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前面講過的,再重複一遍,開始我們學這個空的道理的,這個時候的智慧叫空慧,這是初步的,等到你空慧增長了,能夠悟入或者證到這個空性了,這個時侯的智慧叫般若了。菩薩當然是得到般若了,所以他能夠得到究竟涅槃;佛,當然了,他的般若更圓滿了,最高的層次的般若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我們講過的,最初的是空慧,等到證到、悟道以後的叫般若,般若圓滿了,就證無上正等菩提,佛的般若已經到究竟圓滿了,所以證到無上正等菩提了。
注8(參考資料)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術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徧知,無上正徧道。真正徧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藐爲正,叁爲遍。菩提爲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徧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叁雲正,藐雲等。又,叁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又《翻譯名義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雲: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叁藐,翻正也;叁,遍也,等也;菩提,覺也。
注9(參考資料) 二 智
(名數)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谛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後得智,有分別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後智。」佛性論叁曰:「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衆生界自性清淨名爲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行宗記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爲通後有爲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爲萬法之俗智也。此爲生于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以根本智之境,離一切之分別也。唯識論十曰:「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同九曰:「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那麼這裏我們說,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了,是佛的菩提,是覺了,但是這個覺是包含一切佛的功德都在裏邊的,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些都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名字裏邊全部包含有,就是說這個佛的無上的佛果,全部都在這個名字裏邊包括了。也就是說,這叁世的佛,不管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你要得到無上的正等菩提,也必須要依靠這個深般若波羅密多。那麼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重要性充分地就顯示出來了,她的利益也全部看出來了,可以心無罣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方面證得涅槃,一方面證得菩提,那就是我們要真正的得到這個無上的果呢,就必須要依靠般若波羅密多。
下邊,“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這是贊歎她的功德了,“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那麼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了,他的功德那麼大,我們就知道,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
在印度,他們婆羅門也有,歡喜、相信咒,咒有很大神力。那麼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它的功能神力也很大,跟咒一樣,以咒的來形容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功效,所以說呢,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什麼叫大神咒?我們說,它神通廣大,一切障礙都除掉的,真實不虛,能除一切障,從這個方面說,“是大神咒”;另一方面,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智慧無礙,它能夠照破一切無明,“是大明咒”;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功德,最高無上的,也沒有比他超過的,“是無上咒”;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只有佛跟佛才相等,其余的一切,都不能向他比,“是無等等咒”,“無等”,一切都不能跟他相等的,但是佛可以跟他等,佛佛相等,佛跟佛是相等的,“無等等”。這有很多解釋,這是一個解釋。另外的,能破煩惱的,能破一切煩惱,叫大神咒;能破無明的,叫大明咒;因地的功行圓滿的,叫無上咒;果的功德圓滿的,叫無等等咒。這是另外一個解法。超過凡夫的,大神咒;超過二乘的,大明咒;超過一切因地的,無上咒;果上佛與佛齊的,無等等咒。這個解釋很多,我們就介紹這麼幾個。
它“能除一切苦”,我們就歸結到這裏了,他的功效是無等等,它能除一切苦,我們說,回到原來的頭上來了,學般若波羅密多的目的到底在哪裏?我們一開頭講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前面這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是整個的《般若波羅密多經》的一個經書的核心已經給你傳出來了,現在經過這麼大的一番講解,又回到那個問題,“能除(度)一切苦”,我們學般若的目的,就是在度苦,不但自己度,還要度人家的苦,所以能度一切苦。什麼苦?我們講過的,叁苦、八苦,六道苦,生死苦,這一切都能除掉,“真實不虛”,決定無疑,所以這個妙用無邊。
這是用咒的那個功德,來贊歎般若經的功德。再可以配一下,我們說“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這就是大神咒;“遠離顛倒夢想”,大明咒;“究竟涅槃”是無上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等等咒。這個也可以配上這四句。
那麼這裏講了呢,我們能夠一心的受持般若波羅密多,就能夠得到上面那麼大的利益,所以我們把那個咒呢,來引用他的功德,因爲印度的人很相信咒。
確實,咒有很大的功效,我們說最近,我們前一年,有一個海外的居士,他就剪一張報紙寄給我,說印度婆羅門有一個瑜伽師,他要念一個咒,可以使人騰空,他寄來的照片,叁個歐洲人,就是念這個咒騰空的照片,人飛到屋檐上那麼高。這個照片照下來,他寄給我看,他好象瑜伽修婆羅門的功效很大,他也是愛神通了。其實,我們說神通有好多種,一種是修得的,是自己修禅定功夫證到的,這是自己的;一種是念咒的,念一個咒,憑那個咒的加持,也可以得通;還有一種是他人的通,人家的,附在你身上的,那是鬼神通。那麼我們是佛教徒,我們以前也講過,我們修持,不著眼于通,並不是排斥通,通它自己會現的,只要你把自己的煩惱、業障去掉了,功能自然會顯發,不要向外追求,我們是內道,向內求,不向外求。什麼吸太陽的氣,去偷哪兒的氣,甚至于去偷人家的氣,這個是卑鄙的,我們佛教徒最不取的。
顯 密 圓 融
(密法與顯教的關系)
般若波羅密多,這部經,有二百六十個字,分兩集,前面是顯說,依顯教的教理來講的,後半片是密說(密法)。密法跟顯法到底如何、差別在哪裏?這個界線實在難分。有人說,你們修密的,我們學顯的,尤其是溫州,對修密法的人歧視的不得了,那你顯教、學淨土的,你早上念的什麼東西?楞嚴咒啊!這個不是咒啊?大悲咒呢?也是咒嘛。十小咒呢?也是咒啊。那麼你們放蒙山、放焰口啊,啥東西呀?密法嘛!你何必對人家學密法歧視得那麼厲害呢?你自己天天在修!說個究竟的話,“密”跟“顯”是分不開的,這兩個東西就是一個是表、一個是裏一樣的,兩個密切關系的。《法華經》是顯教的(天臺教)的根本的教理,《法華經》裏邊“陀羅尼品”,專門講咒的;佛說《楞嚴經》,講了一個楞嚴咒;心經,顯教啊,“揭谛,揭谛,般若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也是密法嘛。所以顯、密,不要把它截然地分離。顯就是把密的功德用一種語言的方式把它闡發出來,講道理;密就是把顯的道理用密咒的方式把它功能顯出來,念咒就能夠起神效,這個大家都相信的,念咒的人,你起作用了——有的人害病了,什麼咒一念,(病)沒有了;有的人什麼家裏鬧鬼神了,鬧鬼的,你這個咒一念呢,也沒有了,就有這麼厲害。如果你這個修行好一點的,我們說一個叫什麼咒啊,穢迹金剛咒,如果念了這個咒,你可以騰空,一天飛行多少裏。這個書上就是有啊,不是騙騙人的,但是我們沒有這個功能就是了,我們修持的不夠,達不到這個境界。如果你到了這個境界之後,就可以實現那些事情,佛絕對不會打妄語的。
這裏就是說密咒跟顯教的兩個關系,我們可以用這個比喻,一個是表,一個是裏,一個是把道理用語言思想表達出來,使你懂,一個把這個語言思想道理的東西用特殊的一個結構,使你産生一個極大的作用。這兩個東西互相配合、互相聯系,拆不開的。你如果說我學顯教的,密法一概不要,你早晚課也做不來了,你就是在念——我們說念《心經》,前面念到這裏:“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都是顯教的事情了,那個這顯教的事情、這個話從哪裏來的呢?也從密的功德、佛的智慧上闡發出來的,甚深的實相的般若,不可言說的,這個秘密的功德裏邊用語言……(錄音斷缺)到龍宮裏把它取出來,取出的又是龍宮裏極少一部分,很多很多的看都沒有看到過,聽都沒有聽到過的,那這哪裏來的呢?都是從般若的秘密的,密跟顯裏邊,從密的功德裏邊透露出來的,真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