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序 11-1 正念動中禅第一日法談

  生活中的禅修

  序

  

  今日國內外有很多種禅修的方法,其目的不外是爲了淨化內心、滅除痛苦,只是有的著重「寂止」,有的著重「內觀」;有的強調專注,有的強調覺知;有的屬于「靜態」,有的屬于「動態」。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禅修與生活合一。內觀教育基金會近年邀請泰國的隆波通禅師來臺,傳授隆波田禅師所教導的「正念動中禅」,他對學員的指導與問答,都是精簡扼要,甚受學員們的歡迎與肯定。

  正念動中禅是一種動態的禅修,透過覺知肢體的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用以看清身心實相、滅除痛苦。由于此方法輕松而自然,可以與生活結合,甚合現代人的需要,值得介紹。

  爲了方便教學,今將動中禅的內容依照佛法的次第與深淺重新整理,並且以法談的方式編寫出來,取名爲《生活即禅修》,一方面供社會大衆了解「正念動中禅」的基本原理,一方面供法友們配合禅修的實踐,來品嘗正法的滋味。

  

  願正法久住!

  

  林崇安 2000年9月6日

  編著于中坜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11-1 正念動中禅第一日法談

  五蓋、四念住、五蘊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此時,不用作手部的動作,要以覺性來聽講。

  2. 在這兒,先把動中禅的要點提醒一下,它的要點就是在舉手投足之間都要一直保持覺性,動作要輕柔,身心要放松,使覺性持續如鏈子,愈長愈好。當我們翻掌時,知道在翻掌。當我們的手往上移時,知道手往上移。當我們的手往下移時,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動時,知道手在移動。手停的時候,知道手停。一次一個部位在動,要清楚的知道。同樣的,走路時知道左腳或右腳正在移動,走時自然而輕松。白天任何時候,眼睛要自然的張開,讓眼耳都自然的運作。一直覺知身上一個部位的動作。舉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搖頭、點頭等等,都覺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動。移動時,我們的覺性就在裏面,因此,把這個覺知持續成煉,我們的覺性就愈來愈高。人是動物,整天都在動。動中禅就是利用這個自然的原理來培養我們的覺性。

  3. 經過不斷的練習,你也許已經發現到了五個心理現象,會在禅修中出現,阻礙我們的修行,佛法上稱作「五蓋」。五蓋就是五個障礙,像蓋子一樣蓋住我們的心。第一個蓋就是貪欲。貪欲是指對所想要的東西生起貪求的心理。例如,貪求成果的出現,就是一個貪欲蓋。第二個蓋是瞋恚。瞋恚就是別人觸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氣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氣。第叁個蓋是昏沈睡眠,就是感覺身心沈重、昏昧、提不起勁,想睡覺,覺得很累。第四個蓋是掉舉惡作。掉舉是想到過去所經曆的歡樂事情,內心浮動而胡思亂想,生起種種雜念。惡作是指後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還有很多事情要辦,我何必來這兒禅修,這種後悔的心理,就稱作惡作。第五個蓋是疑,就是懷疑老師、懷疑方法,懷疑這個方法能不能達到滅苦的目標等等。

  4. 要時時警惕自己,貪心、生氣、昏沈、雜念以及懷疑這五個蓋是禅修的大障礙。如何處理這五蓋呢?這要懂得善巧。特別是,昏沈睡眠將要生起之時,你就要立刻逃開,不要給它們抓到。也就是說,當你坐著覺知手部動作時,覺得有一點點的昏沈,就立刻要改變手的姿勢,或者起來走路、經行、洗臉。務必要把昏沈睡眠趕掉。記住,永遠不要讓昏沈靠近你。至于貪念、生氣、後悔、妄念、懷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時,就不用管它們,只要繼續覺知自己的動作就對了,當你的覺性增強後,這些都自動會被處理掉。

  5. 爲了培養我們的覺性,晚上好好的睡覺後,白天就不用睡覺,要把覺性持續不斷,中午不用午睡。開始也許不習慣,但依據以往學員的經驗,兩叁天後就習慣了,而且覺性增加後,晚上睡眠的時間也會自動縮短,並且白天仍然很有精神。

  6. 有的學員覺得其它的禅修方法開始不會這麼累,爲什麼動中禅一開始會這麼累呢?

  這有不同的理由,一個理由是因爲還沒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作息,另一個理由是因爲以往有的學員是以靜態的方式坐在禅堂,身體都不動,因而昏沈生起時並未察覺,而且覺得自己坐得不錯。但是,現在因爲要移動手部,你只要有一點昏沈、睡眠,自然就覺得異常沈重而有累的感覺。你如果被昏沈征服,你的覺性就沒有了。因此,要不斷移動你的身體來做「動中禅」,幾天下來,你將發現你的昏沈不見了,而且禅修的品質比往日大大的提升了。

  7. 有的學員說:中午沒有睡一下,下午反而沒精神。

  不錯,開始幾天也許會如此,但漸漸的,你不喂「食物」給午睡,午睡就愈來愈無力,最後就消失掉了。在禅修期間,一旦克服掉昏沈,你會發現自己的覺性大大的提升了,而且接下來,你對自己的身心將會有更深的體驗。以往許多學員降服昏沈睡眠後,內心就生起喜悅,身體也變得輕盈了。

  8. 如果晚上睡得夠,但白天卻覺得昏沈,那麼,這種昏沈是來自無明煩惱。這種無明煩惱必須去除,只要一直的覺知肢體動作或經行,終必將之克服。

  9. 關于禁語,大家也體會到,即使不講話,腦中已胡思亂想,若再講話,那麼,內心的甯靜就不可能達成了,因此,整個禅修課程要一直保持禁語。靜靜的覺察自己身心的動作。

  10. 在小參時,可以向禅師請問問題,所問的是與此刻的禅修技巧有關的問題,這樣對你才有幫助。由于每人的背景不同,因此,禅修中所呈現的身心狀況有所不同,禅師會依你的狀況給予指導。除了小參時間外,當你有特別的體驗而有疑問須要澄清時,也歡迎來找禅師解答,但不要找學員或其他人談,找別人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反而誤導。每人的禅修體驗要在最後一天來分享,這時可以好好講出來。

  11. 有的學員問:像現在在聽講,此時手是否也要一直動?

  這一點,要掌握動中禅的訓練基本原則,是一次以一個對象爲主要的覺知對象,因此,聽時就只是聽,以所聽的內容作爲對象,讓耳朵自然的運作著。但是,如果聽講時,外面有聲音傳來,心就被吸引過去而忘了聽講,那就不對了。反之,如果外面有聲音傳來卻完全聽不到,那就是心太專注,應放輕松,使耳朵自然地工作。因此,在聽講時,要保持放松,以覺性來聽。

  12. 有的學員問:像現在在聽講時可以不可以閉起眼睛?

  這要了解正念動中禅的禅修目的,是要培養覺性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平常我們除了睡覺以外都是張開眼睛的。因此,在禅修訓練時,就一直要自然而輕松的張開眼睛,如此隨時都准備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因此,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閉眼睛,平時聽講要輕松的張開眼睛。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呼吸完全順其自然,不去刻意的調息。動中禅是一個順乎自然而簡單的方法,重點是要輕松而有覺性在。

  13. 在這兒要澄清一個觀念,就是「覺知」與「專注」的不同。覺知是很輕松,很開放地知道對象。專注或全神貫注則是費力的集中在對象的一點,因此,專注會覺得累,甚至會産生頭痛。有些禅修的人,常常頭痛,一個原因便是以專注于一點的方式來禅修。而動中禅則完全是走覺知的方式,很輕松的覺知肢體的動作,使心能夠持續的覺知動作而沒有任何的散亂。覺知與專注不同,覺知時,內心輕松、沒有壓力、沒有散亂。專注或全神貫注時,雖然也沒有散亂,但是內心並沒有放松,有壓力在,因爲想要專注于一點,就會費心力。

  14. 專注與覺知的不同,可以用譬喻來說明如下:在冰箱裏的小冰塊,結成四四方方的硬塊,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陽光下,不久就融化了。專注便像這個樣子,在禅堂時,專注一點,內心不動,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亂了。另一種狀況是深海裏的水,同樣是非常的冷,但卻是流動的,不會忽硬忽軟。覺知便像這種水,在任何狀況都是內心柔和而不散亂。冰箱的冰塊與深海的水,同樣是水,但是大不相同。專注與覺知也很類似,但是大不相同。動中禅訓練我們的身心放松並且充滿覺知,能夠運用到行住坐臥中。

  15. 因此,練習動中禅的手部動作時,內心只要輕松地知道手在動、在停就對了,不是用眼睛去看手的移動,只單純的感覺到手在移動。但是不可以專注于手上任何一點,如果專注一點,那就有壓力、就不自然,會覺得累。同樣的,手的移動速度也要自然,不要太快,不要太慢,整個手臂都要放松,移動時內心要不急不緩。這樣持續的覺知手部運動的動和停,覺性就慢慢提升起來了。每一動作中的停止,都要覺知到,這個停的動作,對覺性的培養大有幫助。

  16. 同樣的,來回走路時,用「心眼」去覺知腳的移動就對了,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自然的走,也不要專注于腳上某一點,因爲我們是在訓練覺性,走時眼睛、耳朵都自然的運作著,只要覺知到腳的移動就可以了,並且把這覺知持續如同鏈子一樣,愈長愈好。走時也會覺知到腳與地面的接觸,甚至覺知到各種感受,但是不要把注意力移到這些現象去,不要專注到感受上面,而是仍然一直覺知腳的移動就對了,這樣,你的覺性就很容易增長起來。

  17. 也不要故意走得慢,或者刻意想把動作看得清楚,這樣會走入太專注而使身心緊張起來。正確的動中禅的走路,是很輕松而自然的走動,讓覺性自然而然的增長,一點也不刻意。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動中禅的正確方法,進步就會很快。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呢?就是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身心保持放松,使覺性持續如煉。

  18. 當你的覺性增強以後,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我們的「心」與「身」,在經典上稱作「名」與「色」。詳細一點,把心又分成「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種。「受蘊」就是各種感受,「想蘊」就是辨別與記憶,「行蘊」就是心理的造作,…

《生活中的禅修 序 11-1 正念動中禅第一日法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