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外画图而后自己厌恶它,这二者都汇到一颗相同的「心」。换言之,美丑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是心外的东西。心已完全看清往外画图的害处,同时放下所审察的身体部位的美与丑。经由美与丑的交会,从对身体的执着中全面脱离,不再对美与丑感到兴趣了。在这一刻,与身体相关的欲望被解决了。
35. 无上证得的第四层是阿罗汉果。依据经典,阿罗汉已断除十结: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36. 色贪不是指男女的色身,或外在炫耀层面的物质对象,而是指内心呈现的心理影相。换言之,影相从外返回内心,如前所说。此时禅修者把这些影相视为心的习气或心的注意焦点。如果你将这解释为心执着于色界禅那,这并没有错,因为心在这层次必须培养对这些内在影相的了解以便能够熟练于面对它们,而完全不牵连到身体。要维持这些影相一直到它们在快速出现与消失的系列中,你能善巧的制造或灭除它们。它们的出与现消失只和内心有关,完全不像以前牵连到身体时与外在有关。
37. 这些影相的出现与消失,在正念和智慧的冷静审查下,逐渐变化。日久了它们变化得越来越快,一直到这些影相就像闪电一样快的出现与消失。最后,它们都走了,在心中不再存留一点影相。同时,你体会到这些影相的灭去和其他自然现象灭去的方式一样。
38. 从这阶段开始,心是绝对的空与明。即使身体还存在那儿,在你的觉知看来是完全的空,在心中没有丝毫的影相存留着。
39. 无色贪是指喜悦于快乐的微细感觉或无色界的禅那。
40. 慢(自负)分成九种。例如,你修行的成就层次是低于别人,你假设为较低、较高、或同等。你修行的成就层次是同于别人,你假设为较低、较高、或同等。或着你修行的成就层次是高于别人,你假设为较低、较高、或同等。如果站在最高层次的佛法来看,所有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因为假设是属于烦恼的一类。我们要改正这个习性,一直到心中不再有自负,到时,我们说这颗心是纯净的,因为不再有任何微细的波涛留在它里面。
41. 第九结是掉举,在此不是关于一般凡夫共通的激动和散乱心,而是关于圣者们以敏锐的正念与智慧去探索生死轮回的源头时,在这层面上努力、耐心及专注的修行。问题是来自他们想快点完成他们的修行,他们的心强烈希望到达解脱境界。结果,并未注意到用功时要中庸与平衡的这一问题。
42. 这意思是,他们倾向于不让心住于定的平静和安适,因为他们知道愈用智慧来审察,他们愈看清一步步拔除烦恼的方法,这使得他太投入于修行,而忘了将心安住于定的平静,以使智慧重获力量。事实上,他们倾向于认为:将心住于定和处于睡觉只是延迟他们的修行。结果,在审查的压力和投注下,心超过了负荷,这是心跑错方向的另一个方式,因而算是一个烦恼。
43. 如果将「无明」这名词用在一般有情,以森林比丘的方式,我翻译它为「错误的知识」、「不坦白的精明」。它是知识与无知二者混合在一起,因而你不能分清那一个是那一个。这是粗俗层面的无明。
44. 至于微细层面的无明,是属于较深的心理烦恼(结),站在「森林佛法」的观点,这种无明是指,对这颗心的无知。这是因为在这层面,心虽能知道并且放下其他的东西,但仍留下对自己本身的无知。如此,这个结被称作「无明」,也就是不完全的知道、不清晰的知道、有一盲点仍遮住心的知道。但是,一旦不断被训练来探索真理的正念和智慧足够胜任时,心将体悟到无明只是心对自己本身的无知而已。
45.当智慧洞视这个真理的时刻,无明立刻就消失了,因而没有任何无明潜伏在心中。与心有关的掉举、全心审察、自负等问题,在无明消失的同时都解决了,因为已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能够作为掉举与自负的原因了。所有三界的争论都来自这奇异、奇妙的无明,它是它们的唯一主因。
46.未能真正熟练于智慧的禅修者,难以发现脱离无明的方法,因为「一般的无明」和「无明自身」是两件非常不同的东西。「一般的无明」是结合外在与内在二种无知,成为一个烦恼的一种现象,就像结合树枝不同的部分成为一颗树一样。至于基本无明(无明自身)就像一颗树已被砍倒、剥除树枝。换言之,经由不断努力一步步切除,逐渐停止心的乱跑,最后汇集到心这一点,而这一点是「真正无明」的一点,但是到了这一阶段,它不再拥有往日风光时的亲信和随从了。
47.这个「真正的无明」是一个包含所有隐藏、难以预期、令人惊奇之东西的汇集点,就像一个小饵含有足够的毒素,能毒杀一只动物。藏在无明之内的毒素,我只能简单说明一下,因为我想不出有任何世俗实相,可以用来比较它们、接近它们如实的样子。毒素中的一些是(1)一颗如此出色的光明心,好似最终的成就,(2)从光明心的力量,冒出一种快乐的感受,如此美妙,似乎超越了所有世俗的实相境界,(3)一种威力感、攻不破感,如此地强烈以致于看来没有东西能影响它,(4)对这现象视如真金的一种怀念的执着。
48.此刻我们尚未体认真相,这些毒素是阻挡我们走向真正安详的障碍。只有当我们超越过它们,并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时,才会体认到何处走错了,何处走对了。也就是我们将知道:
「当我们到达了那点,我们在路上打转或迷途。
当我们到达了这点,我们太执着于定的平静。
当我们到达了那点,我们在智慧内审察太多。
我们未能维持定和慧的平衡,这就是为何我们在这些不同点走得这么慢的原因。」
一旦我们通过了这些点,我们将在回顾中复习,并了解每一件事。
49.同时,一旦无明消失了,我们将知道是什么东西产生未来的生与死。从这点以后,我们不再挂念:过去我们来自何处,或未来我们将去那里,因为当下这颗心已完全割断了任何事物的任何连结。
本书附录的两篇开示,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摩诃布瓦以「森林比丘」的身分,所教导的修行精华,值得参考。
《正确的修行 附录 9-5-2 《内在品质的生活》摘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