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得證出世間法,實爲難作已作。」「諸道友!這不算難作之事,我將告訴你真實難作的:我自出家以來,未曾作無念無智之業。」
我想請問的是:證出世間法和于未來見彌勒世尊這兩者哪個更重要呢?
爲什麼長老要在侍者的祈請下才證出世間法呢?
另有一問題,如我等末世凡夫,學修是以速證解脫爲要還是以先修菩提心爲要?
答:見彌勒世尊是成佛事,比證得阿羅漢果好,更重要。
爲令滿衆人望,方便示現。
修菩提心是第一要事。
問:在殿中央收供水,後面有人在禮拜,有妨礙失福?
答:不見不知則無妨,若知若見則回避。
問:看管大殿東西被人盜走,負責人要賠否?(如以前有功德箱款被偷)
答:如人力能及看管而失職的,該賠。如人力不及,如強力盜取,則責任輕些。
問:有居士發心供燈100元照明(用電),開燈時是否要計算一下100元的電度費,如超過或不夠(100元費用)行嗎?
答:把全部供燈費(用電)計算一下,然後決定用多少燈。
問:如犯了戒律外之罪怎忏悔?如無意中聽到比丘誦戒,但內容不清,是找比丘忏悔還是自念百字明忏悔好?再有《沙彌戒廣頌》有僧人以不淨手觸食供叁寶,後墮叁惡道,自己以前也有類似情況,應怎忏悔爲好?
答:無意中聽到比丘誦戒而未聽清,立即離去,自責其心即可。
忏悔以後誓死不再犯,然後念百字明見瑞相。
問:天冷進殿念經時,帽子放經書桌上有過失?
答:經書不要與雜物共置。帽子有汗膩,不放爲好。
問:保管叁寶東西被鼠咬壞或經久壞了有因果嗎?
答:「不護惜浪用,愚癡波羅夷」,嚴加保管,不被鼠咬。若使用經久而過期,非不護惜而壞,則無罪。
問:去醫院看病,主治醫生是熟人沒挂號,犯盜嗎?
答:犯。
問:如勞務時,木盆邊沿不小心損壞一點,賠點錢好還是賠兩個盆好?沒賠償有因果嗎?
答:賠錢賠盆都可以,不賠有因果。
問:看病時主治醫師是女人,如打針等皮膚相觸,但沒有意樂心,是否戒不清淨?
答:心裏有樂受,犯戒;雖無樂受,亦不清淨,應避免。
問:大禮拜時,如腳移動了不算數,且有過失,在板後站地上拜忏如法否?
答:看你怎麼移動。拜忏如集體拜要按常住規矩。
問:寮房牆上寫了法語或他字,是否不恭敬?
答:不要隨便寫在牆上,既不恭敬,又糟蹋僧物。
問:損壞叁寶物,如不方便買或沒有賠雙倍款行嗎?
答:因果不爽,下世受報償還。
問:擦供杯毛巾掉地上,可否用來擦供桌?
答:不要擦供桌。
問:一居士用濕布將從講寺請回的開光佛像文殊菩薩的左眉、左眼及臉弄花了,而他原意欲使佛像更清潔。是爲除灰塵之故而爲之的,是發好心而爲的。請問恩師,該居士應如何做?應如何對待這尊文殊菩薩像?該居士此舉的過失如何?懇祈恩師慈悲開示。
答:該居士雖出好心,但是愚癡。罪不輕,破佛身血邊罪。應請專家仔細修補。同時發心多造此同類佛像,彌補前失,且誦百字明忏悔。
問:弟子某某向恩師彙報修行情況:弟子過去半年多,主要工作在寫論文,因障礙重,頗艱澀,現在賴師尊之加持,稍有眉目焉。弟子想,寫文章還是要以古人之心爲心,從世道人心出發,隱惡揚善。然此似乎和現時流行的專業技術觀念相左。求師解惑。
答:倫理上,尚古爲好;技術不能保留,暢言爲好。
問:在知見上,弟子覺得世界唯在一心,衆生是佛,器世界是佛土,皆是對自己的教授,關鍵在自己的感悟。不知道這是不是唯識的看法?又弟子現在是否要重點學些什麼教理?
答:這是學佛,果上的觀點,最好能做多少。
問:前一段時間見母親,心中忽然忏悔,覺得母親待兒子太好,以前總是在看她過失,乃至生氣。過去我對師言母有業障,師問什麼業障。她必無業障,有業障的是我。我須觀衆生父母的功德。但仍有念,覺得她修法上過于執著,此念是否已是不對?
答:父母有情,有無明迷惑之處,應以佛正覺道告知,非觀過失,是報恩。
問:大明咒和藥師咒的異同?這兩個咒的功用有時念者會混淆,請明示。
答:《藥師尊經》及《普門品》廣說藥師佛與觀音菩薩方便之同異處。
問:能否順利去德國,如何安排工作、學習時間。
答:此是大前提:暇滿大義,人身難得,擇佛昌盛之地而居爲最上。去與不去,以此爲准則是好也。
問:弟子曾犯斷法罪墮,十一月初八那天上師開示說多念百字明,弟子想知道四皈依與百字明應該修哪個爲主?
弟子想忏悔,可發不起懇切之心,懇請上師糾正過錯。
答:四皈依念到有感應再念百字明。忏悔發不起懇切心,但想到不忏你自已修行不能上進,甚至將到惡趣受苦,恐怕害怕也來不及,怎會不懇切?
問:弟子昨天受了八戒,下午喝了牛奶是否犯戒了?還有喝甘露時把紅花也喝下去了,是否可以,請師父開示?
答:喝甘露無妨,喝牛奶犯,應向清淨比丘前忏(一比丘即可)。
問:弟子打電話給某某居士,向她們要衣服在這裏結緣,我自已也要了幾件,這樣是不是犯邪命,請師父開示。
答:這裏並不困難,無故化緣,屬邪命。
問:弟子受八關齋戒,或者夫妻同時受八關齋戒,晚上,夫妻是否能住同一室內,怎樣做才能守清淨戒?請上師開示。
答:受八關齋戒要守八條戒,八戒以外同一室無妨,而不要同一床。
問:在家拜佛、菩薩,誦念經咒,同參加寺廟裏集體做佛事,其功德同樣嗎?
答:誦念禮拜,主要看動機如何,信心、恭敬心、淨戒心、專誠心如何而決定功德大小。
問:平日有時誦經咒、念佛名號,沒點香,面向西方禮拜,回向,其功德和點香相同嗎?
答:可以點而不點,是懈怠,怎會相同。
問:據說養雞場裏的蛋是無精子,也就是無生命,吃它不屬殺生,這樣理解可以嗎?
答:不敢絕對保證,不吃爲上。
問:過去買的真絲衣褲及真皮皮鞋,現在如何處理爲妥?
答:在念誦禮拜時不穿,平時爲它們回向。
問:印光大師開示:「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濟災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平日將所做功德,願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同時求現生福報(平安、無病苦)。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求現生修行順緣(平安、無病苦),不影響生西。
問:命終,海青衣、陀羅尼被面、念佛珠、進香袋、蓋有叁寶印手帕,皈依證等物怎樣處理爲好?
答:海青非佛教衣;陀羅尼被祇能供養,不能覆蓋;念珠、香袋後人可用;皈依證作紀念。
問:命終後四十九天內,給亡靈做佛事超度,效果最好的是什麼?
答:以清淨持戒之僧衆或居士,專誠念經咒都好回向。
問:吾等學習《廣論》中,于某些知見産生了分歧,現呈白上師並祈請開示以解弟子之惑。
修和學的關系
A. 在《廣論》中,宗大師曾比喻「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以此強調聞思和悟入佛之教授以引導修行之重要性。由此,部分同修認爲:通達道次第的整個道體,然後才可去做善業,即先磨刀後砍柴,若整個道體在內心沒有生起,應該完全專注于聞思,否則,所作的一切善業悉成過失,就如同無目的之跑馬一樣沒有意義。又言,若僅聞思《廣論》的部分教授,如依止善知識、暇滿義大、死無常及惡趣苦,而未聞思及通達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整個圓滿道體,縱發願以增上功德故,而去行放生、布施、供養甚至助老善業亦無意義,因爲道體不全,知見未正。故以「聞思重要,宗大師言聞思亦是修,聞思亦是積福」爲理由,積極聞思佛法或參與學法相關事,但對其他未通達圓滿道體但在學法之余仍隨力去做放生、助老等善事是犯了「先砍柴後磨刀」之過失,是自我在唱「行菩薩道」之高調和喊口號。
B. 另一部分同修承許聞思及其對樹立正見、乃至引導修行之重要性,從《廣論》所開示的「……故于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以此爲證,認爲在建立圓滿道體時,聞思固然重要,但要生起聞慧思慧,不僅僅靠聞思方能獲得,同時需積聚福德資糧和消除業障方能增上聞慧思慧。故應該一邊聞思教授以增長擇法能力,一邊應積極行布施、放生、供養等積聚福德資糧之事,有幾分力做幾分事,非是一定等到圓滿道體建立後才可做善事。反之,道體之建立,亦需福、慧兩種資糧。若我等凡夫現前只專注聞思,了達整個道體之後才做集福淨障等善事,那麼在了達全部道體之前,死無常隨時會來,而死之前若善業未集、罪障未消,則很可能,下世增上生不可得,繼續聞思修行不可得,未來得解脫證菩提更不可得。
答:看法A的錯誤正是沒有正確理解大師的話,而産生的局部而非全面的看法。持此看法者雖未圓滿通達全面道體,卻每天在做著吃飯、睡覺、大小便、十惡等事,而無不安。放生、布施、供養這些事若以菩提心做則是菩薩行,以出離心做是解脫行,以出惡趣心去做是人天增上生之方便。並非只有這些事是菩薩才做,下世想獲人身也需戒、施、願。故目的有現前與究竟,知道一點就應做一點,跑馬如行,知跑馬處如見,應見一分做一分,見行一致。
看法B較前說善,但應該加入二者之相輔相成合一性,二者全無矛盾,如培福做事之意樂是爲聞思修增上,此應成爲修之支分,成爲證德生起之支分。爲此而積福由此能成證德生起因,故此亦是磨刀。
問:視師如佛
A. 《廣論》裏關于依止善知識要「視師如佛」內容,部分同修認爲:縱知擇師十功德條件,但若自體沒有通達圓滿道體、圓滿了解叁寶功德和觀到善知識功德,視師如佛無意義,故未達前條件前不應如此行。否則,現在視師如佛是唱高調喊口號而已。
B. 另一部分人認爲:我等凡夫弟子根性下劣,平時即使在學法,但我執我慢深厚故,常有造觀他人過失之惡習,以此習氣,如若觀善知識的過失,會招致極大損壞善根等不好果報。因此,從避免觀師過失出發,此時縱然自體沒有圓滿了達叁寶和善知識功德,但可從已觀察到的善知識恩德和功德來漸漸樹立信心,努力去做 「視師如佛」以樹立恭敬心,並依師而行做師之歡喜事,以增長自身善業和信心,此非他人所言之唱高調喊口號之義。
答:看法A之過失在于,若因做不到就不做,並說做是唱高調,那麼吾人對惡趣苦之恐懼不足,對叁寶皈依心不足時,應該勿皈依?否則如論雲:皈依亦定成虛言。故視師如佛爲因,一直串習,當自己所學愈多,依此觀師德之習氣,則越能見師之德,愈能視師如佛,愈能通達圓滿道體,《廣論》在修每一科中最要之觀想即觀上師與佛無別,而于其前猛力祈禱生證德,除過失,無此不能生道次每一科之道體。
看法B雖較前善,然僅知觀師過失之可怕,而未多串習觀師德之功德,缺乏善知識欲,不能生歡喜,不易能與師相應。視師如佛就是要在善知識身上觀功德而起信心,觀恩德起敬心,不是在其他人身上觀察,更不是觀察功德後再去觀師之德。(若有不明白處可再來信)
《智敏上師書信二集 問答部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