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住念觀法 第叁篇 7-3-1 一、十六階智

  7-3-1 一、十六階智

  壹、名色分別智

  此智是修行者體會到當下的實相。實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實狀態,此智改變了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因爲妄執身心爲「我」的煩惱(邪見)已經存在非常長久的時間了,所以此智(見到身心無我的智慧)對于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難以在當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階智的人就必須奉行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提到的四念住正確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須以逐漸增強的思慧常常在當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後引發正見。例如,正見生起的時候,修行者會知道當下正在觀照什麼色身、什麼心(坐的色身,心在聽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這是坐的色身等等。而且進一步他會了解到世界萬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無我或靈魂-而修行者現在知道這一點,甚至是由他內心深刻體會的。自我的邪見破除時,修行者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爲從出生以來他從未有過這種無「我」的感覺。

  由于猛利的實相般若將我的邪見從他的感覺中根除,現在他就能體會到身心自然的真實狀態(實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時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樣-用不著別人告訴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長阿含經中,佛說「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體證的」。法是不需要老師向你解釋你成就了那一種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體驗知道。有時修行者也會認爲他已經成就了達到某一種智慧,但並不是很肯定,通常如果自己還不肯定的話,就很可能是他還沒達到那一階智。

  這一階智稱爲見清淨,因爲在體證的那一剎那是沒有煩惱的,但這種正見尚未真正體會到叁法印,要見到無常、苦、無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修持。

  此智(第一階智)成爲修行者的「歸依處」,因爲他親自嘗到了實相的滋味,就像吃糖一樣,他體會到第一階智是因爲他親自嘗到它的。

  從現在起,他清楚不是「他」在坐而是色身在坐,不是「他」在看而是「心」在看等等-而且進一步,他了解到每一個他所見到的有情只是身心而已。從這時候起,名色(身心)就成爲他的老師了。

  貳、把握因緣智

  修行者體會到第一階智的時候,如果他持續地在當下觀照身心,他將體會有很多種色身和很多種心,並且觀照的時候,不會將兩者混淆在一起。例如,以前坐的色身痛時,他注意到痛,但他只知道是坐的色身痛,並沒有體會到這個苦是心受。但現在他不但知道坐的色身痛而且體會到心受知色身痛。因此在此智,他體會到身心兩者皆從因緣而生並且身心是互爲因緣,因爲心要作用需要有意根、其他諸根(器官)和所緣才能起作用。相反地,色身也要依靠心才能動作-走、移動等等。修行者當下體會到身心皆從因緣而生並且互爲因緣,他就明白身心不是由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邪見)。

  現在的身心,事實上是從過去的無明、愛、取和業而來,身心需要食物賴以維生。修行者以智慧體會到這種因緣關系,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他體會到此世是由此而生(由因緣而生),因此對于過去也是由此而生,未來也要由此而生是確信無疑了。

  在七清淨當中,此智(第二階智)稱爲度疑清淨。在此智以後,修行者覺得自在了,因爲他確信在他死後一定能往生善趣。能體證到此智的人稱爲「小須陀洹果」。

  參、遍知智

  在前一階智,修行者只體會到身心的因(生起),還沒體會身心的滅-由于身迅速不斷的生滅,對于見到生滅現象,修行者的智慧還很弱。如果修行者繼續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他很快就可以見到生滅的身心,但這時候的智慧還不足以見到相續的空檔。例如從坐姿變換到立姿,修行者可以見到滅去的舊姿勢(坐姿)。但坐著當下觀照時,因爲智慧還不夠強,還無法見到生滅的身心。但他可以了解身心的叁法印。而這還不是真正的當下,真正的當下要在第四階智才現前。

  《清淨道論》稱此智爲「審察遍知」。

  在七清淨中此智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此智可以導致真實的道路-亦即下一階智。

  肆、生滅隨觀智

  此智是體會身心的生滅並且相續的感覺(妄執身心爲相續的錯覺),現在看起來事實上是身心生滅的分離現象-在(修慧)當下。在此階智修行者可以見到身心同時生滅,事實上,據佛所說,心的生滅比身的生滅快十七倍-只是修行者無法見到這麼快的速度,他可以見到兩者(身心)同時生滅。此智可以清楚地見到身心的叁法印,而見叁法印可以消除心中潛伏的煩惱,也就是愛、我(「我」的錯覺)、見(邪見)和顛倒妄想。

  此智可以告訴修行者修行正確與否。如果修行正確可以導致涅槃。正確修法生起的智見是觀智(第四至第十二階智),如果修行錯誤就會産生觀的染-有十種觀的染稱爲毗婆奢那染。(見此智下一段介紹毗婆奢那染)。

  如果毗婆奢那染存在的話,表示修行者的清淨不足以厭離染(煩惱)-因爲煩惱深沈而智慧微弱,不足以厭離它。這種染是由于偏定造成的,偏定的現象會使修行者偏離了觀智,而使他執著于不同的境界,而這些境界很容易使他誤以爲是涅槃。這些境界包括光明、喜、舍等等。如果修行者以前修過禅定的話,會很容易偏定。他會發覺如果這種定境一再發生的話,對于修毗婆奢那是一種非常大的障礙。信太強或精進過猛也可能會成爲障礙。這十種染可能會非常誘人,以致于修行者執著于境界之中,還迷糊地誤認爲這就是涅槃,甚至于他老師告訴他並非如此,他也不會相信。如果修行者不離開這些染著,他就無法進步至更上一層的階智了。

  行道智見清淨。如果修行正確的話,行道智見清淨是此智(第四階智)所生的觀智,這樣稱呼它是因爲它是正確之道,沒有混雜煩惱、貪愛和迷惑。

  叁法印*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這個階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在此智可將叁法印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長,煩惱就越斷除;將身觀照得很清楚的話,修行者就可以自己看到心了。

  *見到叁法印是用內觀(毗婆奢那),不同我們腦海中一般描述的印象。他們是:1. 覺了諸法非自作而是由緣的關系而起的,故得明了「無我相」、2. 覺了既有而無及前際後際的差別,故得明了「無常相」、3. 覺了生滅的逼惱,故得明了「苦相」。(佛音尊者,清淨道論,第二十品,叁叁○頁)。

  觀的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種觀的染:

  1) 光明。修行者見到亮光,這時侯他可能會誤認爲他已經證得涅槃,因此滿足于這種境界而起貪愛,但這是邪見,是他的「自我」認爲他已經證得涅槃了。

  2) 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會一直思惟佛法,而這種現象會使他偏離當下。

  3) 喜。因爲修行者偏定而感覺喜,而這是染(煩惱)。修毗婆奢那時是不會有喜的感受,因爲體會到叁法印不會導致喜的感覺。

  4) 輕安。有時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會生起:這也是偏定的現象,叁法印是不可能以輕安而體證的,這種情況下智慧也不會增長。

  5) 樂。樂的感覺也是偏定。樂一生起,就無法見到苦了。

  6) 勝解。這會造成修行者誤以爲他已見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師告訴他事實並非如此的時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師的話。這是由于信太強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 策勵。太過堅忍或精進會令行者感到疲憊,而使他的心變得不太清楚,妄想就會生起。通常進和定要保持平衡,太過精進會導致妄想,太過偏定會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 現起。念住太強會導致偏定而使修行者會看到幻像(眼前現起各種圖樣),然後他會迷失身心的所緣-亦即他會偏離當下而無法繼續修行。

  9) 舍。有時猛利的舍念會生起,而修行者會誤以爲他沒有煩惱了-煩惱爲涅槃所滅;但他仍有邪見的煩惱(癡),而貪和瞋也只是暫暫時地平息,這種情況下他是無法繼續修行的。

  10) 欲。修行者會對所有觀的染感到快樂,並且滿足于維持現狀,而因此無法繼續修行。

  毗婆奢那染是一種內觀的染著,是由于偏定而産生的,這種情況修行者會産生他已經沒有煩惱或已經達到涅槃的錯覺。他這種認爲「我」已經達到涅槃的感覺是不清淨的,因爲他是以心中有一個「我」的方式在修行。(這已經不是毗婆奢那四念住禅觀了,因爲毗婆奢那不是用一個「我」在修行)。

  這些感覺對于修奢摩他是好的,但對修毗婆奢那卻是不好的。因爲奢摩他(定)會助長幻像,所以奢摩他需要很強的定,但毗婆奢那並不需要。

  觀的染不會發生在叁種修行者身上:

  1) 不是用正確方法修毗婆奢那的人。這種情況下所生的煩惱不會是觀的染。

  2) 修行不太精進的(不太精進,偏定的現象就不會産生)。

  3) 成就聖道,知道正確修法的人。

  修行者去除觀的染的時候,他很快就能清楚地見到生滅的身心,在七清淨中,此智(第四階智)至第十一階智稱爲─行道智見清淨。

  伍、壞隨觀智

  此智是只見到滅去的身心所産生的智慧,此智修行者會見到內(心)、外(所緣)崩壞的五蘊。例如坐的色身爲所知,是滅去的;而能知坐的色身之心,本身也是滅去的。

  修行者從未見過這種現象,會産生畏懼和害怕的心理。具足精進、正念、正知-此智是強到足以拔除邪見的。滅去的感覺太強了,以致于修行者只專注于這種滅去的現象上,而無法注意到生起的現象。見到身心這種崩壞現象所生起的智慧對修行者産生很大的影響,因爲他體會到天地萬物都是不實的、生滅的。

  此智成就時,可以破除顛倒妄想-稱爲「常」顛倒想,一種妄執身心是常的邪見。此智成就時,修行者就會感覺到這是正確的修法,而再也不想嘗試錯誤的修法了。

  此智是拔除煩惱的第一步,而從此智開始一直到最後一階智(道智)都持續在斷除煩惱。煩惱開始漸漸地斷除了,而這些煩惱正是每個人無始以來生死輪回沈浸之…

《身念住念觀法 第叁篇 7-3-1 一、十六階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