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慈心、悲心起來之後,還有個增上心,這個責任是我做的,不能推诿于他人,不能叫人家去幹,就是我來幹的,是我的責任!這個增上心——平等舍心、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然後就菩提心來了,我們說七個次第,這七個次第是修菩提心的。這個要踏實修,要修到自己確實有這個感覺出來了,感到一切有情都那麼可愛,都是自己孩子一樣。我們的定公上師,什麼人來了,那些老婆婆,或者有病的,各式各樣的,他都歡喜地跟他們說話。侍者師說,唉呀,師父,你太辛苦了,好了,走了走了。他不斷地還要說,這個就是生起這個心來了。我們也要這麼修,這個心生起來了,那這個修行的式樣就充實了,你自己自然地自發就要修。如果你這些心沒有的話,經常坐在那裏,一點勁道也沒有,那你坐一百年也沒有用。這個心起來之後,自己就會拼命想辦法上進了,也不會做引誘墮落的那些不大可能了,因爲你想到自己父母在受苦,我們觀一下,在地獄裏受苦的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那我們該怎麼辦?還能悠閑起來?沒有這個悠閑了,拼命修啊。所以這個心(增上心)很要緊。

  

  

  

  菩提心生起來之後,我們說有兩種菩提心。

  

  一種是願菩提心,發願菩提心就是說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我決定要成佛,這個心生起來,就是剛才說的,但是菩薩戒還沒有受,這個時候的菩提心叫願菩提心。

  既然發了菩提心,就要有實際行動啊。實際行動怎麼做呢?受菩薩戒!菩薩戒是佛給我們規定的,你要度衆生、要修菩薩道,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准做,這個給我們一個標准了,我們遵依這個標准去做,就是行菩薩道了(行菩提心)!

  

  這個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生起來之後,我們就進入大乘,不管你其它的修持高還是低,都是大乘行者;假使這個沒有的話,哪怕你坐定,坐破蒲團,也不能進大乘。那麼這對求往生的人是很要緊的也是一個占便宜的事情,如果你這個心沒有生起來,你要往生很困難,是不是能往生還是問題,《無量壽經》大家可以看麼,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的。我們這個心生起之後,不但是往生有希望了,自己也不用人家催了,自己會修。我們就看到現在很多人修行的,表面上是個佛弟子,但是一天到晚散散漫漫的,或者東奔西奔的,東說西說的,說一些閑話,做一些閑事,這都是菩提心、出離心沒有生的表現,那麼怎麼辦?修起來,你不修的話,永遠不會生的,一切法都要靠自己修的。加持,我們說加持有沒有用?加持有大用處。我經常跟他們說,加持等于是陽光雨露一樣,對于生長的東西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你不下種子,陽光再大,水再滋潤,肥料再充實,長不出果實來的,你自己沒有種子的話,什麼東西都長不出來的,所以說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修。

  

  這裏我們是補充了菩提心的內容。

  

  

  雲何往生(臨終往生要則)

  

  

  菩提心有了,前面的空性又有了,往生就是有把握。那麼我們這裏要講一下往生的事情了。

  

  我們念的“阿彌陀佛”,是印度話,翻譯成我們中國的話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量光,橫遍十方,遍虛空,是空間;無量壽,豎窮叁際,這是時間,這麼盡虛空遍法界、超出時空的清淨法身,也就是我們前面的空性實相,這個就是無量光的本體,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我們要是證到了空性,當下就見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還沒有證空性,就靠阿彌陀佛的光明跟我們自己的光明能夠相應,那就是憶念他,如母憶子,子若不念母,雖然碰到了,還是不想幹;如果子也憶母,兩道光一投,馬上就感應道交——往生。佛的光遍一切處,到處在加持,到處在攝受衆生往生西方,這是阿彌陀佛的悲心、四十八大願,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如母憶子”,這位母親——佛是無時無刻不在攝引她的孩子,希望她的孩子能往生,來到她這個極樂國土,攝受他,假使“子不憶母”的話,你的心不念佛,東想西想,打妄想,那麼雖然阿彌陀佛不斷地攝受你,但是你得不到感應,生不了。那麼我們真正要見阿彌陀佛的,自己親證法身,法身光明現了,那是直接的現生能見。這是念佛叁昧了。我們能夠把佛念到一心不亂,來了之後,自性明(19:46此處錄音斷續),當下就可以見。就是我們的光明跟佛的光明相應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往生就是能去了。

  

  什麼時候能相應?

  

  第一等的人,現生修成念佛叁昧的,他能在定中把自己的法身空性的光明證到了,自己的光跟阿彌陀佛的光兩個光相投了,將來決定往生,當下就證到,極樂世界就在面前。

  

  第二等的人,他在某一個時候,修定的時候,一念相應阿彌陀佛的話,能天然顯現在他的心境,有的時候念佛的人他能看到阿彌陀佛,那只是這麼一現,不是靠得住的,今天現了,明天不一定現,這是你一念相應了,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光能夠投一分與阿彌陀佛法身光明一分相應了,就能夠定中或者夢中這麼現一下。

  

  最後一等的人,就是臨終的時候,爲什麼說一般往生的都在臨終的時候要念佛呢?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有人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他給來一個很不好聽的名字,等死法門,平時都不在乎的,死的那一刻卻是重要的時候了,叫人家等死。這個話是誤蔽我們的,我們不取他的,這完全是誤解甚至于毀謗,這是不對的。

  

  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那麼臨終怎麼重要?我們先說這個道理。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平時不斷地在接觸外境,意識在中間,就像編輯一樣的,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等于是外面的記者,不斷地從外邊采取新聞,把這個稿子投到裏面來,所以中間這個編輯忙得不得了,盡照顧著外邊的事情;當臨終的時候,這前五識先滅掉了,對外采訪的功能沒有了 ,而這個編輯——意識還沒有滅掉,那麼它就閑起來了,外邊新鮮的新聞不來了,它就翻老賬了,所以臨終的人就現出他這一輩子做的壞事愧事,都會現出來,這個就是新的東西進不來了,裏邊舊的影子都一個一個翻出來了,那個做壞事的臨終就現恐怖境界,做好事的就現的好的境界,再最後末那識或者是阿賴耶識才滅掉,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死有的那一刹那,很短的時間,死有的時候,這是天然的,在一切識都滅掉了、不起作用的時候,法身光明就會顯現,就是在那個時候,這個天然的法身的光明會顯一下,時間的長短就看你修持的力量怎麼樣,我們就利用這個法身光明顯現的死有那一刻,如果你念阿彌陀佛——助念的話,一下子相應了,往生!所以說臨終往生不是等死法門,是有它的特殊意義的。因爲我們的法身,平時在煩惱、五根的外境把它包圍起來了,一點也透不出它的光來,在臨終那一刹,將將這些識都停下來了,後面的識——中陰的識還沒有生起來,在這個空隙裏面就會産生法身光明,這個光明使得我們有信念的、願意往生的,平時也在行持這個信念,那時候提起這個正念來了,立即往生!這個光明跟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接觸之後,馬上吸收去了。

  

  那麼什麼叫“面見彌陀”(面見如來) 呢?阿彌陀佛的法身光明跟我自己的法身光明,“光光相照”,當下就面見如來,面見阿彌陀佛,“光光相入”,阿彌陀佛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光,這就是往生極樂了。

  

  

  所以我們講般若講了那麼多,對我們凈土宗有沒有作用、有沒有關系?大有關系!往生的關鍵就在這個空性裏面。自己證空性,當下現前就是極樂;臨終的時候能夠法身光明顯現,把信願能夠憶持,念佛這個念頭正念不忘的話,就趁這個機緣往生西方,所以一般說臨終正是重要的時刻,就是這個關系。當然了,臨終這一刻,很短的時間,到底有沒有把握,還要看你平時持念的修行怎麼樣。平時修行好的,古德經常說的話,一棵大樹,平時是朝西傾斜而去的,它倒下的時候就是朝西倒,如果平時朝……(錄音阙失)。所以說我們的功夫還在于平時,見效才在于臨終,這個問題要知道。

  

  《心經》顯說之總結部分

  

  

  

  

  下面我們把《心經》的文講一下。前面講到“無智亦無得”,那麼下邊是總結了。

  “以無所得故”,這一句話,承上啓下。以無所得故,爲什麼呢?就是爲什麼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智亦無得呢?因爲我們說一切法本來是不可得的,本來沒有自性的,既然本來是沒有自性的,當然裏面就沒有色受想行識,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十二緣起,也沒有四谛,也沒有智,也沒有得。這是說明爲什麼前面一連串的“無(沒有)”,就是因爲本來就無所得的,本來的法就是空性,沒有一個實在的實體,我們因爲有無明,執著那個實在有,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執著這個有、那個有,當你能夠徹底地把那個現象看破了,透入它的本質的時候,就看到一切法本來是性空、沒有自性的,那就是“無所得故”。既然是無所得,我們現在的智慧能夠照到了,也還它“無所得”,這就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