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等等,都可以中斷。修法的中斷,是最害怕的,你快要成就,中間斷一節,成就就沒有希望了。我們說電線,從很遠的地方,假使電話線了,很遠的電話局,用電話線架子架過來,接到你的電話機上。那麼你的電話,長途電話,乃至海外的電話都打得通。如果這個電話線好不容易接到你這個門口了,就在你靠近電話的接上來那個地方缺一節,斷一根線,好了,這個電話不行了,不通了。中斷就是這麼一個危害性,本來好好修行的,斷掉了,那就是成就的沒有了。對一切內外的魔障,內魔、外魔,這個你們可以參考《戒定慧基本叁學》的最後一篇《慧行刻意》。我經常介紹人家看《慧行刻意》,不曉得他們看了沒有,這個是寶貝,最大的寶貝。

  一切內魔、外魔,魔障中斷這一些,“隨即消滅”,馬上消滅。“清淨求加持”,依止善知識、善友,本身就能夠避免這些內外魔中斷。但是萬一你依止得不如法,不太如理,那麼你就是希望,自己力量不夠了,求上師叁寶本尊、那些傳承師加持,能夠消滅清淨。

  

  出生萬善恩師永不離 諸法資財受用悉具備

  地道一切功德圓滿已 持金剛位唯願穩速登

  

  歸根結底,“出生萬善恩師永不離”,這是從恩上說。恩師,他是出生我們一切善法,都是從師上來的,這個也不是過分強調。以前儒家對師也非常尊重,爲什麼呢?你的學問都是師給你教來的,所以沒有師的話,你再聰明,也不能成就你的才能,所以都靠師。當然師不是一個,各式各樣的師,總的來說,都攝在你根本師裏邊,他們都是自己能夠修行, 啊,有點成就什麼,都靠他們;那麼總的體攝在根本上師身上,所有的師一個都不能忘掉。

  據說,這也是上師講經時說的。西藏有一位善知識,他修行修得很好,很精進,一切的條件都具備,但就是成就不了,就是好象差一點點勁。後來他去問他另外一個善知識。他說:你對上師的恩,是不是一切上師都憶念啊?教我法的上師,我都把他觀想,都觀想出來的,都觀在裏邊的。他說你再想想,有沒有遺漏掉的?他說只有一個,教他字母的,這個好象跟法沒有關系,這個我沒觀的。他說:要觀進去!那你學了文字,學了才能學法了;把他忘掉了,你不是少一截了?觀進去就成就了。所以說這個師的恩,都要包進去,不要說這個好象用處不大,沒有擺進去。“出生萬善恩師永不離”,就是發願生生世世不要離開。

  “諸法資財受用悉具備”,那是第二個條件,修行的時候,一切資財,固然是修法的外邊的資財要,另外內部智慧資糧,福德資糧都包在裏邊。這個不能少,少了資財的話,資糧不夠,那修行成問題。

  一個是善知識,一個是資財要充備。那麼這樣的條件有了,基本上可以“地道一切功德圓滿已”,十地、五道。十地:初地、二地、叁地,登地以上的是稱聖者。五道,那是資糧道,加行道,這是還沒有證聖者;那麼到見道以上,聖者;修道,登地以後就是修道;到了無學道,那是成佛了。這些功德都要圓滿。

  “持金剛位唯願穩速登”,“持金剛位”是什麼?持金剛就是成佛。“地道一切功德圓滿已”,這些功德要圓滿它。那麼最後,“持金剛位”,成佛的位;“唯願”,這是發願,並不是說現在馬上得到了,希望,發願,地道的功德都能圓滿;然後成佛。

  怎麼成佛呢?既要快,又要穩,“唯願穩速登”。我們這些資糧、善知識的條件具備之後,就希望趕快登地,五道功德都一個個圓滿,最後無學道,持金剛位,成佛的位子,既快又穩的能夠達到。

  達到之後什麼?並不是自己解決問題了,最安穩,是爲了度衆生。你成佛之後,度衆生的堪能性才圓滿。如果你沒有成佛,有一部分衆生度不了,那麼要圓滿的度一切衆生,圓滿的把一切的衆生的根機都能夠知道,都能夠用適當的方法度他,只有成佛才可以堪能。那麼我們就是爲了這個原因,要趕快成佛,趕快成佛就是趕快度衆生了,那麼徹頭徹尾的就是利他。

  大乘道、密乘道都是以菩提心爲基礎,所以說,我們要學密法的人,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發起,我勸你好好的把菩提心修起來,然後再去說生圓次第啊,那些高深的密法。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生起來,那麼你還檢查一下,爲什麼生不起?最大的原因,還是業果沒有看透,出離心沒有生起來。菩提心的基礎是出離心了,我自己要出離,那麼一切衆生都是母親,他們也受苦,也要他們出離。如果自己都不想出離,那麼叫人家出離幹什麼?那真是像我經常說的那個居士,自己不想出家,叫人家出家,這個不合邏輯的。那麼你自己都不想出,這個叁界蠻好,叫人家:你出離,你出離,我把你送出去。那就是獨霸主義,叁界我來享受,你們都跑開,這個思想不是菩提心。那麼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說,自己感到叁界是苦,我想出離;但是衆生不明白業果,我一定要把他們都一個一個救出去,這個才是菩提心。

  那麼我們說你菩提心生不起來,肯定出離心沒有。出離心沒有,叁界的業果不明白。業果不明白,那你什麼原因?無常、惡趣沒有看透。無常惡趣沒有看透,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沒有做好。你一層層推上去,你下邊的做好了,上邊就來,上邊的做不到,就是下邊沒學好;所以說,不要看下邊的是淺的,上邊是最深的東西,就從下邊來的。一個寶塔,沒有下邊一層,上邊一層不會來的,空中樓閣架不起的,一定要地基打好,一層打好,二層的才能上去,一層層上去,叁層、四層、五層、七層、十叁層寶塔,都可以架。那麼這個道的次第一樣的。宗大師是最善巧的,有了前頭才有後頭,沒有前頭,後頭也出不來。那麼前頭、後頭又不是絕然分割的,都是一貫性,一貫連串的;而且互相都有辯證關系,沒有它就沒有它,反正都是緊密的結構起來的。那麼層次就是先要有它,下手就是這個開始,一個一個上去。這個結構呢,非常巧妙,在《廣論》裏邊,法尊法師有一篇介紹《廣論》的論文,就把這些地方發揮一下,可以參考。

  那我們每天念的求加持頌,我們基本上就解釋一下。一方面是天天在念,念什麼?《五字真言》也念它的,倒底念什麼?《五字真言》我們現在沒有空給大家講,先講裏邊這麼一段。那麼每天念,念什麼東西,你也知道一下。那麼你念的時候就好好求加持。這是我們修行要的東西,不求加持,你不去要,就是給了你也沒有用:你沒有要,沒有接下來。那麼求加持、求加持、求加持,這些東西就是要接受它、接受它,那麼加持就會來。

  

  

  

  

  

  

  

  開智慧的緣起

  戊寅(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廿一日晚課後開示

  

  今天,有位同學送來一張條子,並談了他的感受,在此給大家念一下:“近期的《福智之聲》上刊有洛桑校長的一番開示,弟子閱後受用極大,心爲感動。故從中摘錄幾句下來供養上師:爲淨除身口惡業,最殊勝的就是爲上師執事——侍候上師,爲上師做很多事情,這就是最好的淨除身口惡業的方法。廣大積聚資糧之後、廣大聽聞,所聽聞到的,就可以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沒有積聚廣大資糧而去廣大聽聞,不管聽得怎麼多,都不會有什麼真正修持的進步。”

  這兩段文字,內容甚好,不過《廣論》上都有。一方面說明這位同學很認真,受到啓發;另一方面則說明《廣論》文義較深,一般人不容易把它掌握好,因爲這些道理都是《廣論》中所含有的。

  從中也反映了現在一般人所存在的“只顧學理論,不顧培福德”的傾向。阿底峽尊者最得意的弟子是仲敦巴仁波切,即噶登派的創立者。他是侍者師,他是給尊者做事的,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一天到晚看書的,或在林間修禅定,沒有。但是他培福淨了罪障,最終成就最大,超出了專門閉關精修的大瑜伽師。

  這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要開智慧,不能離開福報”,而有些人偏面地鑽知識,那麼我們再看看每日誦的《藥師經》,此中說道“雖有多聞,而增上慢”,有了多聞而增上慢,爲什麼?甚至有的“佛學家”認爲佛陀在某些地方說得很對,而某些地方對現在說來,卻是不這麼適合、或者有偏差了等等,沒有信心的佛學者就會産生這些錯誤。或者呢,我比你學得多,比你高,“增上慢”這些都會産生。這是多聞的人,要提高警惕的,這是一種自然趨勢,那麼我們非提高警惕不可。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有了增上慢,便會出現“自是非他”,自己的都對,與正法不契合時就會“嫌謗正法”接著便是“爲魔伴黨”,多聞本是好事,但由于方向不正確,“我執”沒有放下,便成了魔的伴黨,于是“天變成魔”實在可怕!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自己墮邪見,還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文我們天天念,但真正警覺觀照者並不多,由此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能偏面地追求知識,我們多寶講寺不辦佛學院亦是這個道理。我們的宗旨是“學行並進”。

  下面是《福智之聲》中另一段文,大意是:

  密勒日巴去拜見瑪爾巴上師,還未見到以前,瑪爾巴在定中觀到一殊勝佛塔,但被垢塵所蔽,他親自洗淨這佛塔,當其洗淨之後,寶塔大放光明,遍照叁千。 從中表現密勒日巴尊者,內心本質修持很強,但由于身口之業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證果位,但其資糧卻是積集足夠,故此生則不須廣聞,但經忏除罪障清淨,就可以了。這也是瑪爾巴上師用各種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學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積集廣大資糧,今生才能一聞千悟。我們修行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並非就此一世。但就我們來講卻是很難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廣大聽聞,但以自己行持表現來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習氣是哪方面比較重。故末法時代是兩個方面都要做,廣大聽聞要做,積聚資糧也要做。

  若是一聞百悟,這說明你過去曾…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