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發菩提心的人了,所以我們在這裏要把發菩提心的內容加進去。
昨天我們說了,要進入大乘之門,唯一的方便的標准,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發了菩提心。什麼時候發起菩提心,他就是進入大乘的行者。盡管他其它的功德、修持還沒有開始,只要菩提心成就了,就是大乘行者;反過來,即使你通達了空性,或者是修了其它很大的功德,但是沒有發菩提心,還不能稱大乘,只能說是二乘。所以說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們修行者,在漢地,古代有八宗(十宗),一般我們說的八宗都是大乘宗,最通行的淨土宗也是大乘法門,在《佛說無量壽經》裏邊就說得很明確,“叁輩往生”,上品、中品、下品這叁種往生的人都有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注1)就是說即使是下輩往生的,也要發菩提心,因爲我們這個淨土宗是大乘宗派,不發菩提心就不能進入這個宗派之門,所以菩提心之重要也可想而知。那麼這裏大部分是修淨土宗的,我們在信、願、行這叁個必要的條件之下,不能忽略這個菩提心的問題。假使不發菩提心,那大乘的法門你進不去,阿彌陀佛來不來接你?成問題了,因爲阿彌陀佛是發了願的,接收的也是大乘根機。那麼從這裏我們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也要講一下了。
菩提心如何生起來?我們昨天已經講了一半,今天繼續講下去。
注1:(《佛說無量壽經》卷二)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菩提心生起次第
要生菩提心,第一個先要修平等舍心,對一切有情的貪、瞋這些煩惱,要息下去。一般的人,對其他的有情,總是分叁等,對于親的就有貪心,對于怨家生瞋心,對于不親不怨的起舍心。那麼對于親的人有時出了一點問題他就著急得不得了,親人得到一些安樂他也歡喜得不得了,而仇人有了歡喜的事情他就妒嫉得不得了,仇人倒楣了他就歡喜得不得了,這個心不平等,那根本就發不起菩提心。打個比喻,我們耕地、種田,這塊地裏邊有石頭、荊棘,那些渣滓,一定要掃除幹淨,把地弄得平平整整的,然後下種。那麼你貪、瞋的那些“石頭”、那些不平的東西不把它除掉,那你要生起這個種子來,那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要下什麼種?大悲的種,長的菩提果,菩提心從大悲心生起來的。
《普賢行願品》中說,在生死曠野裏的大樹王,衆生是樹根,以大悲心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菩提聖果,所以我們需要修大悲心。那麼大悲心怎麼下種?就是要在平等的田裏邊才能下,“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注2)我們的心如果對于貪、瞋等不平的話,大悲心的種就下不去,菩提心果也長不出來,所以第一步修平等舍心,不要對于親人就偏愛,對于怨家特別地瞋恨。我們在團體裏邊也同樣的,要六和,僧團裏提倡的是六和相處,那麼一般的團體,尤其是我們佛教的居士團體,也應該學僧團的榜樣,大家要六種的相和。
注2: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一)平等舍心
這裏我們說第一個要件是修舍心。舍心怎麼修?具體的修法,就是對于中品的人,跟我不親也不怨的人,緣他的境,然後對他起不貪不瞋的心。這個容易生起來。中品的修成功了,對他們既不生貪愛又不生瞋心,平等舍心,這個修成之後,進一步對親人修平等心。對親人修平等心,主要的是不生貪心,對他不要有偏愛的心,不要特別的照顧。對親人這一方面修好了,接著修怨家,那是困難了。對怨家不起貪心是可以的,不起瞋心很困難了,但是這個一定要克服,要對叁品的有情同樣地起舍心,不貪不瞋,然後緣一切有情都是這樣子,既不起貪心也不起瞋心,這個心平等了,這個地平整了,然後可以下種了。
(二)知 母
那麼第一個基礎是修平等舍心,生起以後,再開始修意樂心。我們現在開始修,就是說要“知母”,母親對我到底是怎麼愛?這個心要生起來。怎麼觀呢?現前把自己親生的母親觀起來,觀想她對我從小乃至懷胎的時候,到出生、長大,如何地照顧,如何地愛護,我有什麼不好的,她都想盡辦法給我排除,我有什麼要求的,她不擇手段地給我去請求來,使我安樂,甚至于不惜犧牲她的生命;這個觀起來之後,然後想這個母親,不但是這一輩子對我這麼樣的愛護,無始以來她做過我的母親無數次了,每一次都是這樣子的愛護我,那麼你對她就生起這個認識,母親她是這樣子對我好的。對母親這個心生起之後,又推過去觀父親,現世的父親,也觀得這樣的心生起來了;父親觀好之後,觀親家;親觀好之後,觀中品的人,就是不怨不親的;最後把怨家也看得像母親對我那麼地照顧的,這個就是要下功夫修了。
(叁)念 恩
(四)報 恩
把怨家看得像親生母親對我那樣愛護的,這個心生起以後,下邊進一步就是要“念恩”了。她生生世世對我這麼照顧,她的恩那麼大,那我怎麼報她的恩?現在我們想到一切有情,都是沒有開悟,沒有見道,她的煩惱把她的心纏住,無明把她的眼睛遮住,就像一個瞎子,行動又是瘋瘋癫癫的,在山上走路,那麼是很危險,就希望她的孩子來給她引路,而我們看到她快要掉下山崖的時候,這樣子你不去救她,誰去救呢?當然孩子有責任,那個“報恩”的心要生起來。
(五)慈 心
(六)悲 心
報恩的心要生起來之後,就是要起“慈心”了。對一切有情都要跟自己最好的孩子一樣歡喜他,對他起最好的心,他有什麼希望要求的,我盡量滿足他的要求,這是慈心。慈心之後,就是“悲心”。悲心也是從開始的一品一品的修,中的(不親不怨)、親的、怨的,他有什麼痛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要盡量把他的痛苦排除,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這個悲心生起來了(昨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了),然後從親的、中品的、怨家的,乃至對一切有情,都起這個悲心。這個心生起之後,“大悲心”就開始了。我們說大悲,它的範圍的大小在于是緣一切的有情還是緣個別的有情,緣個別的——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這個自然會生起來,但是很小;如是再擴大到家族,或者是一個鄉村、一個國家,這雖然是擴大了,但還是小的,我們要把它擴大到一切的有情,一個也不撇開。有的人說:“我對什麼人都可以起悲心,就是這個人,他跟我是怨深似海,太欺負我了,惹惱我的時候我悲心不可以起,除了把他除開,其他都可以。”這樣的心,不行!一個也不能除開,那麼就是這個時候起大悲心。
(七)增上心
大悲心起來之後,還有一個心,“增上心”,就是說父母有不快樂的地方,要使他們安樂。如果自己不起這個增上心,好象這個責任不是我的,我既不同情……(錄音阙失)責任在我身上,這個增上心起來之後,最後要生起菩提心。我們要解救父母的苦難,我們必須要自己有能力,假使我們沒有修行,能力就沒有,你修一分得一分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就是不夠用,什麼時候才能夠圓滿地解脫一切衆生的苦難呢?只有成佛。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爲了要度父母的苦難,所以自己要成佛,這個心生起來——菩提心,這是菩提心生起了。這樣子生起來之後,我們就知道,生菩提心不是爲了自己安樂,跟聲聞緣覺的爲自己解脫,截然不同,他是要徹底地解救一切有情,才感到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才發願自己要成佛,所以這個心是高尚的,是非常高級的。菩提——佛的果之所以超勝于聲聞緣覺,也就在發心上面看出來了。
那麼這個心生起之後,初步的菩提心我們就有了,以這樣的心求大乘的行,穏、速,即是穩當的,又是快的。如果這個心沒有生起,怎麼辦?修起來,就是照前面的這幾個次第。
我們再重說一下,第一是修平等舍心;第二知母,把一切有情都觀待無始以來都作過我的母親;第叁第四念恩報恩,母親對我這麼的有恩,我怎麼能不報恩呢?她處于危險之中,她自己沒有開慧眼,于六道中到處亂奔,我不救她,誰來救她?這個是報恩心生出來了;然後,在這個知母、念恩、報恩的心的基礎上,就能夠産生慈心、悲心,大慈大悲,一切有情,他們沒有得到安樂的,我盡量地使他安樂,好象自己的孩子——獨生子,我盡量使他舒服,他有苦難的,我想盡辦法給他排除;這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