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主 讲 敏公上师

  文字录入 三宝弟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A.小)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帝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梵音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三种般若

  第二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间耽搁了一点,这里对大家表示抱歉。昨天《心经》还是悬谈了,讲了一点,今天我们开始就把昨天的要点重复一下,因为昨天讲的比较散漫,今天我们好把扼要的东西重新再提一提。

  第一,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什么叫般若?这是我们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般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不同于一般的世间的智慧,所以叫“般若”,把印度的原来的名字保存着,没有翻译,一翻译的话,跟普通的世间的“智慧”混淆了,就不容易区分。实际上我们严格地说,这个“般若”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正的涵义,从最严格的角度说来,它就是诸法的实相,不可言说的、难说难喻的、佛坐在菩提树下证到的那个境界。

  “般若”可以分成三个。一是“实相般若”,那就是真正的所谓“般若”就是这个东西。

  二是“观照般若”,就是要证到实相的那个智慧。昨天我们也说了,这个智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开始我们学习般若的道理的时候,对空性道理加以研究、抉择,慢慢地产生理解,这个阶段是最初的层次,我们叫“空慧”,解空的智慧,叫“空慧”,一般经上都爱用这个名词,到了真正你功夫深了以后,慢慢地悟入或者是证到那个般若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说这个般若境界,在登地以上或者大彻大悟以后,就证到一部分。好象这个月亮,本来是一点都看不到的,假使月食那样子,全部看不到的,当你证到初地以上的时候,慢慢地月亮透一点光明出来了,小小的圆弧的线出来了,这个圆弧虽然不圆整,但是它的光明当体就是全个月亮的光明是一样的,一味的“空性”,而开始我们接触到或者悟到、证到这个的时候,这个空慧,它的层次升高了,那个时候叫般若。所以说般若,我们一般说的般若智慧,就是说在观照般若从开始研究一直到证道,这个层次都可以叫般若,但是严格地分,初习“空慧”,证到时候就是般若。那么圆满的证到了一直到成佛的阶段的时候,又改了名字了,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叫“萨婆若”。这个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就是“萨婆若”,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无上正等菩提。这个就是说观照般若有这么三个层次,它就是能够证到实相般若的那个智慧。

  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它就是说的佛的教理,三藏十二部经,当时佛四十九年说法,没有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般若不一定指我们写在书上的这个文字,只要是佛的教理,通过佛的音声或者其他的方式,像迦叶尊者,佛在灵鹫山拈花微笑,这个动作也是文字般若,迦叶尊者当下领会,就微笑,把佛的意思悟到了,这就是禅宗的初祖了,那么这也叫文字般若。所以我们说文字般若,不单是写的文字,或者是当时佛在世以音声为体,同时禅宗所用的咳嗽、棒喝、竖拳等等,都是文字的一类。我们要通达般若,要证到般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可能的,我们下手就是要从文字般若下手。我们这里说“闻思修”,我们学佛的次第,……(5:13录音阙失)声闻弟子,所以声闻不一定是二乘,凡是听过佛说法的都叫声闻,这在《法华经》里有这个发挥。

  这个文字般若,她的体就是音声(语言)或者文字,我们要真正证到般若,非从这个文字般若下手不可。开始就是听佛的教言,我们耳朵听了,听的时候我们要有慧,这又分四个。

  一个是“俱生慧”,我们有生以来,有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叫俱生慧。

  听了佛的教言,感到这个很好,愿意接受,这是生得慧,当佛的教听下去之后,产生了一个概念,在我们脑筋里了,产生一个影响了,这个影响就是所谓“闻慧”,从闻佛的法而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那么闻慧,我们不能以此为足。有的人,修行了,讲经天天来(解放以前讲经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必到,那么他回去呢,也念经——这都是属于闻慧的范围,但是他念好了也好,他听过了也好,从来不把书打开来研究研究、思考思考,这个恐怕没有用,那就是说,教是佛的教,人还是我的人,两个不成关系,这样停留于闻慧,对自己不生关系,这个作用不大的。

  闻慧之后一定要进入“思慧”。思慧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跟了佛的教言互相地去配合起来,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这个阶段是思慧。就是说把佛的教言跟自己思想结合起来了,把佛教的人生观、所说的方针、准则都自己接受下来,依之而行,这是思慧的阶段。这个已经对我们产生初步的作用了,但是这个作用大不大?不太大,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或者是听讲的时候感到“喔,这个好,我也该这么做”,但是碰到其他的场合,或者做生意去了,或者做旁的事情去了,这么一下子呢,都忘完了。

  这个就是说思慧阶段固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巩固,那么怎么样?要经过“修慧”。

  这个修慧,严格地说,要定中把这个智慧锻炼、坚固下来,这是修慧。所以说一般的“我修行、我怎么怎么……”,你还没有得定呢,你这个“修行”还不是真的修,真的修(闻思修的修)是得了定以后、入了禅定了,入了禅定以后的修才是真的叫修。但是我们闻思也在实修的前阶段,也可以说是修的加行,那么这个修的名字也可以引申出来,把闻思也说是在修行。假使我们现在听经,回去是诵经,也叫修行,但是这个只是泛泛的修行,不是严格的修行,真正严格的是得了定以后。

  那么修慧得到了,该是巩固了吧?还不够,从生得慧产生闻慧、产生思慧、产生修慧,这个修慧还要提高。因为我们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思想,都是有漏的,无始以来都是在有漏里边打滚的。什么叫有漏?有烦恼的,烦恼随增的。什么叫随增?烦恼可以增长的,就是可以增长烦恼的,这些东西就是有漏法。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得到无漏法,得了无漏法就是见了道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么即使你从闻、思、修这个阶段步步上升了,还停留在有漏的范围里边,这个还不究竟的,因为有漏法感的果是有漏的果,还在三界里边。那么这个思慧、修慧,我们接触佛的教典,这个思慧呢,因为佛的教也是无漏的等流,从佛的无漏心流出来的,我们把佛的教典纳到心中闻思修,经过定火的锻炼,慢慢地就会产生一个奇迹,什么奇迹?从有漏的产生第一个无漏的,无漏法。这个无漏法,我们做老众生从无始以来思想里起无漏道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是划时代的,对我们这个有情来说,这个无漏法的出现就是划时代的、最紧要的一个关键。那就是说无漏法出来了,没有烦恼的法出来了,就是见道了,也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

  我们现在一般修行的人,这一辈子要求即身成佛,谈何容易!当然密法里边有即身成佛的方法,那不过是对那些真正善根深厚、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他画龙点睛一样的,把这个“眼睛”一点,这个“龙”就飞起来了。但是我们“龙”的身体根本还没有画起来,你点它一百个眼睛它也飞不起来的。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的要求:在这一辈子修行,希望见道!这个是我们海公上师在五台山的时候再再鼓励我们的:“你们现在修行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要向往的就是见道(也就是禅宗的开悟)。”那么这个也不是很简单的,前面的加行很多,但是这个对我们有情来说是最迫切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见道的时候无漏法产生了,以前有漏的、从来是充满有漏的阶段已经被你切开来了,以后慢慢无漏法增长,增长圆满的时候就成佛、成阿罗汉了,这是重大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修行,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一个“智慧”,我们佛教,“佛陀”就是觉,什么叫觉?有智慧的。没有智慧“觉”不了。所以说我们佛教由佛的称号、佛教的名号,都谈到对觉的重视,那么真正我们的修行也就在觉上,从开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最后证到实相般若,都是智慧的问题。一些人说佛教是迷信,那是大大的冤枉!我们靠的就是智慧,哪里什么迷呢?所有迷的东西我们都要去掉的,佛教绝对是理智的。当然,我们要开悟,要积集资粮,就是要多闻、多思维,还要严谨地持戒,如法修行,亲近善士,积集福德资粮、忏悔业障,在这些基础之下,我们的闻思修慧才能慢慢地增长,我们的无漏慧也能够生起来。如果我们只是但求知解,不下功夫、不用持戒的功夫,也不积集资粮,也不忏悔业障,那么你这个慧即使有一些收获,就是狂慧,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所以说我们很痛心的看到,现在办的佛学院,片面地传授知识,也讲了很多的经论,很多是很有价值的,什么大乘论的,成唯识论、中观论……三论,讲了很多,这个是很高的东西了,但是他们着眼于把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律海十门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