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叫聪明论。

  那么我们学法,正规的就是要按照这个道路走,从文字般若下功夫,修智慧,观照,然后是最后圆满(实相)般若。假使我们差一点的,或者文化差的,怎么办呢?还是有路的,就持律师那条路,专精地拜经也好、念佛也好、诵经也好,也会开悟,只要你过去有善根的,你心一境性的时候,再三宝的加持,也会开闻思智慧。这个智慧,我们要声明,是你过去种了般若种子的,如果你过去没有种下般若的种子,也没有闻、也没有去思的话,那么你现在再怎么专心,不会现出来。这个种子什么时候下?就在你们听经,就在下种子!你们在听经,不管你懂不懂,种子是下去了。我们吃饭一样的,你吃什么饭,里面有多少维他命、有多少卡路里热量,吃下去对人哪一部分有滋养的?不懂。等于农民乡村里的,你吃什么东西……,他吃下去就完了,吃下去身体就胖起来了,力气也来了,什么地方的作用都来了,虽然不知道,还会起作用的。这个就是我们念经一样的,只要你专心致志地念,你过去的善根有,那么你到了专一的时候也会产生小小的开悟的记录,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听不懂,马马虎虎、倒听不听的,或者倒来不来甚至于不来了,反正听不懂的。我在温州时就有这些人,也难怪,他们的温州话听不懂我这个普通话的,他们的温州话我也听不懂啊,这个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听了,看到我嘴在动,嗨,人家在笑话,不晓得在讲啥东西,听了两天,不感兴趣了。那么怎么样呢?像这样子是不是走了(不听了)好啊?我说还是听一下好,为什么原因啊?“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入耳根就会永远成为金刚种子,不烂的,金刚种子进去之后,不烂不坏,总有一天要结这个菩提的果的。所以这个种子下去,就像农民吃饭,不知道饭里面什么营养,什么什么,不懂,吃下去再说,一样起作用。那么你不懂,不懂听下去也好。我们说念咒,很简单的念个咒,比如“阿巴热米达”这么个咒,你听了,什么东西?不懂啦,你好好地念了,作用就来了,这个咒语的作用很大啊。我们说真正学佛到高层次的时候,“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就是一法通一切法,一个法通了,什么都打开了,由这个法你打通的话,其它的智慧都来了。那就是你不懂的东西还会起作用呢,不要轻视了,对这个《般若经》“唉呀,听不懂”,听不懂,有作用!种子下去了,将来你总有一天或者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会产生这个般若的智慧。当然我们说离不开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把昨天的这个三种般若重复了一道。下面我们讲一讲般若的义。

  般 若 深 义

  “般若”是印度话,为什么我们不翻为“智慧”或者“实相”呢?我们说既然严格地说意思是“实相”,或者是一般的通常的观照起作用的时候叫“智慧”,为什么不翻?古代的翻译,有一定的规矩的,在对这个梵文的名字翻到中文来,一般是不翻过来了,用意译翻过来,但是有五种情况不翻,就是保持原名。 (注1)

  哪五种呢?第一种,“多义故不翻”,这个字,梵文这个字意思很多,你如果翻到中文来了,只有一个意思了,其他的意思都不见了,因为要保存它原来的整个的原义,干脆就不翻。举个例子,佛的十号里边,“薄伽梵”这一个词(一般翻“世尊”,有的就翻“佛”),不翻!为什么不翻呢?一翻“世尊”——“薄伽梵”有六个意思,如果翻作“世尊”,前面五个意思(吉祥、自在、名称……)都没有了,所以干脆就不翻。这是翻译里边的一些规则。 (注2)

  第二种,“秘密故不翻”,就是说一些咒,它含的意思很秘密的,咒语都不翻的。我们《心经》讲到后来,“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什么意思啊?一般就不翻了,你去念好了,念了自然有感应。这个叫秘密不翻。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能讲?也能讲一讲,简单的可以讲一下,但是打开来讲,一般是不讲,因为这是秘密的,不打开。

  第三种,“尊重不翻”,这个字,我们尊重它的意思,很高超,不翻。如说“般若”,般若的意思,它的严格的意思是“实相”,一切法的最高的法,就是佛成道的时候得到的那个最高的法,就是“般若”。那么如果你翻过来,翻一个“智慧”,就显不出这个正规的意义了,干脆就不翻,就直接用“般若”。那么这里就是说,既然说“实相”是“般若”,那么观照呢,因为这个智慧能够证到“实相”,能够圆满“实相”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是因,“般若”是果,因立果名,在因上安果的名字,证到这个般若的智慧,也叫般若,乃至开始最初层次的解空的那个空慧,也因为它是因,将来能够感到这个无上的般若的果,也是因立果名,从因上把果的名字安上去,也叫它般若。所以这个“般若”虽然用得很广泛,实际上最严格的意思就是最高无上的般若这个法——实相,这是很正规的,不翻;翻了之后,成了个“智慧”,那很平凡了,不见它正规的意义了,所以“尊贵不翻”。

  第四种,“顺古故不翻”,古代一向用惯了,那么就不要翻了。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经常念得很多了,很熟了,意思也知道了,无上正等正觉,不翻也可以了。所以佛经上……,《阿弥陀经》就有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里边就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存梵音,没有翻译,因为古代大家从来都用惯了,不翻也知道了,所以就不翻了。

  还有一种,“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在印度是有的,那当然翻不过来了,保持原文了。

  这是翻译里边有这么五个规矩,所以“般若”属于第三种,“尊重不翻”。

  注1:

  五种不翻 (名数)唐玄奘立五种不翻之规: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罗尼者。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六义者。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以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也。见名义集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注2:

  薄伽梵 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翻译名义集》)

  下边我们看看,这里讲的什么。因为要讲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般若是很深的东西,我第一天就讲的,真正要理解般若,你现在要下功夫把《俱舍》学通,基本法相学了,然后呢,高一层次的空,就是经部的空要知道;经部空知道之后,要进一步学瑜伽的空;瑜伽的空知道之后,再进一步学中观的空,那纔是达到真正的般若的空。这个层次很多,跳一个层次就不能得到上面的效果,那么是很艰难的。我这里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说我理解了没有?我恐怕也没有理解,我只是就我耳朵里听到的、我们海公上师讲的东西,他讲过《现观庄严论》,这部论是专门讲般若的,他在讲的时候这样说:“这部经你们听了之后,耳根庄严。”你这个耳朵听到这部经,你的耳朵就庄严了。这个庄严不是我们买一个金箍子(耳环)、什么东西来庄严,听过《现观》的耳朵,这是很了不得的,是很庄严的,很珍贵的。那么我这个耳朵也得庄严,听过他经过经,心里边并不怎么了解,就把听过的东西,拿出来、翻出来给大家听听,可能是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的,也可能变了味了,变了味的我负责,这是我的过失,要忏悔的,如果没有变味的、从他口里来的,经过我的口,跟大家结个缘,大家种个般若种子。

  般若很深,我们如何去理解?那我们要多讲一些,在真正地讲《般若经》之前,我们还多用一些时间,带名言法相的东西来把这个道理再多多地发挥一下。简单说,般若是认识宇宙最高境界的那个智慧,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zhi(智

  )、li (理

  待校对39:30)合一,是没有能所的,也不能叫zhi

  ,也不能叫li

  ,超然的,但是总括来说、从它的这个层次上必须要经过的步骤来说,叫它智慧,能够证到最高真理的智慧,就这么样子来表达。

  那么这个最高真理的智慧——般若,它跟那些其他的(世间)智慧有什么高超的地方?这个我们来比较地研究一下。怎么说呢?我们凡夫,有生以来都有两个执着,一个是人执,执着有个“我”,一个是法执,一切法实实在在的、有自性,人、我有自性,我就是我啊,我从生到现在怎么,将来怎么样,你就是你呀,各是各的,有界限的,有的坏的就说灵魂了,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灵魂,这里死了、那里投生,反正这个躯壳是要变的、要烂的,灵魂是不灭的,这是一般耶稣教或者什么教都这样说。而我们说呢,我们是没有这么一个永生的精神的东西,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这个就把“我执”否定掉了,很奇怪吧?哪一个哲学、哪一门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