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
证得此智有八种功德利益:
1) 体会到未来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形态),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的。
2) 因为体会到此生是苦,而感觉到此生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的。
3) 对于灭苦产生强烈的乐欲。
4) 如果是比丘,会产生仅需要简单的生活必需品的欲求(少欲知足)。
5) 也让比丘生起严格持戒的强烈欲求。
6) 使证得此智的人不会犯戒。
7) 修行者变得乐于尽责、忍辱、同情他人的烦恼、也不容易受噪音等干扰的影响。
8) 超脱乐与不乐的觉受。
陆、怖畏现起智
此智中,体会到身心是有害的智慧生起了,因为第五阶智见到身心崩坏的现象,身心不实的感觉生起-体会到身心一直是迅速生灭的-这令修行者畏惧和恐怖。
修行者对于身心的感受再也没有乐趣可言了,甚至将来要出生于任何形式的生命(有),都会令他感到畏惧的-对过去的出生也是如此的感受。此智可以降伏贪爱,但还无法完全拔除。智慧是贪爱之敌,但就像在皮癣的患处抹药一样,药效退了之后皮肤又开始痒了。
柒、过患随观智
第六阶智证得时(怖畏),就会导致此智。此智将身心视为危险、威胁之源。从第一阶智到此智,每一阶智都引发至下一阶智的生起,而每一阶智的感受都逐渐增强。修行者认知身心是过患的,而觉得如果没有身心是最好的。
此智体会到身心的五种过患:
1)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身心都好象是困在火坑一样。
2) 体会到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好象被十一把火困住一样: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修行者感觉身心是过患的、危害的;是苦的根源。
3) 体会到无明是身心的因,而且因无明而有生老病死,所以无明是过患的。
4) 体会到身心每一刻都在衰变和崩坏,而因此是过患的。
5) 体会到再继续生死轮回是过患的、危害的-因为任何形式的有(生命)的身心都是苦的根源,只会再引发苦果。
体会到五种过患的同时,也会生起五种功德:
1) 不再出生是快乐的,一个没有身心之处是最安稳的。
2) 如果不再出生于任何「有」是最快乐的,而这即是通往涅槃之道。
3) 如果断除了造成身心的因,就可以不再受苦的束缚。
4) 没有身心在任何「有」中衰变,会是一个寂静安稳之处。
5) 不在轮回中出生是有益的,而且是快乐的泉源。
在此智中,修行者体会到身心或五蕴是实相(非男、非女),但这种实相却是一种过患。此智也有很强的智慧可以防止贪爱在心中产生颠倒妄想。此智是贪爱之敌,而使贪爱难以产生作用,因为五蕴被视为过患、危险而没有乐趣可言,所以贪爱无法在感受中暂留。
在此智中,修行者不再将正念视为好的,而视之为具足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正念仍然发挥作用。甚至对于智慧也是如此看待-无喜欢或不喜欢。这是因为没有爱或见(邪见)让修行者对正念和智慧产生贪爱。
即将成就涅槃的心,必须修到对贪爱产生敌对的感觉,然后心才可以脱离轮回而达到涅槃之道。
换句话说,如果修行者还妄执身心为常、乐、我、净的话,那么心就无法脱离轮回,通达涅槃而灭苦。心必须体会到苦,而体会苦的智慧将引导修行者成就涅槃。涅槃不能由禅定证得,因为禅定会产生乐颠倒想(妄执五蕴是快乐的),而不能体会身心是过患的真相。
捌、厌离随观智
在每一阶智中,智慧是越来越强,此智对身心(五蕴)厌离的感觉生起了,这是由于上一阶智观察身心过患的结果,但这种厌离不是瞋心而是智慧。这种情形导致不想再出生于任何「有」之中,即使是最高的地位-国王,或亿万富翁。这就像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暗路是再继续生死轮回,另一条明路是安全保险的涅槃。由于对身心的厌离,对于这条暗路不感乐趣了,而通往涅槃的明路却似乎是非常动人的。这种从放下贪爱所得的智慧称为厌离随观智。如果完全放下贪爱便称为离染(无执),这导致解放或解脱,再由解脱导致涅槃。
成就此智至少可以体证三法印其中的一相:无常、苦、无我。如果厌离的感觉含有瞋心的话,就不是厌离随观智了,而这种含有瞋心的厌离是无法见到三法印的。
想由修毗婆奢那而脱离生死轮回的人,如果成就了此智,所有的烦恼,即使是从前很强的烦恼,也会变松变弱了。从此智起,由道心*而引导致涅槃之道。
*导致涅槃的道心(或道识)是:厌离、离染和彼分涅槃(以反面取代的方式暂灭烦恼)彼分涅槃的例子是在第一阶智时,我见被正见所取代了。
此智厌离的觉受可以摘要成法句经的偈颂:
诸行皆无常,
智者了知此,
直道厌离苦,
此解脱真道。
玖、欲解脱智
从第七阶智体会身心的危险和过患,而从第八阶智生起了厌离,现在修行者对于身心已经充满了一种求解脱的乐欲;就像被关在监牢里的人,无时无刻不想逃跑一样。
第六、七、八阶智是相关联的,而每一阶智的觉受是越来越强,怖畏现起智引发过患随观智,而再由过患随观智引发厌离随观智-然后产生欲解脱智。然后由此智(第九)导致涅槃;因为欲解脱可以导致对修行更精进而求证涅槃。
拾、审察随观智
在前几个阶智中,由起怖畏知过患而生厌离,再导致欲从身心解脱出来。此智,由于欲求身心解脱的结果,激发修行者*想找出一条解脱的路-但还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体会到身心中的三法印,而生起一种强烈欲求脱离身心的感觉。
* 这里所用的「修行者」是方便讲,但事实上只有般若在作用——非男、非女、无人。
这种想解脱的欲求起源于第七、第八、第九阶智,这三个阶智加在一起引发一种非常清楚而猛利的般若智慧和想要断除烦恼的欲求并设法寻求一条解脱之道:一条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而伸展到未来的道路。此智,修行者比前几阶智更常见三法印,因为见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引发想要灭苦的强烈欲求。
(佛说只有三法印能引导人出离苦痛。一个修行者从未见过三法印,就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导致涅槃唯一的道路,就是将身心视为无常、苦、无我。)
拾壹、行舍智
此智引发对身心(身心的行)的冷漠,再也不会对身心产生执着和贪恋-身心是长久以来我们妄执为「我」「我所有」「我自己」的东西。但这种冷漠夹杂着厌离的心态。
此智由前一阶智发展而来,能够强烈而清楚地照见五蕴(行)的不坚实性:非男、非女、非人、非上帝等等-而且生命一天天地消失了,可能很快就会死-对于身心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
以智慧体会到身心是空的、非男、非女的时候,不会再对身心产生兴趣了。同样地,觉得世界也是空的。因此舍心-对身心无爱憎之念,但这是与厌离相应的舍。现在,心想要证得涅槃而再也不想管身心了,也不想再生于三界之中了(三界见第七阶智注脚)。
此智是世间范围内最高的观智,此智可以启发修行者的道心(道识)和果心(成果),而使修行者成为一个圣者。这是一种很猛利的智慧,并且能断除大部分的烦恼,因为此智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三法印,所以引发了实证涅槃的强烈意愿。
第九阶智(欲求解脱)、第十阶智(想找出路)、第十一阶智(诸行的舍)都是相关联的-但第十一阶的智慧较强。
与三法印任何一相相应的舍心皆可称为解脱心。如果心由观无常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相解脱门。
如果心由观苦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愿解脱门。
如果心由观无我而趣向于涅槃解脱的,称为空解脱门。
拾贰、随顺智
因为此智是一个完整的智慧,所以可以帮助修行者体证四圣谛。此智是由前面几个阶智引发而生起的,而此阶的猛利智慧比前几智更具足信心、更加精进、更有念住、更具慧解-因为它体证了苦谛和集谛。以三十七道品而论,此智已经到达七菩提分(七觉支)的程度了,因为它可以帮助体证四圣谛。
佛法中有三个层次的智慧
第一和第二阶智:知遍知
第三和第四阶智:审察遍知
第五至第十四阶智:断遍知
毗婆奢那的作用是从第一阶智开始,逐渐断惑至第十二阶智为止。但此智仍属于世间-是世间智的作用。随顺智以三法印为所缘,体证了前二个圣谛(苦谛和集谛),自此以后就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也是最后一个观智。
随顺智是由观三法印的任何一相而引发道剎那(主宰道识的心),(见第十一阶智的最后三段)这整个过程仅在生起三个速行心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随顺智源于行舍智(第十一阶智)并且是种姓智(第十三阶智)生起的资助或助缘。
从随顺智(第十二阶智)发展至种姓智(第十三阶智)的过程如下:
就像悬吊在绳子上过河一样,抓住绳子的是遍作(随顺智的第一个速行心:准备心),遍作心为道心作准备,下一个阶段悬吊的绳子将人带到河流中间的是近行(随顺智的第二个速行心)而随顺智再将人带到对岸上。当人落在对岸的时候,此心称为种姓智,此心是以涅槃为所缘。
随顺智是世间范围的最后一智-世间范围亦即以身心为所缘。从现在起涅槃成为心的所缘。
上述的方式(过程),从世间心到出世间心称为法决定(模范的次第)。
拾参、种姓智(行道智见清净)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阶智)的道剎那生起时所引发的智慧,而智不同于前面其他阶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为所缘(出世间),但心仍属于世间。虽然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但此智尚未完全达到出世间,而前一阶智的心和所缘都还属于世间。
在此阶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从凡夫转变成圣人,这是在生死轮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虽然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
阿姜念说此智就好象刚开始从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对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样-这即是为什么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的原因。
拾肆、道智(智见清净)
此智生于道心之中,而道心是以种姓智(第十三阶智)为助缘,如同第十三阶智一样,此智也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已完全断惑并且心和所缘都是出世间。
此智在以四个道心的力量完全断惑的过程中,是第一个生起的道心。当这个道心生起时,即证得须陀洹果(入流果)。(后面三个道心导致更高的果证: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虽然这个道心生起仅一剎那,但却使生命减少到最多仅剩七番生死便可脱离轮回了(须陀洹)。
此智称为八圣道中的正见:对四圣谛的正见。此阶的智慧像是雷雨中的闪电一般,因为它是非常强,非常明亮而突然的。
道心第一次生起时称为须陀洹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生起了三次。修行者第一次成为圣者,他不会再堕于四恶趣中了。
此智是乐的-出世间乐。共有四个出世间智:
1) 须陀洹道(属于入流识)
2) 斯陀含道(属于一来识)
3) 阿那含道(属于不还识)
4) 阿罗汉道(属于阿罗汉识)
拾伍、果智
在七清净中,此智称为智见清净,道心(道识)在前一阶智(第十四阶智)生起时,是以涅槃为其所缘并且完全断惑-然后在此智中,果心生起的感觉是非常深刻而寂静的。这种顺序称为法决定,是次第的模式-亦即果心总是跟着道心而来。果心生起时,有时是三个剎那,有时是两个剎那。根器较利的修行者跳过遍作而从近作开始,然后随顺、种姓、道、然后果心(成果)是三次而非两次。
果心是从道心而生的出世间果,果心一生起,就灭去-它是没有作用的。果心灭去之后,涅槃不再是心的所缘了。在果智时修行者第二次成为圣者(第一次在道智-第十四阶智)。他现在称为须陀洹果的圣者,并可确定最多再七番生死就可以圆觉了。
对于三个智阶而言,此智完全在证智之中。
拾陆、思惟反射智
在此智中修行者思惟前几智所体证的五件事:
1) 道智(第十四阶智)(由此道而来)
2) 果智(第十五阶智)(曾获如此功德)
3) 涅槃(以此法为缘而通达)
4) 已断的烦恼(曾舍断此等烦恼)
5) 残余的烦恼(此等是我的残余烦恼)
此智源于果智(第十五阶智),而且又再回到世间的程度。因为我们回复到世间心,涅槃也不再是心的所缘了。
体证此智而达到任何前三个阶段的成就者(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称为「有学的圣者」。在此智(第十六阶智)阿罗汉只思考前面四项-因为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不用再思惟残存的烦恼了。不是所有达到此智的圣者都思惟以上所有的问题,某些根器利的修行者,只思惟前三项-而完全不思惟烦恼。
此阶的智慧不同第十四、十五阶智-它们在当下以涅槃为所缘。而此智,修行者只是反应,而不在当下。前一阶智好比尝盐巴,而此智就像思惟盐巴的滋味。因此,此智不是出世间心,而是世间心,即使这是世间智,七清净也将它列为智见清净,而把出世间智(第十四、十五阶智)列在其下。这是因为此智源于第十四,十五阶智。
《身念住念观法 第三篇 7-3-1 一、十六阶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