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叫聰明論。

  那麼我們學法,正規的就是要按照這個道路走,從文字般若下功夫,修智慧,觀照,然後是最後圓滿(實相)般若。假使我們差一點的,或者文化差的,怎麼辦呢?還是有路的,就持律師那條路,專精地拜經也好、念佛也好、誦經也好,也會開悟,只要你過去有善根的,你心一境性的時候,再叁寶的加持,也會開聞思智慧。這個智慧,我們要聲明,是你過去種了般若種子的,如果你過去沒有種下般若的種子,也沒有聞、也沒有去思的話,那麼你現在再怎麼專心,不會現出來。這個種子什麼時候下?就在你們聽經,就在下種子!你們在聽經,不管你懂不懂,種子是下去了。我們吃飯一樣的,你吃什麼飯,裏面有多少維他命、有多少卡路裏熱量,吃下去對人哪一部分有滋養的?不懂。等于農民鄉村裏的,你吃什麼東西……,他吃下去就完了,吃下去身體就胖起來了,力氣也來了,什麼地方的作用都來了,雖然不知道,還會起作用的。這個就是我們念經一樣的,只要你專心致志地念,你過去的善根有,那麼你到了專一的時候也會産生小小的開悟的記錄,所以說我們不要認爲我們現在聽不懂,馬馬虎虎、倒聽不聽的,或者倒來不來甚至于不來了,反正聽不懂的。我在溫州時就有這些人,也難怪,他們的溫州話聽不懂我這個普通話的,他們的溫州話我也聽不懂啊,這個怎麼辦呢?他們開始聽了,看到我嘴在動,嗨,人家在笑話,不曉得在講啥東西,聽了兩天,不感興趣了。那麼怎麼樣呢?像這樣子是不是走了(不聽了)好啊?我說還是聽一下好,爲什麼原因啊?“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一入耳根就會永遠成爲金剛種子,不爛的,金剛種子進去之後,不爛不壞,總有一天要結這個菩提的果的。所以這個種子下去,就像農民吃飯,不知道飯裏面什麼營養,什麼什麼,不懂,吃下去再說,一樣起作用。那麼你不懂,不懂聽下去也好。我們說念咒,很簡單的念個咒,比如“阿巴熱米達”這麼個咒,你聽了,什麼東西?不懂啦,你好好地念了,作用就來了,這個咒語的作用很大啊。我們說真正學佛到高層次的時候,“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陀羅尼門就是一法通一切法,一個法通了,什麼都打開了,由這個法你打通的話,其它的智慧都來了。那就是你不懂的東西還會起作用呢,不要輕視了,對這個《般若經》“唉呀,聽不懂”,聽不懂,有作用!種子下去了,將來你總有一天或者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會産生這個般若的智慧。當然我們說離不開善知識,這個是很重要的。

  

  到這裏我們基本上把昨天的這個叁種般若重複了一道。下面我們講一講般若的義。

  般 若 深 義

  “般若”是印度話,爲什麼我們不翻爲“智慧”或者“實相”呢?我們說既然嚴格地說意思是“實相”,或者是一般的通常的觀照起作用的時候叫“智慧”,爲什麼不翻?古代的翻譯,有一定的規矩的,在對這個梵文的名字翻到中文來,一般是不翻過來了,用意譯翻過來,但是有五種情況不翻,就是保持原名。 (注1)

  哪五種呢?第一種,“多義故不翻”,這個字,梵文這個字意思很多,你如果翻到中文來了,只有一個意思了,其他的意思都不見了,因爲要保存它原來的整個的原義,幹脆就不翻。舉個例子,佛的十號裏邊,“薄伽梵”這一個詞(一般翻“世尊”,有的就翻“佛”),不翻!爲什麼不翻呢?一翻“世尊”——“薄伽梵”有六個意思,如果翻作“世尊”,前面五個意思(吉祥、自在、名稱……)都沒有了,所以幹脆就不翻。這是翻譯裏邊的一些規則。 (注2)

  第二種,“秘密故不翻”,就是說一些咒,它含的意思很秘密的,咒語都不翻的。我們《心經》講到後來,“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诃”,什麼意思啊?一般就不翻了,你去念好了,念了自然有感應。這個叫秘密不翻。那麼是不是一定不能講?也能講一講,簡單的可以講一下,但是打開來講,一般是不講,因爲這是秘密的,不打開。

  第叁種,“尊重不翻”,這個字,我們尊重它的意思,很高超,不翻。如說“般若”,般若的意思,它的嚴格的意思是“實相”,一切法的最高的法,就是佛成道的時候得到的那個最高的法,就是“般若”。那麼如果你翻過來,翻一個“智慧”,就顯不出這個正規的意義了,幹脆就不翻,就直接用“般若”。那麼這裏就是說,既然說“實相”是“般若”,那麼觀照呢,因爲這個智慧能夠證到“實相”,能夠圓滿“實相”的,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它是因,“般若”是果,因立果名,在因上安果的名字,證到這個般若的智慧,也叫般若,乃至開始最初層次的解空的那個空慧,也因爲它是因,將來能夠感到這個無上的般若的果,也是因立果名,從因上把果的名字安上去,也叫它般若。所以這個“般若”雖然用得很廣泛,實際上最嚴格的意思就是最高無上的般若這個法——實相,這是很正規的,不翻;翻了之後,成了個“智慧”,那很平凡了,不見它正規的意義了,所以“尊貴不翻”。

  第四種,“順古故不翻”,古代一向用慣了,那麼就不要翻了。比如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我們經常念得很多了,很熟了,意思也知道了,無上正等正覺,不翻也可以了。所以佛經上……,《阿彌陀經》就有啊,“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裏邊就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保存梵音,沒有翻譯,因爲古代大家從來都用慣了,不翻也知道了,所以就不翻了。

  還有一種,“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這個地方沒有的東西,在印度是有的,那當然翻不過來了,保持原文了。

  這是翻譯裏邊有這麼五個規矩,所以“般若”屬于第叁種,“尊重不翻”。

  注1:

  五種不翻 (名數)唐玄奘立五種不翻之規: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羅尼者。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語具六義者。叁、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者。四、順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故也。五、爲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謂般若二字,聞之者生信念,以如譯爲智慧,則生輕淺之意故也。見名義集序。(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注2:

  薄伽梵 名具六義。佛地論曰: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二熾盛,叁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其義雲何?謂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猛焰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叁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叁、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翻譯名義集》)

  下邊我們看看,這裏講的什麼。因爲要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般若是很深的東西,我第一天就講的,真正要理解般若,你現在要下功夫把《俱舍》學通,基本法相學了,然後呢,高一層次的空,就是經部的空要知道;經部空知道之後,要進一步學瑜伽的空;瑜伽的空知道之後,再進一步學中觀的空,那纔是達到真正的般若的空。這個層次很多,跳一個層次就不能得到上面的效果,那麼是很艱難的。我這裏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你說我理解了沒有?我恐怕也沒有理解,我只是就我耳朵裏聽到的、我們海公上師講的東西,他講過《現觀莊嚴論》,這部論是專門講般若的,他在講的時候這樣說:“這部經你們聽了之後,耳根莊嚴。”你這個耳朵聽到這部經,你的耳朵就莊嚴了。這個莊嚴不是我們買一個金箍子(耳環)、什麼東西來莊嚴,聽過《現觀》的耳朵,這是很了不得的,是很莊嚴的,很珍貴的。那麼我這個耳朵也得莊嚴,聽過他經過經,心裏邊並不怎麼了解,就把聽過的東西,拿出來、翻出來給大家聽聽,可能是保持了原來的樣子的,也可能變了味了,變了味的我負責,這是我的過失,要忏悔的,如果沒有變味的、從他口裏來的,經過我的口,跟大家結個緣,大家種個般若種子。

  般若很深,我們如何去理解?那我們要多講一些,在真正地講《般若經》之前,我們還多用一些時間,帶名言法相的東西來把這個道理再多多地發揮一下。簡單說,般若是認識宇宙最高境界的那個智慧,真正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zhi(智

  )、li (理

  待校對39:30)合一,是沒有能所的,也不能叫zhi

  ,也不能叫li

  ,超然的,但是總括來說、從它的這個層次上必須要經過的步驟來說,叫它智慧,能夠證到最高真理的智慧,就這麼樣子來表達。

  那麼這個最高真理的智慧——般若,它跟那些其他的(世間)智慧有什麼高超的地方?這個我們來比較地研究一下。怎麼說呢?我們凡夫,有生以來都有兩個執著,一個是人執,執著有個“我”,一個是法執,一切法實實在在的、有自性,人、我有自性,我就是我啊,我從生到現在怎麼,將來怎麼樣,你就是你呀,各是各的,有界限的,有的壞的就說靈魂了,每一個人都是這麼一個靈魂,這裏死了、那裏投生,反正這個軀殼是要變的、要爛的,靈魂是不滅的,這是一般耶稣教或者什麼教都這樣說。而我們說呢,我們是沒有這麼一個永生的精神的東西,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這個就把“我執”否定掉了,很奇怪吧?哪一個哲學、哪一門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