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掉,這《金剛經》大家都念的。這個句裏邊就是表示法執跟我執是交叉的,是綜合在一起的,你說法執沒有除掉,我執已經除完了,不可能!“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金剛經》這麼說的。從這一點看,法執跟我執,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化。
聲聞行與菩薩度
那麼大乘跟二乘的區別又在哪裏呢?二乘,他的發心,自利爲主,他要破他的我執,因爲流轉生死是我執在作怪了,如果把我除掉了——昨天也講了的,我們流轉生死,如果執著一個我沒有破掉的話,你這個生死流轉的輪子是停不下來的,你一定要把我執破掉!誰在流轉生死?沒有——沒有的話,你生死當下就了了!所以說禅宗裏邊“念佛是誰”等等的(話頭),就是參這個東西,你本來面目嘛。你參出來之後,你還什麼東西流轉生死呀?沒有了,那當下就是解脫了。但這個東西,我們說要斷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把法執也斷一部分,但是你的目的是只要自己超出叁界,所以對自己超出叁界有關的法執要斷,其它的不相關的可以不斷。就是說,聲聞阿羅漢斷我執,並不是不斷法執,但是法執沒有斷完,就是斷有關他流轉生死的那一部分就完了,其它衆生有關的,他不度了,不相關了,他就全部離去,破了。而菩薩就不一樣了,他發的心願是要度盡一切衆生的,“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首楞嚴經》),那麼一切衆生的煩惱業障什麼東西的、所有的法執都要斷完,因爲要斷完這個法執,所以叁大阿僧只劫修行。要證聲聞果,最長的是六十劫、最快的大概叁劫就可以成聲聞阿羅漢,但是成佛必定要叁大阿僧只劫,這個時間相比,那簡直不可比了。爲什麼那麼長呢?就是要把無量無邊的那些法執全部斷完。那當然是很費大勁了,要行難行苦行、六度萬行,做很多事情,當然時間要長一點。
我們再總結一下,要斷我執、斷法執。法執,聲聞緣覺也要斷,但是他斷的不究竟,就是斷一部分(跟他了生死有關的),我執當然要斷了;而菩薩呢,要成佛,不但我執要斷,要把法執斷完。二者的差別,一個是圓滿地斷除法執,一個是沒有圓滿地斷除法執,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差別。
另外,菩薩戒就是規定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我們受別解脫戒,你只要安穩守持、什麼壞事不做就可以了,那你是持戒清淨。菩薩戒就不是這樣了,這個事情不該做的你做了,犯戒;那個事情該做的你不做,又犯了一個戒,那你一天坐在那裏不動——有的人就說:“哎,我決定念阿彌陀佛好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幹。”你就在犯菩薩戒了!你要麼不受菩薩戒還可以,你如果受了菩薩戒,你就犯菩薩戒了。菩薩戒裏邊,看到病人,你不去照顧他(她),犯戒。這個很多啊,以後有機會我們講一下,當然不是講菩薩戒了,有關的,講一下。簡單講,你對父母不孝順,看到有出家常住的事情不發心,或者你們什麼團體裏邊只顧自己不顧人家,“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態度是不行的,你這個菩薩戒犯的不知多少了,要墮落的。所以說菩薩戒不是好持的。我們說,要持菩薩戒,還得衡量衡量,我夠不夠這個資格、有沒有能力受?當然,我們發心要受,但是受的時候,要考量一下,自己能力還不足的,慢慢培養了再受,受了之後就不是開玩笑了,犯了就是犯了,要墮落的。
那麼這裏也是鼓勵大家,在什麼團體裏邊,在什麼家庭裏邊,在什麼場合之下,只要對人家有利益的事情,多少要做一點,不要圖安逸。實際上你自己專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話,你什麼事也不想幹,你到底一路都在念阿彌陀佛呢?恐怕不見得,偷懶罷了。就是這個懶,懶就是懈怠呀,懈怠的話,你不精進,這個波羅蜜多裏邊就不對頭了,何況你出發點還是自私呢!所以我們說自己要衡量自己。我們這是講經,不是罵人啊。有的人聽了,生氣了:他昨天罵了我一頓,今天又罵我一頓,等下還要罵什麼,不要來啦,我不要聽了……。我們是提高自己,我們要修行、長淨,要淨化自己身口意,如果我不把“鏡子”(法鏡)給你們照一下,你們怎麼知道自己好不好呢?
有這麼一個笑話,一位很醜的老太婆,她去照相館照相,她說:你給我拍得好一點哦。拍出來了,不滿意。又到另一個照相館去,最好的照相館:你拍好一點哦。拍出來又不滿意。怎麼辦呢?後來碰到一位攝相師,他就很幽默地說:哎呀,這要怪你自己的臉啊,不是我的照相機可以改變你的面貌的。
那就是說我們自己要觀照自己,到底我們修行——有的是皈依、學佛幾十年了,有的才來,畢竟我們在信佛、皈依之後,要有所進步嘛,不要老是在這個是非頭裏站著,老資格都有了,煩惱倒蠻重的,說是修行,給人家看的,“你看佛教徒,幾十年的修持,怎麼沒有個成績呢?還不如一個普通的人。”那就慚愧了。我們是爲了佛教在世間上弘揚光大,我們本身就有責任。
你說是菩薩,在受菩薩戒的時候問:“你是菩薩否?”“是菩薩!”這個話你答應了,你菩薩道就要拿出來了,那麼自己受苦一點,艱苦一點,委屈一點,沒有問題嘛。這個“我”本來是空的,你委屈委屈,打也好、罵也好……,彌勒菩薩就是嘛,口痰吐到我臉上,讓它自己幹,我不去擦它。這個精神我們要學習一下。爲什麼我們一進山門,這個彌勒菩薩就塑起來了?一進山門就好好修行了,我們凡夫煩惱太重了,學佛就是要對照自己,把自己煩惱消滅,時時刻刻要想辦法把自己提高。
我們修行不要跟人家比,這一點要首先說明的。在溫州,有一次我教了一些人“金剛薩埵忏悔法”,其中有兩個人修得有點成績,有一個是做會計的,他的嫂子(他哥哥的女人)是做醫生的,她就說很不安逸(她修密法已經很久了),她說:“他有感應了,有成績了,我怎麼搞了那麼久,一點影響也沒有呢?我怎麼辦啊?”起煩惱,到我這裏來訴苦。我說你不要跟人家比嘛,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你跟他比,你怎麼比呢?各人各了自己的,修行是了自己的事情,人家——尤其是菩薩示現的,你怎麼跟他比呢?所以所不要跟人家比。跟人家比的話,你恐怕會氣死了都沒有用的,人家比你高的就是高的了。有的人很年輕,也不是很怎麼樣子的用功,但是他有神通廣大,我們這麼幾十年了,天天念了那麼多,修了那麼多,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呢?不要跟人家比!各人各的善根,我們自己有善根的,一修就靈;沒有善根的,不耐煩,就修不下去。只要這個方法是對的,走下去就是了,佛不會騙我們的,我們的祖師也不會騙我們的。
所以我們回過來說,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有了,你走下去就是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縮、不要跟人家比,什麼妒忌心等等這些都不要起來,修行就是爲了斷除煩惱,跟人家比是毫無意義的。這個是我們的准則。其它的,不要去想那麼多。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裏。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講 記
(20)
主 講 敏公上師
文字錄入 叁寶弟子
本講重點提要:
1. 入大乘門,唯一的方便的標准,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發了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次第
(一)平等舍心
(二)知母
(叁)念恩
(四)報恩
(五)慈心
(六)悲心
(七)增上心
2. 雲何往生(臨終往生要則)
3. 《心經》顯說之總結部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4. 《心經》密說即咒文部分: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波羅揭帝 波羅僧揭帝 菩提薩婆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A.小)
唐叁藏法師玄奘 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波羅揭帝 波羅僧揭帝 菩提薩婆诃(梵音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入大乘門,唯一的方便的標准,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發了菩提心
第??講(第 20 號 mp3.)
昨天我們講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兩段,在證空的裏邊,在般若的學教裏邊,一切法,不管是蘊、處、界,十二因緣,四谛,乃至能知的智,所證的果,一切都是空、不可得。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參一點發菩提心的問題,這在經裏邊意思是有,但是這個經是略的,它沒有明確地說,下邊“菩提薩埵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