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外畫圖而後自己厭惡它,這二者都彙到一顆相同的「心」。換言之,美醜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爲是心外的東西。心已完全看清往外畫圖的害處,同時放下所審察的身體部位的美與醜。經由美與醜的交會,從對身體的執著中全面脫離,不再對美與醜感到興趣了。在這一刻,與身體相關的欲望被解決了。
35. 無上證得的第四層是阿羅漢果。依據經典,阿羅漢已斷除十結: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36. 色貪不是指男女的色身,或外在炫耀層面的物質對象,而是指內心呈現的心理影相。換言之,影相從外返回內心,如前所說。此時禅修者把這些影相視爲心的習氣或心的注意焦點。如果你將這解釋爲心執著于色界禅那,這並沒有錯,因爲心在這層次必須培養對這些內在影相的了解以便能夠熟練于面對它們,而完全不牽連到身體。要維持這些影相一直到它們在快速出現與消失的系列中,你能善巧的製造或滅除它們。它們的出與現消失只和內心有關,完全不像以前牽連到身體時與外在有關。
37. 這些影相的出現與消失,在正念和智慧的冷靜審查下,逐漸變化。日久了它們變化得越來越快,一直到這些影相就像閃電一樣快的出現與消失。最後,它們都走了,在心中不再存留一點影相。同時,你體會到這些影相的滅去和其他自然現象滅去的方式一樣。
38. 從這階段開始,心是絕對的空與明。即使身體還存在那兒,在你的覺知看來是完全的空,在心中沒有絲毫的影相存留著。
39. 無色貪是指喜悅于快樂的微細感覺或無色界的禅那。
40. 慢(自負)分成九種。例如,你修行的成就層次是低于別人,你假設爲較低、較高、或同等。你修行的成就層次是同于別人,你假設爲較低、較高、或同等。或著你修行的成就層次是高于別人,你假設爲較低、較高、或同等。如果站在最高層次的佛法來看,所有這些假設都是錯誤的,因爲假設是屬于煩惱的一類。我們要改正這個習性,一直到心中不再有自負,到時,我們說這顆心是純淨的,因爲不再有任何微細的波濤留在它裏面。
41. 第九結是掉舉,在此不是關于一般凡夫共通的激動和散亂心,而是關于聖者們以敏銳的正念與智慧去探索生死輪回的源頭時,在這層面上努力、耐心及專注的修行。問題是來自他們想快點完成他們的修行,他們的心強烈希望到達解脫境界。結果,並未注意到用功時要中庸與平衡的這一問題。
42. 這意思是,他們傾向于不讓心住于定的平靜和安適,因爲他們知道愈用智慧來審察,他們愈看清一步步拔除煩惱的方法,這使得他太投入于修行,而忘了將心安住于定的平靜,以使智慧重獲力量。事實上,他們傾向于認爲:將心住于定和處于睡覺只是延遲他們的修行。結果,在審查的壓力和投注下,心超過了負荷,這是心跑錯方向的另一個方式,因而算是一個煩惱。
43. 如果將「無明」這名詞用在一般有情,以森林比丘的方式,我翻譯它爲「錯誤的知識」、「不坦白的精明」。它是知識與無知二者混合在一起,因而你不能分清那一個是那一個。這是粗俗層面的無明。
44. 至于微細層面的無明,是屬于較深的心理煩惱(結),站在「森林佛法」的觀點,這種無明是指,對這顆心的無知。這是因爲在這層面,心雖能知道並且放下其他的東西,但仍留下對自己本身的無知。如此,這個結被稱作「無明」,也就是不完全的知道、不清晰的知道、有一盲點仍遮住心的知道。但是,一旦不斷被訓練來探索真理的正念和智慧足夠勝任時,心將體悟到無明只是心對自己本身的無知而已。
45.當智慧洞視這個真理的時刻,無明立刻就消失了,因而沒有任何無明潛伏在心中。與心有關的掉舉、全心審察、自負等問題,在無明消失的同時都解決了,因爲已沒有任何東西留下來能夠作爲掉舉與自負的原因了。所有叁界的爭論都來自這奇異、奇妙的無明,它是它們的唯一主因。
46.未能真正熟練于智慧的禅修者,難以發現脫離無明的方法,因爲「一般的無明」和「無明自身」是兩件非常不同的東西。「一般的無明」是結合外在與內在二種無知,成爲一個煩惱的一種現象,就像結合樹枝不同的部分成爲一顆樹一樣。至于基本無明(無明自身)就像一顆樹已被砍倒、剝除樹枝。換言之,經由不斷努力一步步切除,逐漸停止心的亂跑,最後彙集到心這一點,而這一點是「真正無明」的一點,但是到了這一階段,它不再擁有往日風光時的親信和隨從了。
47.這個「真正的無明」是一個包含所有隱藏、難以預期、令人驚奇之東西的彙集點,就像一個小餌含有足夠的毒素,能毒殺一只動物。藏在無明之內的毒素,我只能簡單說明一下,因爲我想不出有任何世俗實相,可以用來比較它們、接近它們如實的樣子。毒素中的一些是(1)一顆如此出色的光明心,好似最終的成就,(2)從光明心的力量,冒出一種快樂的感受,如此美妙,似乎超越了所有世俗的實相境界,(3)一種威力感、攻不破感,如此地強烈以致于看來沒有東西能影響它,(4)對這現象視如真金的一種懷念的執著。
48.此刻我們尚未體認真相,這些毒素是阻擋我們走向真正安詳的障礙。只有當我們超越過它們,並回顧我們走過的路時,才會體認到何處走錯了,何處走對了。也就是我們將知道:
「當我們到達了那點,我們在路上打轉或迷途。
當我們到達了這點,我們太執著于定的平靜。
當我們到達了那點,我們在智慧內審察太多。
我們未能維持定和慧的平衡,這就是爲何我們在這些不同點走得這麼慢的原因。」
一旦我們通過了這些點,我們將在回顧中複習,並了解每一件事。
49.同時,一旦無明消失了,我們將知道是什麼東西産生未來的生與死。從這點以後,我們不再挂念:過去我們來自何處,或未來我們將去那裏,因爲當下這顆心已完全割斷了任何事物的任何連結。
本書附錄的兩篇開示,是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摩诃布瓦以「森林比丘」的身分,所教導的修行精華,值得參考。
《正確的修行 附錄 9-5-2 《內在品質的生活》摘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