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此爲第二大教法。
複次,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處有多聞、知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衆多長老比丘等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親從其長老比丘等前聽、受。』諸比丘!汝對彼等長老比丘等之所說,不應贊歎、不應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經、律而不相合經、律者,則其結論爲:『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是彼長老等之誤解。』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經、律,與經、律相合一致者,則其結論爲:『此確實是世尊之教言,是彼長老等之正解。』諸比丘!應受持此爲第叁大教法。
複次,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處有多聞通達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一長老比丘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所說,我親從彼長老面聽、受。』諸比丘!汝對彼比丘之所說,不應贊歎、不應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經、律而不相合經、律者,則其結論爲:『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是彼長老之誤解。』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
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經、律,與經、律相合一致者,則其結論爲:『此確實是世尊之教言,是彼長老之正解。』諸比丘!應受此第四大教法。
12.對佛陀的中道方法,開啓檢查和探討的精神,是開放給所有具有探究之心的人。探究的心是指不被困在一種自大、執著己見、不先檢查經文的心。偶爾,有些禅修者,非常執著于他們的意見和老師,以致于他們想他們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而不從經文檢查真正的教導。由于本書直接取自經典,可以看看有些事情如何被「論」、「釋」解釋得迷糊而誤導了。一個勇于探究和練習的人,將驚喜于佛法的簡單與清晰-特別是不要用《清淨道論》這些論書時。雖然,經文有些生硬和重複,但它們非常有啓發性,而且讀來有趣--特別是當一個人練習禅修並且同時獲得理性的知識時。
五、定慧禅修序言
1.一個人要開始禅修前,先建立起一個堅強的道德(戒)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禅修者未能遵守五戒,將對禅修失去興趣,最後就停止禅修了,因爲他會認爲這個技巧正確。事實上,佛陀的技巧沒有問題,而是這禅修者來完整地練習,或就做得不正確。爲了內心的增長與淨化,持守戒律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個人不遵守其中的任一條戒,將由于罪惡感而經驗到許多內心的不安、悔恨、焦燥。這將使得內心緊張並且遮蔽他的思考。
2.爲了精神方面的成就,這些戒律是絕對必要的。它們使內心能夠正念而覺知,此有助于擁有一顆安祥而清明的心,免于做錯事而悔恨。一顆安祥而甯靜的心是沒有壓力而且清明的。因此,每日受持這些戒律是一個非常好的觀點,但這並不是一種儀式或典禮,而是對個人練習的一個提醒。每日受持戒律有助于個人內心、言語及行爲的提升。有的人以巴利文念誦這些戒條。但是,如果禅修者不完全懂得巴利文,它就變成一種空洞的練習。對一位認真的禅修者而言,最好以他所了解的語言每日念誦這些戒條,如此它們的意義清楚而沒有疑惑。這些戒條是:
(1)我持守不殺生戒。
這條戒包含不殺像螞蟻、蚊子、蟑螂等動物。
(2)我持守不偷盜戒。
這條戒包含在工作中,未經允許的鉛筆、個人使用影印機等儀器。
(3)我持守不邪淫戒。
基本上,它意味著不可以與任何別人的配偶有任何性行爲,不可以與任何仍在家庭監護下的人有任何性行爲。它也意味著要遵守當地對性行爲所製訂的法律。任何不當的性行爲造成別人過度的痛苦,這將使自己生起悔恨與罪惡感。
(4)我持守不說謊、不惡語、不誹謗、不诳語戒。
這表示戒除任何不真實以及無益于別人的話。它也包含戒除「無害的謊言」。
(5)我持守不用使心智遲鈍的毒品及持守不飲酒戒。
許多人以爲飲一杯啤酒或一杯應酬酒不會影響他們的心。但這非事實。如果練習禅修,他們變得敏銳,並且將發覺到甚至服用無害的阿斯匹靈也會有影響。它也會使內心遲鈍一整天,何況酒精及其他毒品。但是,當一個人生病而醫生說必須服藥時,就要用藥。這條戒是針對爲了松弛及逃避生活壓力而服藥或喝酒而訂的。
3.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違犯了戒律,要先原諒自己,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這對于內心的解脫有一點點幫助,而後他要立刻再接受戒律,並且下定決心不要再犯。再接受戒律有助于再淨化其內心。實行一陣子後,他將愈來愈警覺,由于體驗到犯戒的不良後果而能自然地免于犯戒。
4.在一個時期,只可練習一種禅修技巧,因爲如果混合或配合不同的禅修,內心將變得混淆。混合和配合將會停止進步。最好的方式是只選一位真正懂得這禅修的老師。選擇一位好老師的方法是,觀察他的學生們是否仁慈、喜悅、友善而有支持力。而後,與這老師學習一段時間,看看自己的心是否任何時候變得更快樂而安祥,這不是只在禅坐時,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最好的選擇方法。自己內心的覺知是否變得愈清明而較容易去認識?除了禅坐時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如此?否則,檢查一下老師所教的與經文,看看是否一致。當練習深入,禅修變好後,經文就變得愈明白而且容易理解。當老師以經文作指導,它就會如此發生。
5.最後,禅修者要認識五蓋(五種煩惱)的生起,這非常重要。五蓋是(1)貪欲,(2)瞋恚,(3)昏沈、睡眠,(4)掉舉、後悔,(5)懷疑。一個蓋就是一個障礙、一個妄念,它會發生在禅坐或日常生活當中,完全阻擋禅修者看清眼前當下的事情。它也會使人落入自我的執取。當這些蓋障生起,一個人會強烈與之認同,並落入自我的執取,也就是認爲:「我愛睡」「我不安」「我喜歡,我要」「我不喜歡,我恨」「我懷疑」。這些蓋障完全遮住自己的心,使人完全看不清眼前當下發生了什麼,這是由于「我是那樣」的自我卷入了。
6.練習「專注禅修」(安止定)時,禅修者放下任何妄念,而將他們的心移回到禅修的對象上。另一方面,練習「定慧禅修」時,禅修者放下任何妄念(這一點完全相同于安止定),並松弛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開放、擴大與甯靜。只有在這之後,才將注意力移回到禅修對象上。「將心放松並感覺開放與甯靜」,這個小差別改變整個禅修從「專注禅修」成爲一種更流暢、具有正念與甯靜的覺知,而不是像全神貫注那種禅修形式的深入定中。結果,禅修者變得更符合經上所教導的。
7.練習「定慧禅修」時,不壓抑任何東西。壓抑的意義是壓下、推走或不准某種經驗,也就是,禁止蓋障的生起。定慧禅修中,蓋障生起時,反而開放心胸,看清它是無常(先前不在那兒,現在才有)、苦(看到這些妄念生起,它們是痛苦的)、無我(不落入自我的執取,看見蓋障其實不是自己能控製、不屬于我的過程,並且不執取這些蓋障而落入「我是那樣」的想法)。而後,放下這些蓋障,松弛頭部的緊張,使心甯靜。最後,將注意移回到「觀察呼吸」的練習。
8.結果,一個人開始看清內心是如何運作,這將導致智慧的增長。當他允許蓋障的呈現而不與它們認同,它們會自然地消逝,而內心變得更爲清晰、明亮。每一次,他放下「我是那樣」的自我執著,內心自然變得更爲開闊、警覺而覺知。因此,寫出本書的一個理由是指出,每當一個人壓抑任何東西,就不能淨化內心或體驗到事情的真實樣子。在壓抑的時候,他推走或不允許體驗的部分,如此,心胸不能擴大、開放,而代之以收縮。結果,不能淨化無明的內心。他實際阻止了內心淨化的過程。當一個人不放開任何內心生起的東西,就不可能體驗到出世涅槃的無條件狀態,以這方式也不能淨化「我是那樣」的我執之心。佛陀未曾教導去壓抑任何體驗,也未教導一種使心固定或全神投入到禅修之對象的禅修法。要記得,佛陀反對任何形式的「專注禅修法」,因爲這不是正確的方法。事實上,任何種類的痛苦、情緒的沮喪、身體的不適,甚至死亡,都要以平等心、全面的覺知或強大的注意力來接受,而不與它認同或將這痛苦執爲個人所有。
9.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將心胸開放、擴大,放下任何種類的蓋障、痛苦、壓力,真正個性的改變就會發生。這意思是說,他開放、擴大自己的覺知,所以以一個沒有緊張、沒有執著自我的安靜心來觀察一切事情。特別在日常生活中,他逐漸過著快樂而安靜的生活,而沒有喋喋不休的心。當一個人練習「專注禅修」時,會覺得在深定中非常舒適而快樂,但是當他從這些上升的階段退出來,他的個性又回複原狀(這意思是,遇到蓋障時,他不認識而不知開敞心胸,結果,將心縮小而變得更執著)。他甚至可能變得更自負而好批評。這是因爲在禅修中,每當蓋障(煩惱)生起,禅修者不管它並且立刻又回到禅修的對象上。他這樣做,並沒有使心甯靜並且放松由于妄念所産生的緊張。反而使他的心(在禅坐時)對該經驗趨向封閉、縮小而緊張,一直到使心變得更爲深的「專注」。結果,這過程壓抑著蓋障(煩惱)。如此,他們並未完全放下對該妄念的自我執著。他們的心變成緊張,因爲他們並未看清他們並未開放與接受,而是對該妄念封閉與抗拒。這可以解釋爲什麼今日禅修者們常抱怨在他們的頭部有很大的壓力。事實上,一個人真正地放下妄念,在頭部是不會有任何壓力的。由于壓抑的結果,並沒有真正淨化內心,結果,不可能發生個性的改變。
10.現在,我們幾乎已准備好要進入《入出息念經》。但是,在我們進入之前,有些字的英文翻譯有所改變,這是爲了使經義更爲清楚。一個人依照這兒所講的佛陀的指導去練習,將藉由閱讀經典而能確認自己的體驗。結果,對這些深奧的經典也有更好的理解。
11.最後一點附注:在前面開始的一些章節,作者觸及一些有爭議性的見解,是有關安止定、近行定以及剎那定的練習。因此,如果讀者能發現任何錯誤,並提供這些不同專注訓練的經文,作者將非常地感激。
12.一個人在練習「定慧禅修」時,只要將心開放、擴大並且接受(任何妄念),而後放松由于煩惱或妄念所引起的緊張,再將注意力移回禅修的對象。這種開放而接受的心胸,有助于更能覺知、警覺于産生痛苦的事情,心胸將更爲敞開、更進一步地擴大。以這種覺知,人的個性才會改變,唯有到了這樣一個人才能實現佛陀的教誡:「我們是快樂的人」。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