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等,都可以中断。修法的中断,是最害怕的,你快要成就,中间断一节,成就就没有希望了。我们说电线,从很远的地方,假使电话线了,很远的电话局,用电话线架子架过来,接到你的电话机上。那么你的电话,长途电话,乃至海外的电话都打得通。如果这个电话线好不容易接到你这个门口了,就在你靠近电话的接上来那个地方缺一节,断一根线,好了,这个电话不行了,不通了。中断就是这么一个危害性,本来好好修行的,断掉了,那就是成就的没有了。对一切内外的魔障,内魔、外魔,这个你们可以参考《戒定慧基本三学》的最后一篇《慧行刻意》。我经常介绍人家看《慧行刻意》,不晓得他们看了没有,这个是宝贝,最大的宝贝。
一切内魔、外魔,魔障中断这一些,“随即消灭”,马上消灭。“清净求加持”,依止善知识、善友,本身就能够避免这些内外魔中断。但是万一你依止得不如法,不太如理,那么你就是希望,自己力量不够了,求上师三宝本尊、那些传承师加持,能够消灭清净。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归根结底,“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这是从恩上说。恩师,他是出生我们一切善法,都是从师上来的,这个也不是过分强调。以前儒家对师也非常尊重,为什么呢?你的学问都是师给你教来的,所以没有师的话,你再聪明,也不能成就你的才能,所以都靠师。当然师不是一个,各式各样的师,总的来说,都摄在你根本师里边,他们都是自己能够修行, 啊,有点成就什么,都靠他们;那么总的体摄在根本上师身上,所有的师一个都不能忘掉。
据说,这也是上师讲经时说的。西藏有一位善知识,他修行修得很好,很精进,一切的条件都具备,但就是成就不了,就是好象差一点点劲。后来他去问他另外一个善知识。他说:你对上师的恩,是不是一切上师都忆念啊?教我法的上师,我都把他观想,都观想出来的,都观在里边的。他说你再想想,有没有遗漏掉的?他说只有一个,教他字母的,这个好象跟法没有关系,这个我没观的。他说:要观进去!那你学了文字,学了才能学法了;把他忘掉了,你不是少一截了?观进去就成就了。所以说这个师的恩,都要包进去,不要说这个好象用处不大,没有摆进去。“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就是发愿生生世世不要离开。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那是第二个条件,修行的时候,一切资财,固然是修法的外边的资财要,另外内部智慧资粮,福德资粮都包在里边。这个不能少,少了资财的话,资粮不够,那修行成问题。
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资财要充备。那么这样的条件有了,基本上可以“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十地、五道。十地:初地、二地、三地,登地以上的是称圣者。五道,那是资粮道,加行道,这是还没有证圣者;那么到见道以上,圣者;修道,登地以后就是修道;到了无学道,那是成佛了。这些功德都要圆满。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持金刚位”是什么?持金刚就是成佛。“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这些功德要圆满它。那么最后,“持金刚位”,成佛的位;“唯愿”,这是发愿,并不是说现在马上得到了,希望,发愿,地道的功德都能圆满;然后成佛。
怎么成佛呢?既要快,又要稳,“唯愿稳速登”。我们这些资粮、善知识的条件具备之后,就希望赶快登地,五道功德都一个个圆满,最后无学道,持金刚位,成佛的位子,既快又稳的能够达到。
达到之后什么?并不是自己解决问题了,最安稳,是为了度众生。你成佛之后,度众生的堪能性才圆满。如果你没有成佛,有一部分众生度不了,那么要圆满的度一切众生,圆满的把一切的众生的根机都能够知道,都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度他,只有成佛才可以堪能。那么我们就是为了这个原因,要赶快成佛,赶快成佛就是赶快度众生了,那么彻头彻尾的就是利他。
大乘道、密乘道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说,我们要学密法的人,如果你菩提心没有发起,我劝你好好的把菩提心修起来,然后再去说生圆次第啊,那些高深的密法。如果你菩提心没有生起来,那么你还检查一下,为什么生不起?最大的原因,还是业果没有看透,出离心没有生起来。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了,我自己要出离,那么一切众生都是母亲,他们也受苦,也要他们出离。如果自己都不想出离,那么叫人家出离干什么?那真是像我经常说的那个居士,自己不想出家,叫人家出家,这个不合逻辑的。那么你自己都不想出,这个三界蛮好,叫人家:你出离,你出离,我把你送出去。那就是独霸主义,三界我来享受,你们都跑开,这个思想不是菩提心。那么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说,自己感到三界是苦,我想出离;但是众生不明白业果,我一定要把他们都一个一个救出去,这个才是菩提心。
那么我们说你菩提心生不起来,肯定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没有,三界的业果不明白。业果不明白,那你什么原因?无常、恶趣没有看透。无常恶趣没有看透,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没有做好。你一层层推上去,你下边的做好了,上边就来,上边的做不到,就是下边没学好;所以说,不要看下边的是浅的,上边是最深的东西,就从下边来的。一个宝塔,没有下边一层,上边一层不会来的,空中楼阁架不起的,一定要地基打好,一层打好,二层的才能上去,一层层上去,三层、四层、五层、七层、十三层宝塔,都可以架。那么这个道的次第一样的。宗大师是最善巧的,有了前头才有后头,没有前头,后头也出不来。那么前头、后头又不是绝然分割的,都是一贯性,一贯连串的;而且互相都有辩证关系,没有它就没有它,反正都是紧密的结构起来的。那么层次就是先要有它,下手就是这个开始,一个一个上去。这个结构呢,非常巧妙,在《广论》里边,法尊法师有一篇介绍《广论》的论文,就把这些地方发挥一下,可以参考。
那我们每天念的求加持颂,我们基本上就解释一下。一方面是天天在念,念什么?《五字真言》也念它的,倒底念什么?《五字真言》我们现在没有空给大家讲,先讲里边这么一段。那么每天念,念什么东西,你也知道一下。那么你念的时候就好好求加持。这是我们修行要的东西,不求加持,你不去要,就是给了你也没有用:你没有要,没有接下来。那么求加持、求加持、求加持,这些东西就是要接受它、接受它,那么加持就会来。
开智慧的缘起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课后开示
今天,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并谈了他的感受,在此给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弟子阅后受用极大,心为感动。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为净除身口恶业,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侍候上师,为上师做很多事情,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所听闻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不管听得怎么多,都不会有什么真正修持的进步。”
这两段文字,内容甚好,不过《广论》上都有。一方面说明这位同学很认真,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
从中也反映了现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顾学理论,不顾培福德”的倾向。阿底峡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创立者。他是侍者师,他是给尊者做事的,并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或在林间修禅定,没有。但是他培福净了罪障,最终成就最大,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要开智慧,不能离开福报”,而有些人偏面地钻知识,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此中说道“虽有多闻,而增上慢”,有了多闻而增上慢,为什么?甚至有的“佛学家”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而某些地方对现在说来,却是不这么适合、或者有偏差了等等,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或者呢,我比你学得多,比你高,“增上慢”这些都会产生。这是多闻的人,要提高警惕的,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那么我们非提高警惕不可。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有了增上慢,便会出现“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对,与正法不契合时就会“嫌谤正法”接着便是“为魔伴党”,多闻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确,“我执”没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党,于是“天变成魔”实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自己堕邪见,还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文我们天天念,但真正警觉观照者并不多,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识,我们多宝讲寺不办佛学院亦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宗旨是“学行并进”。
下面是《福智之声》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密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 从中表现密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方面比较重。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