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掉,这《金刚经》大家都念的。这个句里边就是表示法执跟我执是交叉的,是综合在一起的,你说法执没有除掉,我执已经除完了,不可能!“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这么说的。从这一点看,法执跟我执,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化。

  

  声闻行与菩萨度

  那么大乘跟二乘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二乘,他的发心,自利为主,他要破他的我执,因为流转生死是我执在作怪了,如果把我除掉了——昨天也讲了的,我们流转生死,如果执着一个我没有破掉的话,你这个生死流转的轮子是停不下来的,你一定要把我执破掉!谁在流转生死?没有——没有的话,你生死当下就了了!所以说禅宗里边“念佛是谁”等等的(话头),就是参这个东西,你本来面目嘛。你参出来之后,你还什么东西流转生死呀?没有了,那当下就是解脱了。但这个东西,我们说要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把法执也断一部分,但是你的目的是只要自己超出三界,所以对自己超出三界有关的法执要断,其它的不相关的可以不断。就是说,声闻阿罗汉断我执,并不是不断法执,但是法执没有断完,就是断有关他流转生死的那一部分就完了,其它众生有关的,他不度了,不相关了,他就全部离去,破了。而菩萨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首楞严经》),那么一切众生的烦恼业障什么东西的、所有的法执都要断完,因为要断完这个法执,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要证声闻果,最长的是六十劫、最快的大概三劫就可以成声闻阿罗汉,但是成佛必定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时间相比,那简直不可比了。为什么那么长呢?就是要把无量无边的那些法执全部断完。那当然是很费大劲了,要行难行苦行、六度万行,做很多事情,当然时间要长一点。

  我们再总结一下,要断我执、断法执。法执,声闻缘觉也要断,但是他断的不究竟,就是断一部分(跟他了生死有关的),我执当然要断了;而菩萨呢,要成佛,不但我执要断,要把法执断完。二者的差别,一个是圆满地断除法执,一个是没有圆满地断除法执,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差别。

  另外,菩萨戒就是规定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我们受别解脱戒,你只要安稳守持、什么坏事不做就可以了,那你是持戒清净。菩萨戒就不是这样了,这个事情不该做的你做了,犯戒;那个事情该做的你不做,又犯了一个戒,那你一天坐在那里不动——有的人就说:“哎,我决定念阿弥陀佛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干。”你就在犯菩萨戒了!你要么不受菩萨戒还可以,你如果受了菩萨戒,你就犯菩萨戒了。菩萨戒里边,看到病人,你不去照顾他(她),犯戒。这个很多啊,以后有机会我们讲一下,当然不是讲菩萨戒了,有关的,讲一下。简单讲,你对父母不孝顺,看到有出家常住的事情不发心,或者你们什么团体里边只顾自己不顾人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态度是不行的,你这个菩萨戒犯的不知多少了,要堕落的。所以说菩萨戒不是好持的。我们说,要持菩萨戒,还得衡量衡量,我够不够这个资格、有没有能力受?当然,我们发心要受,但是受的时候,要考量一下,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慢慢培养了再受,受了之后就不是开玩笑了,犯了就是犯了,要堕落的。

  那么这里也是鼓励大家,在什么团体里边,在什么家庭里边,在什么场合之下,只要对人家有利益的事情,多少要做一点,不要图安逸。实际上你自己专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话,你什么事也不想干,你到底一路都在念阿弥陀佛呢?恐怕不见得,偷懒罢了。就是这个懒,懒就是懈怠呀,懈怠的话,你不精进,这个波罗蜜多里边就不对头了,何况你出发点还是自私呢!所以我们说自己要衡量自己。我们这是讲经,不是骂人啊。有的人听了,生气了:他昨天骂了我一顿,今天又骂我一顿,等下还要骂什么,不要来啦,我不要听了……。我们是提高自己,我们要修行、长净,要净化自己身口意,如果我不把“镜子”(法镜)给你们照一下,你们怎么知道自己好不好呢?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很丑的老太婆,她去照相馆照相,她说:你给我拍得好一点哦。拍出来了,不满意。又到另一个照相馆去,最好的照相馆:你拍好一点哦。拍出来又不满意。怎么办呢?后来碰到一位摄相师,他就很幽默地说:哎呀,这要怪你自己的脸啊,不是我的照相机可以改变你的面貌的。

  那就是说我们自己要观照自己,到底我们修行——有的是皈依、学佛几十年了,有的才来,毕竟我们在信佛、皈依之后,要有所进步嘛,不要老是在这个是非头里站着,老资格都有了,烦恼倒蛮重的,说是修行,给人家看的,“你看佛教徒,几十年的修持,怎么没有个成绩呢?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人。”那就惭愧了。我们是为了佛教在世间上弘扬光大,我们本身就有责任。

  你说是菩萨,在受菩萨戒的时候问:“你是菩萨否?”“是菩萨!”这个话你答应了,你菩萨道就要拿出来了,那么自己受苦一点,艰苦一点,委屈一点,没有问题嘛。这个“我”本来是空的,你委屈委屈,打也好、骂也好……,弥勒菩萨就是嘛,口痰吐到我脸上,让它自己干,我不去擦它。这个精神我们要学习一下。为什么我们一进山门,这个弥勒菩萨就塑起来了?一进山门就好好修行了,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了,学佛就是要对照自己,把自己烦恼消灭,时时刻刻要想办法把自己提高。

  我们修行不要跟人家比,这一点要首先说明的。在温州,有一次我教了一些人“金刚萨埵忏悔法”,其中有两个人修得有点成绩,有一个是做会计的,他的嫂子(他哥哥的女人)是做医生的,她就说很不安逸(她修密法已经很久了),她说:“他有感应了,有成绩了,我怎么搞了那么久,一点影响也没有呢?我怎么办啊?”起烦恼,到我这里来诉苦。我说你不要跟人家比嘛,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你跟他比,你怎么比呢?各人各了自己的,修行是了自己的事情,人家——尤其是菩萨示现的,你怎么跟他比呢?所以所不要跟人家比。跟人家比的话,你恐怕会气死了都没有用的,人家比你高的就是高的了。有的人很年轻,也不是很怎么样子的用功,但是他有神通广大,我们这么几十年了,天天念了那么多,修了那么多,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呢?不要跟人家比!各人各的善根,我们自己有善根的,一修就灵;没有善根的,不耐烦,就修不下去。只要这个方法是对的,走下去就是了,佛不会骗我们的,我们的祖师也不会骗我们的。

  所以我们回过来说,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有了,你走下去就是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缩、不要跟人家比,什么妒忌心等等这些都不要起来,修行就是为了断除烦恼,跟人家比是毫无意义的。这个是我们的准则。其它的,不要去想那么多。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讲 记

  

  

  (20)

  

  

  主  讲 敏公上师

  

  

  

  文字录入 三宝弟子

  

  

  本讲重点提要:

  

  1. 入大乘门,唯一的方便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次第

  (一)平等舍心

  (二)知母

  (三)念恩

  (四)报恩

  (五)慈心

  (六)悲心

  (七)增上心

  

  2. 云何往生(临终往生要则)

  

  3. 《心经》显说之总结部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 《心经》密说即咒文部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帝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A.小)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帝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梵音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入大乘门,唯一的方便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

  

  

  

  第??讲(第 20 号 mp3.)

  

  

  昨天我们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两段,在证空的里边,在般若的学教里边,一切法,不管是蕴、处、界,十二因缘,四谛,乃至能知的智,所证的果,一切都是空、不可得。在这个地方,我们再参一点发菩提心的问题,这在经里边意思是有,但是这个经是略的,它没有明确地说,下边“菩提萨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