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一、十六阶智
壹、名色分别智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于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奉行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提到的四念住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界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般若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着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长阿含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证的」。法是不需要老师向你解释你成就了那一种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体验知道。有时修行者也会认为他已经成就了达到某一种智慧,但并不是很肯定,通常如果自己还不肯定的话,就很可能是他还没达到那一阶智。
这一阶智称为见清净,因为在体证的那一剎那是没有烦恼的,但这种正见尚未真正体会到三法印,要见到无常、苦、无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修持。
此智(第一阶智)成为修行者的「归依处」,因为他亲自尝到了实相的滋味,就像吃糖一样,他体会到第一阶智是因为他亲自尝到它的。
从现在起,他清楚不是「他」在坐而是色身在坐,不是「他」在看而是「心」在看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了解到每一个他所见到的有情只是身心而已。从这时候起,名色(身心)就成为他的老师了。
贰、把握因缘智
修行者体会到第一阶智的时候,如果他持续地在当下观照身心,他将体会有很多种色身和很多种心,并且观照的时候,不会将两者混淆在一起。例如,以前坐的色身痛时,他注意到痛,但他只知道是坐的色身痛,并没有体会到这个苦是心受。但现在他不但知道坐的色身痛而且体会到心受知色身痛。因此在此智,他体会到身心两者皆从因缘而生并且身心是互为因缘,因为心要作用需要有意根、其他诸根(器官)和所缘才能起作用。相反地,色身也要依靠心才能动作-走、移动等等。修行者当下体会到身心皆从因缘而生并且互为因缘,他就明白身心不是由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所创(邪见)。
现在的身心,事实上是从过去的无明、爱、取和业而来,身心需要食物赖以维生。修行者以智慧体会到这种因缘关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他体会到此世是由此而生(由因缘而生),因此对于过去也是由此而生,未来也要由此而生是确信无疑了。
在七清净当中,此智(第二阶智)称为度疑清净。在此智以后,修行者觉得自在了,因为他确信在他死后一定能往生善趣。能体证到此智的人称为「小须陀洹果」。
参、遍知智
在前一阶智,修行者只体会到身心的因(生起),还没体会身心的灭-由于身迅速不断的生灭,对于见到生灭现象,修行者的智慧还很弱。如果修行者继续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他很快就可以见到生灭的身心,但这时候的智慧还不足以见到相续的空档。例如从坐姿变换到立姿,修行者可以见到灭去的旧姿势(坐姿)。但坐着当下观照时,因为智慧还不够强,还无法见到生灭的身心。但他可以了解身心的三法印。而这还不是真正的当下,真正的当下要在第四阶智才现前。
《清净道论》称此智为「审察遍知」。
在七清净中此智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此智可以导致真实的道路-亦即下一阶智。
肆、生灭随观智
此智是体会身心的生灭并且相续的感觉(妄执身心为相续的错觉),现在看起来事实上是身心生灭的分离现象-在(修慧)当下。在此阶智修行者可以见到身心同时生灭,事实上,据佛所说,心的生灭比身的生灭快十七倍-只是修行者无法见到这么快的速度,他可以见到两者(身心)同时生灭。此智可以清楚地见到身心的三法印,而见三法印可以消除心中潜伏的烦恼,也就是爱、我(「我」的错觉)、见(邪见)和颠倒妄想。
此智可以告诉修行者修行正确与否。如果修行正确可以导致涅槃。正确修法生起的智见是观智(第四至第十二阶智),如果修行错误就会产生观的染-有十种观的染称为毗婆奢那染。(见此智下一段介绍毗婆奢那染)。
如果毗婆奢那染存在的话,表示修行者的清净不足以厌离染(烦恼)-因为烦恼深沈而智慧微弱,不足以厌离它。这种染是由于偏定造成的,偏定的现象会使修行者偏离了观智,而使他执着于不同的境界,而这些境界很容易使他误以为是涅槃。这些境界包括光明、喜、舍等等。如果修行者以前修过禅定的话,会很容易偏定。他会发觉如果这种定境一再发生的话,对于修毗婆奢那是一种非常大的障碍。信太强或精进过猛也可能会成为障碍。这十种染可能会非常诱人,以致于修行者执着于境界之中,还迷糊地误认为这就是涅槃,甚至于他老师告诉他并非如此,他也不会相信。如果修行者不离开这些染着,他就无法进步至更上一层的阶智了。
行道智见清净。如果修行正确的话,行道智见清净是此智(第四阶智)所生的观智,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是正确之道,没有混杂烦恼、贪爱和迷惑。
三法印*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这个阶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确的话,在此智可将三法印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长,烦恼就越断除;将身观照得很清楚的话,修行者就可以自己看到心了。
*见到三法印是用内观(毗婆奢那),不同我们脑海中一般描述的印象。他们是:1. 觉了诸法非自作而是由缘的关系而起的,故得明了「无我相」、2. 觉了既有而无及前际后际的差别,故得明了「无常相」、3. 觉了生灭的逼恼,故得明了「苦相」。(佛音尊者,清净道论,第二十品,三三○页)。
观的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种观的染:
1) 光明。修行者见到亮光,这时侯他可能会误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因此满足于这种境界而起贪爱,但这是邪见,是他的「自我」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了。
2) 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惟佛法,而这种现象会使他偏离当下。
3) 喜。因为修行者偏定而感觉喜,而这是染(烦恼)。修毗婆奢那时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为体会到三法印不会导致喜的感觉。
4) 轻安。有时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现象,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轻安而体证的,这种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长。
5) 乐。乐的感觉也是偏定。乐一生起,就无法见到苦了。
6) 胜解。这会造成修行者误以为他已见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师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师的话。这是由于信太强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 策励。太过坚忍或精进会令行者感到疲惫,而使他的心变得不太清楚,妄想就会生起。通常进和定要保持平衡,太过精进会导致妄想,太过偏定会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 现起。念住太强会导致偏定而使修行者会看到幻像(眼前现起各种图样),然后他会迷失身心的所缘-亦即他会偏离当下而无法继续修行。
9) 舍。有时猛利的舍念会生起,而修行者会误以为他没有烦恼了-烦恼为涅槃所灭;但他仍有邪见的烦恼(痴),而贪和瞋也只是暂暂时地平息,这种情况下他是无法继续修行的。
10) 欲。修行者会对所有观的染感到快乐,并且满足于维持现状,而因此无法继续修行。
毗婆奢那染是一种内观的染着,是由于偏定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修行者会产生他已经没有烦恼或已经达到涅槃的错觉。他这种认为「我」已经达到涅槃的感觉是不清净的,因为他是以心中有一个「我」的方式在修行。(这已经不是毗婆奢那四念住禅观了,因为毗婆奢那不是用一个「我」在修行)。
这些感觉对于修奢摩他是好的,但对修毗婆奢那却是不好的。因为奢摩他(定)会助长幻像,所以奢摩他需要很强的定,但毗婆奢那并不需要。
观的染不会发生在三种修行者身上:
1) 不是用正确方法修毗婆奢那的人。这种情况下所生的烦恼不会是观的染。
2) 修行不太精进的(不太精进,偏定的现象就不会产生)。
3) 成就圣道,知道正确修法的人。
修行者去除观的染的时候,他很快就能清楚地见到生灭的身心,在七清净中,此智(第四阶智)至第十一阶智称为─行道智见清净。
伍、坏随观智
此智是只见到灭去的身心所产生的智慧,此智修行者会见到内(心)、外(所缘)崩坏的五蕴。例如坐的色身为所知,是灭去的;而能知坐的色身之心,本身也是灭去的。
修行者从未见过这种现象,会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具足精进、正念、正知-此智是强到足以拔除邪见的。灭去的感觉太强了,以致于修行者只专注于这种灭去的现象上,而无法注意到生起的现象。见到身心这种崩坏现象所生起的智慧对修行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体会到天地万物都是不实的、生灭的。
此智成就时,可以破除颠倒妄想-称为「常」颠倒想,一种妄执身心是常的邪见。此智成就时,修行者就会感觉到这是正确的修法,而再也不想尝试错误的修法了。
此智是拔除烦恼的第一步,而从此智开始一直到最后一阶智(道智)都持续在断除烦恼。烦恼开始渐渐地断除了,而这些烦恼正是每个人无始以来生死轮回沉浸之…
《身念住念观法 第三篇 7-3-1 一、十六阶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