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还有“梦想”,“梦想”就是不实在的东西。梦,我们知道,醒过来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法本来没有自性,本来就是自性空,你说这个有那个有,这是梦想。我记得有一本书上说的,很有趣,古代因为他们的文明不发达了,有一个国家,他们里边假如说有一个人做了个梦,某人在梦里边假如借给他一百块钱,第二天醒过来可以去向他要债的,如果他不还的话可以告官,为什么?你梦里欠我的!——这就是迷信了,颠倒的乱想,这就是颠倒梦想了。这是古代??的某一个国家,但是不是普遍的,最落后的(

  36:02),是我看书上有这么记载的,它就是说梦里梦到什么东西,人家怎么打他的话,他可以报仇,也去打他一顿。这个现在我们讲起来简直是笑话。我们说实在的东西,要看成是梦想,那么梦里现的东西更不能去管它了,那完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的。

  

  

  那么“菩提萨埵”他能够修持深般若波罗密多呢,当下有这么的好处,可以“心无罣碍”,可以没有恐怖,可以“远离颠倒梦想”,最后,“究竟涅槃”,圆满他涅槃的境界。

  什么叫涅槃?“涅槃”是印度话,我们汉人都叫“圆寂”,圆满的圆,寂静的寂,一切功德无不圆满,叫圆,一切障碍无不消灭,叫寂,那就是说达到最高的殊胜的境界了。菩提萨埵如果能够依般若波罗密多修行的话呢,不但是离开这些罣碍、恐怖,颠倒梦想除掉,最后还能达到究竟的最高的涅槃境界。

   “涅槃”有几种,我们这里也把它略略的分析一下。(注6)

  

  

  第一种“性净涅槃”,就是本来的自性,本具的,也叫原来的佛性了,这个本性寂静的涅槃,凡圣都有,平等不二的,这个道理,“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原有的佛性,也就是自性的涅槃。这是人人平等具有,但是圣者证到了,凡夫却不知,差距就在这里。

  

  第二种是“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就大乘的来说,他变易生死的原因把它消灭了,就是那些所知障消灭了;二乘来说,烦恼障消灭了,但是,这个报身,依身还在,人还没有走的,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真的功夫证到家了,但是人还在,这个是叫有余涅槃。

  

  第三“无余涅槃”,功夫证到家了,也离开这个世界了,就阿罗汉说起来,就是这个世界再也不来了。所以是证到涅槃之后,有余涅槃他的身体还在,还做一些事情;无余涅槃一证呢,这个三界永远超出了,不再来了。那么大乘的来说,他证到无余涅槃之后,变易生死 (注7)也尽了,方便有余土里边也不去了,进入报土去了。

  

  那么最高的是“无住涅槃”,这是证到最圆满的佛的境界。“无住”,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生死就是涅槃,这个最高的境界,这是佛才有。佛,他的悲、智、断功德一切圆满。断德圆满,烦恼障、所知障一切全部除尽了;智德圆满,生死当下就本性空,完全照了,“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无智亦无得”,这个道理彻底明了了;悲德圆满,虽然看到这个涅槃

  色法

  (39:48)是空性,但是因为要救度众生,还要不住在涅槃里边,重来三界来遍度众生,这是叫无住涅槃。他的智慧超出生死了,不住生死;他的悲心不住于涅槃,所以说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叫无住涅槃,这是佛的境界。

  

  

  注6(资料参考) 四种涅槃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名数)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证有余无余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问:依大乘所说,则如来色身,总为无漏清净,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余涅槃?既无有余涅槃,无余亦宜无之?答曰:就佛身论有余无余,有二义:一如来之身,虽无实之苦果,然就示现似于苦果之依身而论有余无余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无漏色身之隐显而论有余无余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

  

  《成唯识论》卷一○:「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注7(资料参考)二种生死

  《三藏法数》:(出唯识论)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着):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成唯识论》卷八:「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如有论说,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

  

  

  

  上边是总的说,菩萨依了般若波罗密多,就得这么大的好处。这是菩萨的果。那么佛呢?下边说佛的果。佛能得佛的果,菩萨能得涅槃果,这是从两边说,菩萨从断德的地方说,佛从他智慧的地方说,就是菩提的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他们假使修这个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缘故呢,就可以圆满他的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最高的境界了,三世诸佛没有一个可以超出这个法门,一定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能够成就这个最上的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8),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正”;“三”,“等”;“菩提”就是“觉”,证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第一个觉,观空性。

  这个观空性的智慧,在佛教里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如理智”(如来的如,道理的理,智慧的智),也叫“如所有智”(如来的如,所有一切法的所,有了没有的有),如理智、如所有智都是观一切法的空性的,本性是空、没有自相的;还有一个智,叫“如量智”(如来的如,数量的量,智慧的智),也叫“尽所有智”(无尽的尽,无尽法界、无量无尽的尽,尽所有,所有的所,有了没有的有)。(注9)

  “如所有智”观空性,“尽所有智”观缘起,那么“如理智”观空性,“如量智”观缘起,这两个智慧,在佛说,一切圆满了,在般若方面能够最究竟的,空性见到了。在这个世俗谛方面、缘起方面,一切法,没有他不知道的,《金刚经》上的说的,我们的起心动念,不管是未来的、过去的、现在的,佛当下就知道,这个就是“无量智”,这是观缘起的。在我们修行的时侯,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