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
證得此智有八種功德利益:
1) 體會到未來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形態),是沒有任何樂趣可言的。
2) 因爲體會到此生是苦,而感覺到此生是沒有任何樂趣可言的。
3) 對于滅苦産生強烈的樂欲。
4) 如果是比丘,會産生僅需要簡單的生活必需品的欲求(少欲知足)。
5) 也讓比丘生起嚴格持戒的強烈欲求。
6) 使證得此智的人不會犯戒。
7) 修行者變得樂于盡責、忍辱、同情他人的煩惱、也不容易受噪音等幹擾的影響。
8) 超脫樂與不樂的覺受。
陸、怖畏現起智
此智中,體會到身心是有害的智慧生起了,因爲第五階智見到身心崩壞的現象,身心不實的感覺生起-體會到身心一直是迅速生滅的-這令修行者畏懼和恐怖。
修行者對于身心的感受再也沒有樂趣可言了,甚至將來要出生于任何形式的生命(有),都會令他感到畏懼的-對過去的出生也是如此的感受。此智可以降伏貪愛,但還無法完全拔除。智慧是貪愛之敵,但就像在皮癬的患處抹藥一樣,藥效退了之後皮膚又開始癢了。
柒、過患隨觀智
第六階智證得時(怖畏),就會導致此智。此智將身心視爲危險、威脅之源。從第一階智到此智,每一階智都引發至下一階智的生起,而每一階智的感受都逐漸增強。修行者認知身心是過患的,而覺得如果沒有身心是最好的。
此智體會到身心的五種過患:
1)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身心都好象是困在火坑一樣。
2) 體會到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好象被十一把火困住一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火。修行者感覺身心是過患的、危害的;是苦的根源。
3) 體會到無明是身心的因,而且因無明而有生老病死,所以無明是過患的。
4) 體會到身心每一刻都在衰變和崩壞,而因此是過患的。
5) 體會到再繼續生死輪回是過患的、危害的-因爲任何形式的有(生命)的身心都是苦的根源,只會再引發苦果。
體會到五種過患的同時,也會生起五種功德:
1) 不再出生是快樂的,一個沒有身心之處是最安穩的。
2) 如果不再出生于任何「有」是最快樂的,而這即是通往涅槃之道。
3) 如果斷除了造成身心的因,就可以不再受苦的束縛。
4) 沒有身心在任何「有」中衰變,會是一個寂靜安穩之處。
5) 不在輪回中出生是有益的,而且是快樂的泉源。
在此智中,修行者體會到身心或五蘊是實相(非男、非女),但這種實相卻是一種過患。此智也有很強的智慧可以防止貪愛在心中産生顛倒妄想。此智是貪愛之敵,而使貪愛難以産生作用,因爲五蘊被視爲過患、危險而沒有樂趣可言,所以貪愛無法在感受中暫留。
在此智中,修行者不再將正念視爲好的,而視之爲具足叁法印(無常、苦、無我)的法-但正念仍然發揮作用。甚至對于智慧也是如此看待-無喜歡或不喜歡。這是因爲沒有愛或見(邪見)讓修行者對正念和智慧産生貪愛。
即將成就涅槃的心,必須修到對貪愛産生敵對的感覺,然後心才可以脫離輪回而達到涅槃之道。
換句話說,如果修行者還妄執身心爲常、樂、我、淨的話,那麼心就無法脫離輪回,通達涅槃而滅苦。心必須體會到苦,而體會苦的智慧將引導修行者成就涅槃。涅槃不能由禅定證得,因爲禅定會産生樂顛倒想(妄執五蘊是快樂的),而不能體會身心是過患的真相。
捌、厭離隨觀智
在每一階智中,智慧是越來越強,此智對身心(五蘊)厭離的感覺生起了,這是由于上一階智觀察身心過患的結果,但這種厭離不是瞋心而是智慧。這種情形導致不想再出生于任何「有」之中,即使是最高的地位-國王,或億萬富翁。這就像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暗路是再繼續生死輪回,另一條明路是安全保險的涅槃。由于對身心的厭離,對于這條暗路不感樂趣了,而通往涅槃的明路卻似乎是非常動人的。這種從放下貪愛所得的智慧稱爲厭離隨觀智。如果完全放下貪愛便稱爲離染(無執),這導致解放或解脫,再由解脫導致涅槃。
成就此智至少可以體證叁法印其中的一相:無常、苦、無我。如果厭離的感覺含有瞋心的話,就不是厭離隨觀智了,而這種含有瞋心的厭離是無法見到叁法印的。
想由修毗婆奢那而脫離生死輪回的人,如果成就了此智,所有的煩惱,即使是從前很強的煩惱,也會變松變弱了。從此智起,由道心*而引導致涅槃之道。
*導致涅槃的道心(或道識)是:厭離、離染和彼分涅槃(以反面取代的方式暫滅煩惱)彼分涅槃的例子是在第一階智時,我見被正見所取代了。
此智厭離的覺受可以摘要成法句經的偈頌:
諸行皆無常,
智者了知此,
直道厭離苦,
此解脫真道。
玖、欲解脫智
從第七階智體會身心的危險和過患,而從第八階智生起了厭離,現在修行者對于身心已經充滿了一種求解脫的樂欲;就像被關在監牢裏的人,無時無刻不想逃跑一樣。
第六、七、八階智是相關聯的,而每一階智的覺受是越來越強,怖畏現起智引發過患隨觀智,而再由過患隨觀智引發厭離隨觀智-然後産生欲解脫智。然後由此智(第九)導致涅槃;因爲欲解脫可以導致對修行更精進而求證涅槃。
拾、審察隨觀智
在前幾個階智中,由起怖畏知過患而生厭離,再導致欲從身心解脫出來。此智,由于欲求身心解脫的結果,激發修行者*想找出一條解脫的路-但還不知道怎麼做,只是體會到身心中的叁法印,而生起一種強烈欲求脫離身心的感覺。
* 這裏所用的「修行者」是方便講,但事實上只有般若在作用——非男、非女、無人。
這種想解脫的欲求起源于第七、第八、第九階智,這叁個階智加在一起引發一種非常清楚而猛利的般若智慧和想要斷除煩惱的欲求並設法尋求一條解脫之道:一條可以脫離生死輪回而伸展到未來的道路。此智,修行者比前幾階智更常見叁法印,因爲見到身心的無常、苦、無我,就引發想要滅苦的強烈欲求。
(佛說只有叁法印能引導人出離苦痛。一個修行者從未見過叁法印,就無法脫離生死輪回。導致涅槃唯一的道路,就是將身心視爲無常、苦、無我。)
拾壹、行舍智
此智引發對身心(身心的行)的冷漠,再也不會對身心産生執著和貪戀-身心是長久以來我們妄執爲「我」「我所有」「我自己」的東西。但這種冷漠夾雜著厭離的心態。
此智由前一階智發展而來,能夠強烈而清楚地照見五蘊(行)的不堅實性:非男、非女、非人、非上帝等等-而且生命一天天地消失了,可能很快就會死-對于身心實在是毫無樂趣可言。
以智慧體會到身心是空的、非男、非女的時候,不會再對身心産生興趣了。同樣地,覺得世界也是空的。因此舍心-對身心無愛憎之念,但這是與厭離相應的舍。現在,心想要證得涅槃而再也不想管身心了,也不想再生于叁界之中了(叁界見第七階智注腳)。
此智是世間範圍內最高的觀智,此智可以啓發修行者的道心(道識)和果心(成果),而使修行者成爲一個聖者。這是一種很猛利的智慧,並且能斷除大部分的煩惱,因爲此智可以很清楚地見到叁法印,所以引發了實證涅槃的強烈意願。
第九階智(欲求解脫)、第十階智(想找出路)、第十一階智(諸行的舍)都是相關聯的-但第十一階的智慧較強。
與叁法印任何一相相應的舍心皆可稱爲解脫心。如果心由觀無常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爲無相解脫門。
如果心由觀苦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爲無願解脫門。
如果心由觀無我而趣向于涅槃解脫的,稱爲空解脫門。
拾貳、隨順智
因爲此智是一個完整的智慧,所以可以幫助修行者體證四聖谛。此智是由前面幾個階智引發而生起的,而此階的猛利智慧比前幾智更具足信心、更加精進、更有念住、更具慧解-因爲它體證了苦谛和集谛。以叁十七道品而論,此智已經到達七菩提分(七覺支)的程度了,因爲它可以幫助體證四聖谛。
佛法中有叁個層次的智慧
第一和第二階智:知遍知
第叁和第四階智:審察遍知
第五至第十四階智:斷遍知
毗婆奢那的作用是從第一階智開始,逐漸斷惑至第十二階智爲止。但此智仍屬于世間-是世間智的作用。隨順智以叁法印爲所緣,體證了前二個聖谛(苦谛和集谛),自此以後就不再以身心爲所緣,也是最後一個觀智。
隨順智是由觀叁法印的任何一相而引發道剎那(主宰道識的心),(見第十一階智的最後叁段)這整個過程僅在生起叁個速行心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隨順智源于行舍智(第十一階智)並且是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生起的資助或助緣。
從隨順智(第十二階智)發展至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的過程如下:
就像懸吊在繩子上過河一樣,抓住繩子的是遍作(隨順智的第一個速行心:准備心),遍作心爲道心作准備,下一個階段懸吊的繩子將人帶到河流中間的是近行(隨順智的第二個速行心)而隨順智再將人帶到對岸上。當人落在對岸的時候,此心稱爲種姓智,此心是以涅槃爲所緣。
隨順智是世間範圍的最後一智-世間範圍亦即以身心爲所緣。從現在起涅槃成爲心的所緣。
上述的方式(過程),從世間心到出世間心稱爲法決定(模範的次第)。
拾參、種姓智(行道智見清淨)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階智)的道剎那生起時所引發的智慧,而智不同于前面其他階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爲所緣(出世間),但心仍屬于世間。雖然不再以身心爲所緣,但此智尚未完全達到出世間,而前一階智的心和所緣都還屬于世間。
在此階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從凡夫轉變成聖人,這是在生死輪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爲所緣,雖然是以涅槃爲所緣,但此智還無法完全斷惑。
阿姜念說此智就好象剛開始從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對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樣-這即是爲什麼此智還無法完全斷惑的原因。
拾肆、道智(智見清淨)
此智生于道心之中,而道心是以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爲助緣,如同第十叁階智一樣,此智也是以涅槃爲所緣,但此智已完全斷惑並且心和所緣都是出世間。
此智在以四個道心的力量完全斷惑的過程中,是第一個生起的道心。當這個道心生起時,即證得須陀洹果(入流果)。(後面叁個道心導致更高的果證: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雖然這個道心生起僅一剎那,但卻使生命減少到最多僅剩七番生死便可脫離輪回了(須陀洹)。
此智稱爲八聖道中的正見:對四聖谛的正見。此階的智慧像是雷雨中的閃電一般,因爲它是非常強,非常明亮而突然的。
道心第一次生起時稱爲須陀洹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生起了叁次。修行者第一次成爲聖者,他不會再墮于四惡趣中了。
此智是樂的-出世間樂。共有四個出世間智:
1) 須陀洹道(屬于入流識)
2) 斯陀含道(屬于一來識)
3) 阿那含道(屬于不還識)
4) 阿羅漢道(屬于阿羅漢識)
拾伍、果智
在七清淨中,此智稱爲智見清淨,道心(道識)在前一階智(第十四階智)生起時,是以涅槃爲其所緣並且完全斷惑-然後在此智中,果心生起的感覺是非常深刻而寂靜的。這種順序稱爲法決定,是次第的模式-亦即果心總是跟著道心而來。果心生起時,有時是叁個剎那,有時是兩個剎那。根器較利的修行者跳過遍作而從近作開始,然後隨順、種姓、道、然後果心(成果)是叁次而非兩次。
果心是從道心而生的出世間果,果心一生起,就滅去-它是沒有作用的。果心滅去之後,涅槃不再是心的所緣了。在果智時修行者第二次成爲聖者(第一次在道智-第十四階智)。他現在稱爲須陀洹果的聖者,並可確定最多再七番生死就可以圓覺了。
對于叁個智階而言,此智完全在證智之中。
拾陸、思惟反射智
在此智中修行者思惟前幾智所體證的五件事:
1) 道智(第十四階智)(由此道而來)
2) 果智(第十五階智)(曾獲如此功德)
3) 涅槃(以此法爲緣而通達)
4) 已斷的煩惱(曾舍斷此等煩惱)
5) 殘余的煩惱(此等是我的殘余煩惱)
此智源于果智(第十五階智),而且又再回到世間的程度。因爲我們回複到世間心,涅槃也不再是心的所緣了。
體證此智而達到任何前叁個階段的成就者(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稱爲「有學的聖者」。在此智(第十六階智)阿羅漢只思考前面四項-因爲阿羅漢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不用再思惟殘存的煩惱了。不是所有達到此智的聖者都思惟以上所有的問題,某些根器利的修行者,只思惟前叁項-而完全不思惟煩惱。
此階的智慧不同第十四、十五階智-它們在當下以涅槃爲所緣。而此智,修行者只是反應,而不在當下。前一階智好比嘗鹽巴,而此智就像思惟鹽巴的滋味。因此,此智不是出世間心,而是世間心,即使這是世間智,七清淨也將它列爲智見清淨,而把出世間智(第十四、十五階智)列在其下。這是因爲此智源于第十四,十五階智。
《身念住念觀法 第叁篇 7-3-1 一、十六階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