血骨头,乃至这个脑髓、肪脂、痰,还有大小便,还有汗涕等等这些脏东西,都剥离的、动物的尸体摆在你面前,你逃都来不及,他(她)还没有死掉,皮还包起的,你就欢喜得不得了。本来是不干净的,认为是干净的,这是颠倒。“不净为净”,这是一种颠倒。

  另外一个颠倒——“常、乐、我、净”嘛,本来不是乐的,这个世间有什么可乐?我们讲了很多了,整个的世界充满了苦。你说这个世界安乐的,好,我们要躺在这里,建设我们的幸福的乐园……,什么东西的,这个是颠倒!

   还有“无我计我”,本来一切法没有自性,我也没有这个补特迦罗的实在的流转的主宰者,但是,你就执着这个是有的、那个也有的。这个是颠倒。你证到般若波罗密多之后,这些颠倒就取消了。

  

  

   注4(资料参考) 四颠倒

   《瑜伽师地论》卷一三:「云何迷惑?谓四颠倒。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不净计净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九:「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与十六种法而为相应。一者不与十二因缘相应,所谓无明乃至老死。……十一者不与四颠倒法而为相应,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乐计乐乐计无乐,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如是妄计,名颠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诸尘劳门而为相应。」

   《大宝积经》卷八四:「尔时胜生如来于彼林中,无量百千大众围繞,广为分别缘起法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因缘,一切皆是纯大苦集、电得,于此缘中,无明于行无思无觉,行于无明亦无思无觉,乃至生于老死无思无觉,老死于生亦无思无觉,如是诸法,性不可得,无行无念,无我我所,本性清净,各不相知。凡夫不闻如是法故,执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由此执着我我所故,无常计常,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生四颠倒。颠倒见故,无明迷惑,不正思惟,随心染着,不能破坏有爱系缚,生死轮回,相续不断。智者善观法界相故,不见有少我人众生,乃至寿命生老病死、系缚杀害而可得者。电得。」)

  

  注5(资料参考) 三十六物

  

  

   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卷二四云:「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成身)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见《大经演义钞》卷三十)

   又《杂阿含经》卷四三(一一六五经):「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