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的修行 附錄 9-5-2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

  9-5-2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

  ※以下是摩诃布瓦的開示

  1. 訓練自心的第一步,我們要選一個「法的主題」作爲控製與照顧這顆心的方法。否則,心會由于舊習而到處亂跑,跑到我們不斷擾動與分心之處,而産生痛苦與不滿。

  2.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被教導要禅修于隨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將「佛陀」二字配合呼吸:吸氣時想著「佛」,呼氣時想著「陀」。此中,那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就作爲自己禅修的主題。

  3. 專注于這些事情時,你要讓心中只有覺性。例如,當你集中于入出息時,要使自己覺知到每次呼吸的進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覺知到禅修結束。你可以集中呼吸的感覺對你的覺知最明顯的任何一點。任何呼吸的感覺最明顯的一點,例如鼻端,就是你要集中與正念的一點。當氣息入與出時,你都要能很確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時想著「佛」,出息時想著「陀」。將你的注意力全擺在呼吸上。你不要想這主題以外的其他事,當下此刻只專注于呼吸。

  4. 以這方式,當正念逐漸穩定而持續,心就不會跑到有害的習性念頭上,它會變得愈來愈安靜。同時,原先粗的呼吸會逐漸變得愈來愈細。它甚至會細到從你的覺知中消失。這是由于它太細了,細到好象消失了。在這時刻,並沒有呼吸而只有覺知保留著。這是你禅修時會發生的事情之一。

  5. 此刻的心非常甯靜,令人驚奇。呼吸消失了,不留任何痕迹,同時,身體好象也消失了。這裏所說的,是從你的感覺上來說,並不是你實際的身體消失到別處去。身體仍在那兒,但是你的覺知並不連結到身體。完全只有簡單的純粹覺知,完全只有它自己。這就稱作「一顆甯靜的心」。在這層次,這顆心自己安住著,並培養出一種奇妙、奇異、令人驚奇的喜悅感。

  6. 當內心變得甯靜而且從一些活動脫離出來時,就沒有時空感了,因爲此心不再以時空的觀念對任何東西給予意義。在這境界中,只有單純的覺知本身保留著。這是從禅修可以得到的喜悅。如果你想要,你可以稱呼這是禅修的成果之一。

  7. 至于對這些以覆誦「佛陀」爲主題的人,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你只要覺知「佛陀」「佛陀」的每一次覆誦而不須配上呼吸。你不要想成果將如何出現。

  8. 事實上,你禅修時,你所要做的事並不多。只要在內心簡單地專心覆誦「佛陀」「佛陀」「佛陀」。你不要在內心的想象中畫圖:天堂像這樣子,涅槃像那樣子,天神像這像那,像你從書上所學來的一樣。

  9. 因此,你不要猜測成果。只要簡單地覆誦禅修主題的名號。這樣連續用功,將逐漸一步步得到成果。

  10. 如果你的心與禅修的名號一直保持與呼吸接觸,保證就不會有可怖的或令人喪膽的事發生。

  11. 當禅修時呼吸消失了,你要告訴你自己:「即使呼吸消失了,我的心仍在這兒與身體在一起,因此我不會死去。」這點就足以使你免于害怕死去的恐懼。

  12. 這就足以使心深入更細的層面,身體與呼吸一起消失。煩惱一點也不能侵犯你的覺性。這就稱作:在入出息念中到達微細之點。有的人可以在這層面停留上數小時,有的人就不很久。這完全決定于禅修者的定力。

  13. 此刻你所獲得的成果是微細的心,此心只是簡單的覺知,一切只有自身,當下簡單地覺知自己,而不涉入其他任何習氣。這就稱作「心一境性」。

  14.一旦心不卷入其他任何對象,只有覺知保留,這就是「一境」,它只與覺知合一,而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因爲在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作「心一境性」。

  15. 如果你真正遵循佛法的原則,你不會走到其他地方,你一定走到真理。換言之,你所得的「果」,將順著你正確修行的「因」。當心安頓下來,你所得到的喜悅,立刻沖擊著你:「這就是所謂的喜悅!」因爲這一刻你內心感到的喜悅不同于任何你曾體驗過的喜悅。它是一種比世上的喜悅更爲奇異、更令人驚奇的喜悅。

  16. 這就是爲什麼宗教會一直留存到今日。如果不這樣,它早就消失了,因爲它的滋味,用世間的滋味不能比。

  17. 接下來是智慧的層面。它是真正的「內觀禅修」。對練習內觀或毗婆奢那的人它是一個普通術語。事實上,「毗婆奢那」是指以智慧檢驗而得到的清晰內觀。「禅修」這字包含寂止與內觀。

  18. 真正的內觀禅修是指審察與檢驗。一旦內心變得甯靜而安詳,我們用它來檢驗、分析身體的性質以及五蘊,或無常、苦、無我的主題。

  19. 當我們用這方式以智慧檢驗、區分性質以及五蘊,我們將看到我們的智慧所培養出的方法,可以一步步切除煩惱,一直到切除所有與五蘊相關的煩惱。

  20. 經上說,這些已證得預流果的人已斷除了叁結:我見、疑、戒禁取。我見以五蘊來表達,共有二十相:五蘊的每一蘊爲基礎各配以四相,舉例來說,(1)將色身視爲我,(2)將我視爲色身,(3)身存在于我之內,(4)我存在于身之內,共有四相。或者,(1)將受視爲我,(2)將我視爲受,(3)受存在于我之內,(4)我存在于受之內,此爲另外四相。同理,想、行及識每一個各別作爲四相的基礎,可仿上例類推。換言之,五蘊的每一蘊作爲我見四相的基礎。五乘以四,得到我見的二十相。

  21. 依據經典,預流果已完全斷除這些我見,但是若依據「森林佛法」的練習,這點有些不同。除此之外,並沒有不一致的。因此,在這兒我要插入一些「森林佛法」的觀察,希望對你的閱讀不會造成障礙。如果你覺得它們不成爲解脫道,不符已知的佛法,那就把它們放下,不要在你心中形成一個障礙。

  22. 簡要言之,已完全斷除我見二十相的人,不會將五蘊視爲我、將我視爲五蘊、認爲五蘊存在于我、或認爲我存在于五蘊。現在,可以完全合理地說,這種人不再對兩性行爲有任何興趣,因爲兩性行爲是有關五蘊的一件事,而五蘊是必須完全斷棄的二十種我見的巢穴。

  23. 對這些已完全斷棄我見的人,色身不再是感官欲望的對象,因而不再有任何意義。他們的感受也不再卷入欲望。他們的想蘊(記憶)也不再爲了欲望給予任何意義。他們的行蘊(念頭與想象)也不再爲了欲望而製造對象。他們的識蘊也不再爲了欲望而認知東西。總之,他們的五蘊不再爲欲望或世俗關系而運作。他們的五蘊已改變到是爲了未完成的另一個層次的工作而運作。換言之,已上升到五個較細的煩惱(五上分結)的層次:色貪、無色貪、慢、掉舉與無明。

  24. 因此,具有完全斷除我見二十相能力的人是落在不還果的身上,因爲只有在他們的層次,他們的心完全不貪著于感官欲望。

  25. 至于預流果,就我所知,他們知道的方式以及放下我見的情況,順乎下列比喻:假設有一旅人深入叢林,遇到具有清淨鮮水的池,然而水被浮萍蓋住而不是完全看得見。他撥開浮萍,看到清澈的水,用手舀水喝了一口,知道這水是真正的鮮涼,而後喝到解除了長久的口渴,再繼續趕路。

  26. 他一離開,浮萍又照舊蓋住水面。至于這個人,雖然已離開了,他心中對這水的記憶卻一直存留著。每次他入這叢林就一直走向這池,撥開浮萍,舀水來喝,喝到內心滿意。他離開後,即使浮萍再度蓋住,他心中深信著這池充滿清水,且其味鮮涼。這個堅信,是不會磨滅的。

  27. 這人象征一位熱誠的禅修者,他用智慧檢查身體的不同部位一直到完全清晰。在那一刻,「心」放下了色身感受、想、行、識,進入一個純粹的平靜,此時,完全與五蘊沒有任何關連。在那一刻,「五蘊」對「心」一點也不運作。換言之,「心」和「五蘊」獨立地存在,因爲它們已經經由長期禅修的努力而互相切開了。

  28. 那一刻是奇妙美好、曾未有過的一刻,從出生到開始修行所經驗的都不能比。而你現在此時此地已體驗到這奇妙的呈現。「心」停留有這平靜的感覺並且安詳一陣子而後退出。它一退出又照舊與五蘊相連,但是堅定地相信「心」已到達一個基本平靜的境界,在那個時期,五蘊已完全從「心」切除,也堅信在那平靜時期,經驗到一個非常奇妙的心理狀態。這個堅信,是不會磨滅的。

  29. 由于這個堅穩不動的信心,經由親身經驗的結果,深植于心,不會被未發現或不合理的主張所影響。我們變得熱衷于繼續禅修,此次是以堅強的決心和來自內心的深信力而強烈投入。而後,心很容易安頓于平靜和安詳,並且停留像先前一樣久的時間。即使們尚未使心完全免于五蘊的打擾,我們持續對更高層次的佛法往前精進,決不打退堂鼓。

  30. 至于預流果的內心品質,他們對修行所看清的結果以及他們尚未看到的高層次佛法,都具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任何階級的人也不會有偏見、自負而很公正。

  31. 如果我這兒所說的是正確的話,那麼,「一位預流果尋求配偶」,與「他尚需完全斷除欲望之巢的我見二十相的事實」,就沒有沖突。「斷除我見」,並不是預流果擁有家眷之障礙,因爲,「完全斷除我見」,是處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指,不還果)。

  32. 依據經典,一來果已減弱了心中的貪、瞋、癡。

  33. 不還果已斷除五結:我見、疑、戒禁取、欲貪、瞋。欲貪與色身相關。依照「森林佛法」的觀察,我見二十相是欲望的泉源,所以,完全斷除它們是落在不還果的身上。這是因爲要獲得不還果的人必須運用智慧徹底檢察五蘊,而後超越它們,不再流連執著。換言之,他們必須能夠審查身體每一部位,直到心中清晰顯現它們是不淨而且是苦、無常、無我。

  34. 而後,于心的表層顯現身體的不淨影相,轉成深入心的內層。他們將知道,美是心往外畫圖而後自己喜歡它(指,身體的每一部份位),醜是心…

《正確的修行 附錄 9-5-2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