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肚、生髒、熟髒、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膿、血、腦、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還有“夢想”,“夢想”就是不實在的東西。夢,我們知道,醒過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一切法本來沒有自性,本來就是自性空,你說這個有那個有,這是夢想。我記得有一本書上說的,很有趣,古代因爲他們的文明不發達了,有一個國家,他們裏邊假如說有一個人做了個夢,某人在夢裏邊假如借給他一百塊錢,第二天醒過來可以去向他要債的,如果他不還的話可以告官,爲什麼?你夢裏欠我的!——這就是迷信了,顛倒的亂想,這就是顛倒夢想了。這是古代??的某一個國家,但是不是普遍的,最落後的(

  36:02),是我看書上有這麼記載的,它就是說夢裏夢到什麼東西,人家怎麼打他的話,他可以報仇,也去打他一頓。這個現在我們講起來簡直是笑話。我們說實在的東西,要看成是夢想,那麼夢裏現的東西更不能去管它了,那完全是虛妄的,沒有自性的。

  

  

  那麼“菩提薩埵”他能夠修持深般若波羅密多呢,當下有這麼的好處,可以“心無罣礙”,可以沒有恐怖,可以“遠離顛倒夢想”,最後,“究竟涅槃”,圓滿他涅槃的境界。

  什麼叫涅槃?“涅槃”是印度話,我們漢人都叫“圓寂”,圓滿的圓,寂靜的寂,一切功德無不圓滿,叫圓,一切障礙無不消滅,叫寂,那就是說達到最高的殊勝的境界了。菩提薩埵如果能夠依般若波羅密多修行的話呢,不但是離開這些罣礙、恐怖,顛倒夢想除掉,最後還能達到究竟的最高的涅槃境界。

   “涅槃”有幾種,我們這裏也把它略略的分析一下。(注6)

  

  

  第一種“性淨涅槃”,就是本來的自性,本具的,也叫原來的佛性了,這個本性寂靜的涅槃,凡聖都有,平等不二的,這個道理,“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原有的佛性,也就是自性的涅槃。這是人人平等具有,但是聖者證到了,凡夫卻不知,差距就在這裏。

  

  第二種是“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就大乘的來說,他變易生死的原因把它消滅了,就是那些所知障消滅了;二乘來說,煩惱障消滅了,但是,這個報身,依身還在,人還沒有走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真的功夫證到家了,但是人還在,這個是叫有余涅槃。

  

  第叁“無余涅槃”,功夫證到家了,也離開這個世界了,就阿羅漢說起來,就是這個世界再也不來了。所以是證到涅槃之後,有余涅槃他的身體還在,還做一些事情;無余涅槃一證呢,這個叁界永遠超出了,不再來了。那麼大乘的來說,他證到無余涅槃之後,變易生死 (注7)也盡了,方便有余土裏邊也不去了,進入報土去了。

  

  那麼最高的是“無住涅槃”,這是證到最圓滿的佛的境界。“無住”,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生死就是涅槃,這個最高的境界,這是佛才有。佛,他的悲、智、斷功德一切圓滿。斷德圓滿,煩惱障、所知障一切全部除盡了;智德圓滿,生死當下就本性空,完全照了,“無受想行識,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智亦無得”,這個道理徹底明了了;悲德圓滿,雖然看到這個涅槃

  色法

  (39:48)是空性,但是因爲要救度衆生,還要不住在涅槃裏邊,重來叁界來遍度衆生,這是叫無住涅槃。他的智慧超出生死了,不住生死;他的悲心不住于涅槃,所以說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叫無住涅槃,這是佛的境界。

  

  

  注6(資料參考) 四種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原爲寂靜,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對于所斷之煩惱而謂爲余。雖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煩惱之障,永爲寂滅,故名涅槃。叁無余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與有余依涅槃共斷煩惱障所得之真理,而顯于生死苦果斷謝之時即後時也。故卻無苦果之依身,謂爲無障依,衆苦永爲寂滅,謂爲涅槃。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也。所知障爲智之障。二乘之人爲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固執生死爲可厭,涅槃爲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于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爲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有情,故謂之爲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謂爲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極聖,有前自證有余無余之叁,菩薩在初地已上有第一與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問:依大乘所說,則如來色身,總爲無漏清淨,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余涅槃?既無有余涅槃,無余亦宜無之?答曰:就佛身論有余無余,有二義:一如來之身,雖無實之苦果,然就示現似于苦果之依身而論有余無余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無漏色身之隱顯而論有余無余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八。

  

  《成唯識論》卷一○:「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注7(資料參考)二種生死

  《叁藏法數》:(出唯識論)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六道衆生,隨其業力所感果報身,則有長有短;命則有壽有夭,而皆流轉生死,故名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因移果易,名爲變易。謂聲聞、緣覺、菩薩雖離叁界內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變易生死。如初位爲因,後位爲果;又後位爲因,後後位爲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變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淩波居士著):生死一語,又作輪回,謂依業因而于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續、永無窮盡之意。與「涅槃」相對稱。《成唯識論》卷八舉出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惡業爲因、煩惱障爲緣,將受叁界內之粗報;其果報對于壽命之長短、肉體之大小等有一定限製,故稱爲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輪回者,稱爲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又稱不思議變易生死。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雖不受分段生死之輪回,但以無漏之有分別業爲因、所知障爲緣,于叁界以外受殊勝微妙果報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來叁界內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願力之故,壽命、肉體皆可自由變化改易,而無一定之限製,故稱爲變易身。受變易身者,稱爲變易生死。

  

  《成唯識論》卷八:「複次,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爲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爲緣。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叁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如契經說,如取爲緣有漏業因續後有者而生叁有,如是無明習地爲緣,無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叁種意成身,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雲何能證無上菩提?依變化身證無上覺,非業報身,故不違理……。」

  

  

  

  上邊是總的說,菩薩依了般若波羅密多,就得這麼大的好處。這是菩薩的果。那麼佛呢?下邊說佛的果。佛能得佛的果,菩薩能得涅槃果,這是從兩邊說,菩薩從斷德的地方說,佛從他智慧的地方說,就是菩提的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他們假使修這個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緣故呢,就可以圓滿他的無上正等菩提,這是最高的境界了,叁世諸佛沒有一個可以超出這個法門,一定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能夠成就這個最上的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注8),這個大家都知道了,“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叁藐”,“正”;“叁”,“等”;“菩提”就是“覺”,證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第一個覺,觀空性。

  這個觀空性的智慧,在佛教裏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如理智”(如來的如,道理的理,智慧的智),也叫“如所有智”(如來的如,所有一切法的所,有了沒有的有),如理智、如所有智都是觀一切法的空性的,本性是空、沒有自相的;還有一個智,叫“如量智”(如來的如,數量的量,智慧的智),也叫“盡所有智”(無盡的盡,無盡法界、無量無盡的盡,盡所有,所有的所,有了沒有的有)。(注9)

  “如所有智”觀空性,“盡所有智”觀緣起,那麼“如理智”觀空性,“如量智”觀緣起,這兩個智慧,在佛說,一切圓滿了,在般若方面能夠最究竟的,空性見到了。在這個世俗谛方面、緣起方面,一切法,沒有他不知道的,《金剛經》上的說的,我們的起心動念,不管是未來的、過去的、現在的,佛當下就知道,這個就是“無量智”,這是觀緣起的。在我們修行的時侯,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