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 《内在品质的生活》摘要
※以下是摩诃布瓦的开示
1. 训练自心的第一步,我们要选一个「法的主题」作为控制与照顾这颗心的方法。否则,心会由于旧习而到处乱跑,跑到我们不断扰动与分心之处,而产生痛苦与不满。
2.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禅修于随念佛、法、僧,要正念于呼吸,或将「佛陀」二字配合呼吸:吸气时想着「佛」,呼气时想着「陀」。此中,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就作为自己禅修的主题。
3. 专注于这些事情时,你要让心中只有觉性。例如,当你集中于入出息时,要使自己觉知到每次呼吸的进入以及每次呼吸的出去,要一直觉知到禅修结束。你可以集中呼吸的感觉对你的觉知最明显的任何一点。任何呼吸的感觉最明显的一点,例如鼻端,就是你要集中与正念的一点。当气息入与出时,你都要能很确定。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配合「佛陀」二字,在入息时想着「佛」,出息时想着「陀」。将你的注意力全摆在呼吸上。你不要想这主题以外的其他事,当下此刻只专注于呼吸。
4. 以这方式,当正念逐渐稳定而持续,心就不会跑到有害的习性念头上,它会变得愈来愈安静。同时,原先粗的呼吸会逐渐变得愈来愈细。它甚至会细到从你的觉知中消失。这是由于它太细了,细到好象消失了。在这时刻,并没有呼吸而只有觉知保留着。这是你禅修时会发生的事情之一。
5. 此刻的心非常宁静,令人惊奇。呼吸消失了,不留任何痕迹,同时,身体好象也消失了。这里所说的,是从你的感觉上来说,并不是你实际的身体消失到别处去。身体仍在那儿,但是你的觉知并不连结到身体。完全只有简单的纯粹觉知,完全只有它自己。这就称作「一颗宁静的心」。在这层次,这颗心自己安住着,并培养出一种奇妙、奇异、令人惊奇的喜悦感。
6. 当内心变得宁静而且从一些活动脱离出来时,就没有时空感了,因为此心不再以时空的观念对任何东西给予意义。在这境界中,只有单纯的觉知本身保留着。这是从禅修可以得到的喜悦。如果你想要,你可以称呼这是禅修的成果之一。
7. 至于对这些以覆诵「佛陀」为主题的人,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你只要觉知「佛陀」「佛陀」的每一次覆诵而不须配上呼吸。你不要想成果将如何出现。
8. 事实上,你禅修时,你所要做的事并不多。只要在内心简单地专心覆诵「佛陀」「佛陀」「佛陀」。你不要在内心的想象中画图:天堂像这样子,涅槃像那样子,天神像这像那,像你从书上所学来的一样。
9. 因此,你不要猜测成果。只要简单地覆诵禅修主题的名号。这样连续用功,将逐渐一步步得到成果。
10. 如果你的心与禅修的名号一直保持与呼吸接触,保证就不会有可怖的或令人丧胆的事发生。
11. 当禅修时呼吸消失了,你要告诉你自己:「即使呼吸消失了,我的心仍在这儿与身体在一起,因此我不会死去。」这点就足以使你免于害怕死去的恐惧。
12. 这就足以使心深入更细的层面,身体与呼吸一起消失。烦恼一点也不能侵犯你的觉性。这就称作:在入出息念中到达微细之点。有的人可以在这层面停留上数小时,有的人就不很久。这完全决定于禅修者的定力。
13. 此刻你所获得的成果是微细的心,此心只是简单的觉知,一切只有自身,当下简单地觉知自己,而不涉入其他任何习气。这就称作「心一境性」。
14.一旦心不卷入其他任何对象,只有觉知保留,这就是「一境」,它只与觉知合一,而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因为在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作「心一境性」。
15. 如果你真正遵循佛法的原则,你不会走到其他地方,你一定走到真理。换言之,你所得的「果」,将顺着你正确修行的「因」。当心安顿下来,你所得到的喜悦,立刻冲击着你:「这就是所谓的喜悦!」因为这一刻你内心感到的喜悦不同于任何你曾体验过的喜悦。它是一种比世上的喜悦更为奇异、更令人惊奇的喜悦。
16. 这就是为什么宗教会一直留存到今日。如果不这样,它早就消失了,因为它的滋味,用世间的滋味不能比。
17. 接下来是智慧的层面。它是真正的「内观禅修」。对练习内观或毗婆奢那的人它是一个普通术语。事实上,「毗婆奢那」是指以智慧检验而得到的清晰内观。「禅修」这字包含寂止与内观。
18. 真正的内观禅修是指审察与检验。一旦内心变得宁静而安详,我们用它来检验、分析身体的性质以及五蕴,或无常、苦、无我的主题。
19. 当我们用这方式以智慧检验、区分性质以及五蕴,我们将看到我们的智慧所培养出的方法,可以一步步切除烦恼,一直到切除所有与五蕴相关的烦恼。
20. 经上说,这些已证得预流果的人已断除了三结:我见、疑、戒禁取。我见以五蕴来表达,共有二十相:五蕴的每一蕴为基础各配以四相,举例来说,(1)将色身视为我,(2)将我视为色身,(3)身存在于我之内,(4)我存在于身之内,共有四相。或者,(1)将受视为我,(2)将我视为受,(3)受存在于我之内,(4)我存在于受之内,此为另外四相。同理,想、行及识每一个各别作为四相的基础,可仿上例类推。换言之,五蕴的每一蕴作为我见四相的基础。五乘以四,得到我见的二十相。
21. 依据经典,预流果已完全断除这些我见,但是若依据「森林佛法」的练习,这点有些不同。除此之外,并没有不一致的。因此,在这儿我要插入一些「森林佛法」的观察,希望对你的阅读不会造成障碍。如果你觉得它们不成为解脱道,不符已知的佛法,那就把它们放下,不要在你心中形成一个障碍。
22. 简要言之,已完全断除我见二十相的人,不会将五蕴视为我、将我视为五蕴、认为五蕴存在于我、或认为我存在于五蕴。现在,可以完全合理地说,这种人不再对两性行为有任何兴趣,因为两性行为是有关五蕴的一件事,而五蕴是必须完全断弃的二十种我见的巢穴。
23. 对这些已完全断弃我见的人,色身不再是感官欲望的对象,因而不再有任何意义。他们的感受也不再卷入欲望。他们的想蕴(记忆)也不再为了欲望给予任何意义。他们的行蕴(念头与想象)也不再为了欲望而制造对象。他们的识蕴也不再为了欲望而认知东西。总之,他们的五蕴不再为欲望或世俗关系而运作。他们的五蕴已改变到是为了未完成的另一个层次的工作而运作。换言之,已上升到五个较细的烦恼(五上分结)的层次:色贪、无色贪、慢、掉举与无明。
24. 因此,具有完全断除我见二十相能力的人是落在不还果的身上,因为只有在他们的层次,他们的心完全不贪着于感官欲望。
25. 至于预流果,就我所知,他们知道的方式以及放下我见的情况,顺乎下列比喻:假设有一旅人深入丛林,遇到具有清净鲜水的池,然而水被浮萍盖住而不是完全看得见。他拨开浮萍,看到清澈的水,用手舀水喝了一口,知道这水是真正的鲜凉,而后喝到解除了长久的口渴,再继续赶路。
26. 他一离开,浮萍又照旧盖住水面。至于这个人,虽然已离开了,他心中对这水的记忆却一直存留着。每次他入这丛林就一直走向这池,拨开浮萍,舀水来喝,喝到内心满意。他离开后,即使浮萍再度盖住,他心中深信着这池充满清水,且其味鲜凉。这个坚信,是不会磨灭的。
27. 这人象征一位热诚的禅修者,他用智慧检查身体的不同部位一直到完全清晰。在那一刻,「心」放下了色身感受、想、行、识,进入一个纯粹的平静,此时,完全与五蕴没有任何关连。在那一刻,「五蕴」对「心」一点也不运作。换言之,「心」和「五蕴」独立地存在,因为它们已经经由长期禅修的努力而互相切开了。
28. 那一刻是奇妙美好、曾未有过的一刻,从出生到开始修行所经验的都不能比。而你现在此时此地已体验到这奇妙的呈现。「心」停留有这平静的感觉并且安详一阵子而后退出。它一退出又照旧与五蕴相连,但是坚定地相信「心」已到达一个基本平静的境界,在那个时期,五蕴已完全从「心」切除,也坚信在那平静时期,经验到一个非常奇妙的心理状态。这个坚信,是不会磨灭的。
29. 由于这个坚稳不动的信心,经由亲身经验的结果,深植于心,不会被未发现或不合理的主张所影响。我们变得热衷于继续禅修,此次是以坚强的决心和来自内心的深信力而强烈投入。而后,心很容易安顿于平静和安详,并且停留像先前一样久的时间。即使们尚未使心完全免于五蕴的打扰,我们持续对更高层次的佛法往前精进,决不打退堂鼓。
30. 至于预流果的内心品质,他们对修行所看清的结果以及他们尚未看到的高层次佛法,都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对任何阶级的人也不会有偏见、自负而很公正。
31. 如果我这儿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一位预流果寻求配偶」,与「他尚需完全断除欲望之巢的我见二十相的事实」,就没有冲突。「断除我见」,并不是预流果拥有家眷之障碍,因为,「完全断除我见」,是处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指,不还果)。
32. 依据经典,一来果已减弱了心中的贪、瞋、痴。
33. 不还果已断除五结:我见、疑、戒禁取、欲贪、瞋。欲贪与色身相关。依照「森林佛法」的观察,我见二十相是欲望的泉源,所以,完全断除它们是落在不还果的身上。这是因为要获得不还果的人必须运用智慧彻底检察五蕴,而后超越它们,不再流连执着。换言之,他们必须能够审查身体每一部位,直到心中清晰显现它们是不净而且是苦、无常、无我。
34. 而后,于心的表层显现身体的不净影相,转成深入心的内层。他们将知道,美是心往外画图而后自己喜欢它(指,身体的每一部份位),丑是心…
《正确的修行 附录 9-5-2 《内在品质的生活》摘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