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皈依篇)

  皈依篇

  目錄:

   1、爲什麼佛教不是迷信呢。燒香、燒紙咋解釋呢?

   2、修行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

   3、請問出家是怎樣的?什麼人可以出家?哪些人出家不得?

   4、我願意出家,請法師慈悲指點。

   5、家裏人如果反對我出家,應該怎麼辦比較好?

   6、如果對寺院毫不了解,就在母親的安排下,十幾天就剃度了,隨後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裏,弟子想回家把居士做好了再說!這樣做可以嗎?

   7、請問皈依有什麼程序和要求?

   8、了解佛教有很長時間了,但是皈依才不久,想請教師父該如何進行具體的修學?面對生活中的競爭,佛教徒該如何對待?出家有些條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應該待完成時或出家機緣較成熟時再出家,還是說自己一切放下時便可出家?

   9、初學佛的人可以接法幾門嗎?比如同時學習淨土,禅宗,密宗?

   10、師父吉祥!我學佛有幾年了,可是進步得很慢,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怎麼能不走彎路,進步得快?

   11、師父,常聽說穿上袈裟,剔除須發出家是大福報,這是爲什麼呢?世間人認爲有老婆、兒女,有財富、地位、權勢是大福報,應該怎麼看待呢?

   12、修行必須要跟師父嗎?到哪裏去找呢?禅宗有沒有系列的基礎學習?

   13、爲什麼佛教認爲爲自己著想是惡,爲衆生著想是善何解

   還有就是對佛教有一種迷信看法,怎麼能幫助她改變不正確于的觀點?

   14、我歸依兩次,有兩個歸依名字,不知道要用那一個,請師父慈悲開示。

   15、請問法師:安居期間可以還俗否?是否有“破安居”一說?

  

  1、爲什麼佛教不是迷信呢。燒香、燒紙咋解釋呢?

  佛教由信到覺,強調真理,強調明覺,佛教不是迷信,是理智的。燒紙是民間信仰,能夠吸納進佛教,上升到理性。信實德能。佛教與迷信無緣。

  

  2、修行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請師父慈悲開示。

  首先就是要有純正的信仰、能選擇出家這個條件,要認識出家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出離我們的錯誤,如果我們不能放下世俗東西,這樣就成問題。我們對世俗生活、對出家生活要有一個抉擇。

  要看自己願不願意承擔修行重擔,能不能全身心投入。信仰佛教、投入修行,身心健康、家庭同意,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條件。然後,通過寺院考察,你適應寺院生活就可以了。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現在是以法治國,說年齡沒有滿18周歲,世界觀、人生觀都還沒有形成。出家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如果年齡太大,就不方便利益衆生。

  出家要具備的條件就是:信仰、身心健康、選擇出家生活全身心投入、家庭同意,如果家在農村,需要鄉以上人民政府證明。還有素食、獨身、僧裝,這是叁個基本條件。

  

  3、請問出家是怎樣的?什麼人可以出家?哪些人出家不得?請師父慈悲開示。

  出家就是爲了專心修學佛法,把家庭奉獻掉。因爲在家庭裏,我們要分出很多精力做世俗五欲的事情。出家人可以全身心修學佛法。哪些人可以出家?就是有堅定信仰,有爲信仰奉獻終身的心,身體健康,又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了。哪些不可以出家呢?就是發心不正確,信仰不堅定,對世俗事情還有很多挂牽的,這些人出家也不能集中精力修學,還不如在家修學佛法。

  

  4、我願意出家,請法師慈悲指點。

  出家,一個方面是正確的信仰,不是逃避。二一個需要父母親同意,地方政府同意,健康證明,學曆證明等等。

  需要有正確的信仰,健康身心,社會、家庭的支持,山門大打開!但是,你要考慮,你出家究竟是爲什麼?發心很重要!

  

  5、家裏人如果反對我出家,應該怎麼辦比較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家裏人反對,這就說明我們出家,沒有很好的順緣。從因果上反省,就是我們往昔時給別人出家製造了違緣。有什麼方法可以如願,一個方面是看清自己選擇出家是不是一種理智、智慧、決定的抉擇!如果不理智,不決定,那最好稍緩。如果反省自己理智、決定,那麼可以出家,一方面和家人溝通,一方面祈禱叁寶加持,還有一個就是力爭周圍人理解自己出家意願。

  

  6、如果對寺院毫不了解,就在母親的安排下,十幾天就剃度了,隨後才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裏,弟子想回家把居士做好了再說!這樣做可以嗎?請師父慈悲開示,弟子稽首感恩!

  因爲我們說出家還要有一種自覺自願,在信仰自由的憲法保障下,任何人都不能勉強你。如果經過自己理智抉擇,就不會進進退退。二一個方面,今天能夠得到母親的安排,雖然自己對寺院毫不知情,但是這樣的因緣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也要審慎對待。

  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裏,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呢?也許在短期的生活過程當中,我們從適應了的圈子裏,到達新環境,最初的不適應,也很正常。假如我們說要回家做好居士再出家,看來對于出家還是有總體傾向。所以,要重視現在的機會,改善它、積極適應它,從心裏調試它,可能更好。

  當然,發現在這個寺院的環境的確不適合,自己習氣毛病又導致不能將出家人的事情做起來,而不是暫時的不適應,也許,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種選擇。這要看你自己對照檢查自心,再如理如法地抉擇。

  

  7、皈依有什麼程序和要求。請師父慈悲開示。

  皈依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如果你對佛法僧叁寶有信心,就可以皈依。你有身份證,有正確信仰,就可以皈依,沒有太多程序。你發心皈依,皈依師把道理給你講清楚,就可以了。皈依,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標准高,窮盡一生都可以在修行皈依。

  

  8、了解佛教有很長時間了,但是皈依才不久,想請教師父該如何進行具體的修學?面對生活中的競爭,佛教徒該如何對待?出家有些條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應該待完成時或出家機緣較成熟時再出家,還是說自己一切放下時便可出家?

  第一個問題,該如何具體修學?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聽聞相關修行法理,要詳細地進行聞思,以這樣的聞思基礎我們才能很好地趨入于修學。

  而在佛教的具體修學法門中,應該說不同根基,有不同修學方法。所以,我建議先好好聽聞,然後再具體修學。因爲衆生根基不同具體修學法門也不一樣,在這個地方,我就從略了。因爲很抽象,沒有具體對象,不好說。

  如果才皈依不久,先不要急于求成。在叁皈依過程當中,好好修學。我們念叁皈依咒,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好好地念叁皈依咒,把自己皈依之心堅固之後,然後思維人身難得,難得的人身很容易失去,一失去之後什麼時間才能得到那就不知道,那麼要發願在今生今世好好珍惜人身來修學。這可以說是所有佛法的外四加行。

  (注釋:外加行的修行分爲四個方面:第一、觀修人身難得;第二、觀修諸法無常;第叁、觀修因果不虛;第四、觀修輪回痛苦。)

  人身難得,難得的人身危脆容易失去,一旦失去人身,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寶貴人身,我們都不能知道。所以說這個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共同外四加行,能夠好好把這四個問題好好想清楚,我們要把准備修學的心態好好積累好。

  珍惜危脆的生命,怎麼珍惜呢?然後,我們要落實到苦集滅道當中,看自己有什麼問題,我們再根據苦集滅道來解決自己問題,成就自己善業。一旦把苦集滅道道理弄懂之後,深入因果,發起出離心,根據因果好好修。要聞思,要打下堅實基礎,這樣,我們磨刀不誤砍柴功,就比較好。

  “面對生活中的競爭,佛教徒該如何對待?”一個方面是自己是否有必要陷入生活當中的競爭呢?自己要判定,不要盲目陷入競爭而浪費自己時光、精力。

  如果生活當中必要有的競爭,就要如理如法競爭,不要使用非理、非法的手段。以如理如法的競爭來培補自己的根本、素質,在自己的智慧、素質、能力、待人接物當中來成就競爭的根本,就是世間所說良性競爭。

  爲什麼良性競爭這麼重要呢?因爲我們使用非法手段,不僅不能達到競爭目的,還非常有可能損傷自己福報,本來可以得到的,你經過合理競爭本可以成就的目標,反倒因爲惡性競爭損傷我們的福報。損傷福報還僅僅是現前,從盡未來際來看,我們損傷別人同時,必然還要發生無窮惡業結果。

  有時候,非理競爭會帶來現前利益,但是,把更長遠、更根本、更究竟的利益給損傷了。

  所以,在生活當中,佛教徒面對競爭要多增長智慧,多明了因果,多培養自己的能力,多培養自己的素質,多從認識真理當中來培補自己事業成功的根本。就是要積累自己的福德、智慧、善根資糧,那才是自己生活幸福的根本,不要舍本逐末,把根本的東西丟掉之後,撿芝麻的利益,那是非常愚蠢的。

  面對生活當中的競爭,我們佛教徒要退出不合理不合法的競爭,利用合理合法的競爭增強自己的素質,有這種素質與能力之後,我們更要善待別人,特別是現在人心不古,社會道德衰減,我們佛教徒認識因果,良性競爭,尤其顯得相當難能可貴,真是汙濁中珍藏的黃金。

  “出家有些條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應該待完成時或出家機緣較成熟時再出家?”是需要機緣成熟時才能出家。“還是說自己一切放下時便可出家?”當然,自己一切放下時,有這種智慧和能力的時候,其他機緣不成熟也成熟了。所以那時間你放得下,其他條件自然而然也就成熟了。

  

  9、初學佛的人可以接法幾門嗎

  比如同時學習淨土,禅宗,密宗

  請師父慈悲開示。

  在學習過程當中是允許的。

  學與修不同。學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法理,然後好好修學。我們在修之前,就是要把前後次第、法門,有個整體次第了解。比如我們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要注重佛法整體圓滿的…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皈依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