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就是发菩提心的人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发菩提心的内容加进去。
昨天我们说了,要进入大乘之门,唯一的方便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什么时候发起菩提心,他就是进入大乘的行者。尽管他其它的功德、修持还没有开始,只要菩提心成就了,就是大乘行者;反过来,即使你通达了空性,或者是修了其它很大的功德,但是没有发菩提心,还不能称大乘,只能说是二乘。所以说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修行者,在汉地,古代有八宗(十宗),一般我们说的八宗都是大乘宗,最通行的净土宗也是大乘法门,在《佛说无量寿经》里边就说得很明确,“三辈往生”,上品、中品、下品这三种往生的人都有一个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注1)就是说即使是下辈往生的,也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这个净土宗是大乘宗派,不发菩提心就不能进入这个宗派之门,所以菩提心之重要也可想而知。那么这里大部分是修净土宗的,我们在信、愿、行这三个必要的条件之下,不能忽略这个菩提心的问题。假使不发菩提心,那大乘的法门你进不去,阿弥陀佛来不来接你?成问题了,因为阿弥陀佛是发了愿的,接收的也是大乘根机。那么从这里我们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讲一下了。
菩提心如何生起来?我们昨天已经讲了一半,今天继续讲下去。
注1:(《佛说无量寿经》卷二)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菩提心生起次第
要生菩提心,第一个先要修平等舍心,对一切有情的贪、瞋这些烦恼,要息下去。一般的人,对其他的有情,总是分三等,对于亲的就有贪心,对于怨家生瞋心,对于不亲不怨的起舍心。那么对于亲的人有时出了一点问题他就着急得不得了,亲人得到一些安乐他也欢喜得不得了,而仇人有了欢喜的事情他就妒嫉得不得了,仇人倒楣了他就欢喜得不得了,这个心不平等,那根本就发不起菩提心。打个比喻,我们耕地、种田,这块地里边有石头、荆棘,那些渣滓,一定要扫除干净,把地弄得平平整整的,然后下种。那么你贪、瞋的那些“石头”、那些不平的东西不把它除掉,那你要生起这个种子来,那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下什么种?大悲的种,长的菩提果,菩提心从大悲心生起来的。
《普贤行愿品》中说,在生死旷野里的大树王,众生是树根,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菩提圣果,所以我们需要修大悲心。那么大悲心怎么下种?就是要在平等的田里边才能下,“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注2)我们的心如果对于贪、瞋等不平的话,大悲心的种就下不去,菩提心果也长不出来,所以第一步修平等舍心,不要对于亲人就偏爱,对于怨家特别地瞋恨。我们在团体里边也同样的,要六和,僧团里提倡的是六和相处,那么一般的团体,尤其是我们佛教的居士团体,也应该学僧团的榜样,大家要六种的相和。
注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一)平等舍心
这里我们说第一个要件是修舍心。舍心怎么修?具体的修法,就是对于中品的人,跟我不亲也不怨的人,缘他的境,然后对他起不贪不瞋的心。这个容易生起来。中品的修成功了,对他们既不生贪爱又不生瞋心,平等舍心,这个修成之后,进一步对亲人修平等心。对亲人修平等心,主要的是不生贪心,对他不要有偏爱的心,不要特别的照顾。对亲人这一方面修好了,接着修怨家,那是困难了。对怨家不起贪心是可以的,不起瞋心很困难了,但是这个一定要克服,要对三品的有情同样地起舍心,不贪不瞋,然后缘一切有情都是这样子,既不起贪心也不起瞋心,这个心平等了,这个地平整了,然后可以下种了。
(二)知 母
那么第一个基础是修平等舍心,生起以后,再开始修意乐心。我们现在开始修,就是说要“知母”,母亲对我到底是怎么爱?这个心要生起来。怎么观呢?现前把自己亲生的母亲观起来,观想她对我从小乃至怀胎的时候,到出生、长大,如何地照顾,如何地爱护,我有什么不好的,她都想尽办法给我排除,我有什么要求的,她不择手段地给我去请求来,使我安乐,甚至于不惜牺牲她的生命;这个观起来之后,然后想这个母亲,不但是这一辈子对我这么样的爱护,无始以来她做过我的母亲无数次了,每一次都是这样子的爱护我,那么你对她就生起这个认识,母亲她是这样子对我好的。对母亲这个心生起之后,又推过去观父亲,现世的父亲,也观得这样的心生起来了;父亲观好之后,观亲家;亲观好之后,观中品的人,就是不怨不亲的;最后把怨家也看得像母亲对我那么地照顾的,这个就是要下功夫修了。
(三)念 恩
(四)报 恩
把怨家看得像亲生母亲对我那样爱护的,这个心生起以后,下边进一步就是要“念恩”了。她生生世世对我这么照顾,她的恩那么大,那我怎么报她的恩?现在我们想到一切有情,都是没有开悟,没有见道,她的烦恼把她的心缠住,无明把她的眼睛遮住,就像一个瞎子,行动又是疯疯癫癫的,在山上走路,那么是很危险,就希望她的孩子来给她引路,而我们看到她快要掉下山崖的时候,这样子你不去救她,谁去救呢?当然孩子有责任,那个“报恩”的心要生起来。
(五)慈 心
(六)悲 心
报恩的心要生起来之后,就是要起“慈心”了。对一切有情都要跟自己最好的孩子一样欢喜他,对他起最好的心,他有什么希望要求的,我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这是慈心。慈心之后,就是“悲心”。悲心也是从开始的一品一品的修,中的(不亲不怨)、亲的、怨的,他有什么痛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尽量把他的痛苦排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个悲心生起来了(昨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然后从亲的、中品的、怨家的,乃至对一切有情,都起这个悲心。这个心生起之后,“大悲心”就开始了。我们说大悲,它的范围的大小在于是缘一切的有情还是缘个别的有情,缘个别的——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这个自然会生起来,但是很小;如是再扩大到家族,或者是一个乡村、一个国家,这虽然是扩大了,但还是小的,我们要把它扩大到一切的有情,一个也不撇开。有的人说:“我对什么人都可以起悲心,就是这个人,他跟我是怨深似海,太欺负我了,惹恼我的时候我悲心不可以起,除了把他除开,其他都可以。”这样的心,不行!一个也不能除开,那么就是这个时候起大悲心。
(七)增上心
大悲心起来之后,还有一个心,“增上心”,就是说父母有不快乐的地方,要使他们安乐。如果自己不起这个增上心,好象这个责任不是我的,我既不同情……(录音阙失)责任在我身上,这个增上心起来之后,最后要生起菩提心。我们要解救父母的苦难,我们必须要自己有能力,假使我们没有修行,能力就没有,你修一分得一分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就是不够用,什么时候才能够圆满地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呢?只有成佛。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为了要度父母的苦难,所以自己要成佛,这个心生起来——菩提心,这是菩提心生起了。这样子生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生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己安乐,跟声闻缘觉的为自己解脱,截然不同,他是要彻底地解救一切有情,才感到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才发愿自己要成佛,所以这个心是高尚的,是非常高级的。菩提——佛的果之所以超胜于声闻缘觉,也就在发心上面看出来了。
那么这个心生起之后,初步的菩提心我们就有了,以这样的心求大乘的行,穏、速,即是稳当的,又是快的。如果这个心没有生起,怎么办?修起来,就是照前面的这几个次第。
我们再重说一下,第一是修平等舍心;第二知母,把一切有情都观待无始以来都作过我的母亲;第三第四念恩报恩,母亲对我这么的有恩,我怎么能不报恩呢?她处于危险之中,她自己没有开慧眼,于六道中到处乱奔,我不救她,谁来救她?这个是报恩心生出来了;然后,在这个知母、念恩、报恩的心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慈心、悲心,大慈大悲,一切有情,他们没有得到安乐的,我尽量地使他安乐,好象自己的孩子——独生子,我尽量使他舒服,他有苦难的,我想尽办法给他排除;这个…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