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此为第二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众多长老比丘等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亲从其长老比丘等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等长老比丘等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
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等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
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是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等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三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一长老比丘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所说,我亲从彼长老面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
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
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是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此第四大教法。
12.对佛陀的中道方法,开启检查和探讨的精神,是开放给所有具有探究之心的人。探究的心是指不被困在一种自大、执着己见、不先检查经文的心。偶尔,有些禅修者,非常执着于他们的意见和老师,以致于他们想他们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而不从经文检查真正的教导。由于本书直接取自经典,可以看看有些事情如何被「论」、「释」解释得迷糊而误导了。一个勇于探究和练习的人,将惊喜于佛法的简单与清晰-特别是不要用《清净道论》这些论书时。虽然,经文有些生硬和重复,但它们非常有启发性,而且读来有趣--特别是当一个人练习禅修并且同时获得理性的知识时。
五、定慧禅修序言
1.一个人要开始禅修前,先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道德(戒)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禅修者未能遵守五戒,将对禅修失去兴趣,最后就停止禅修了,因为他会认为这个技巧正确。事实上,佛陀的技巧没有问题,而是这禅修者来完整地练习,或就做得不正确。为了内心的增长与净化,持守戒律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不遵守其中的任一条戒,将由于罪恶感而经验到许多内心的不安、悔恨、焦燥。这将使得内心紧张并且遮蔽他的思考。
2.为了精神方面的成就,这些戒律是绝对必要的。它们使内心能够正念而觉知,此有助于拥有一颗安祥而清明的心,免于做错事而悔恨。一颗安祥而宁静的心是没有压力而且清明的。因此,每日受持这些戒律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但这并不是一种仪式或典礼,而是对个人练习的一个提醒。每日受持戒律有助于个人内心、言语及行为的提升。有的人以巴利文念诵这些戒条。但是,如果禅修者不完全懂得巴利文,它就变成一种空洞的练习。对一位认真的禅修者而言,最好以他所了解的语言每日念诵这些戒条,如此它们的意义清楚而没有疑惑。这些戒条是:
(1)我持守不杀生戒。
这条戒包含不杀像蚂蚁、蚊子、蟑螂等动物。
(2)我持守不偷盗戒。
这条戒包含在工作中,未经允许的铅笔、个人使用影印机等仪器。
(3)我持守不邪淫戒。
基本上,它意味着不可以与任何别人的配偶有任何性行为,不可以与任何仍在家庭监护下的人有任何性行为。它也意味着要遵守当地对性行为所制订的法律。任何不当的性行为造成别人过度的痛苦,这将使自己生起悔恨与罪恶感。
(4)我持守不说谎、不恶语、不诽谤、不诳语戒。
这表示戒除任何不真实以及无益于别人的话。它也包含戒除「无害的谎言」。
(5)我持守不用使心智迟钝的毒品及持守不饮酒戒。
许多人以为饮一杯啤酒或一杯应酬酒不会影响他们的心。但这非事实。如果练习禅修,他们变得敏锐,并且将发觉到甚至服用无害的阿斯匹灵也会有影响。它也会使内心迟钝一整天,何况酒精及其他毒品。但是,当一个人生病而医生说必须服药时,就要用药。这条戒是针对为了松弛及逃避生活压力而服药或喝酒而订的。
3.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违犯了戒律,要先原谅自己,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对于内心的解脱有一点点帮助,而后他要立刻再接受戒律,并且下定决心不要再犯。再接受戒律有助于再净化其内心。实行一阵子后,他将愈来愈警觉,由于体验到犯戒的不良后果而能自然地免于犯戒。
4.在一个时期,只可练习一种禅修技巧,因为如果混合或配合不同的禅修,内心将变得混淆。混合和配合将会停止进步。最好的方式是只选一位真正懂得这禅修的老师。选择一位好老师的方法是,观察他的学生们是否仁慈、喜悦、友善而有支持力。而后,与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看看自己的心是否任何时候变得更快乐而安祥,这不是只在禅坐时,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最好的选择方法。自己内心的觉知是否变得愈清明而较容易去认识?除了禅坐时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如此?否则,检查一下老师所教的与经文,看看是否一致。当练习深入,禅修变好后,经文就变得愈明白而且容易理解。当老师以经文作指导,它就会如此发生。
5.最后,禅修者要认识五盖(五种烦恼)的生起,这非常重要。五盖是(1)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后悔,(5)怀疑。一个盖就是一个障碍、一个妄念,它会发生在禅坐或日常生活当中,完全阻挡禅修者看清眼前当下的事情。它也会使人落入自我的执取。当这些盖障生起,一个人会强烈与之认同,并落入自我的执取,也就是认为:「我爱睡」「我不安」「我喜欢,我要」「我不喜欢,我恨」「我怀疑」。这些盖障完全遮住自己的心,使人完全看不清眼前当下发生了什么,这是由于「我是那样」的自我卷入了。
6.练习「专注禅修」(安止定)时,禅修者放下任何妄念,而将他们的心移回到禅修的对象上。另一方面,练习「定慧禅修」时,禅修者放下任何妄念(这一点完全相同于安止定),并松弛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开放、扩大与宁静。只有在这之后,才将注意力移回到禅修对象上。「将心放松并感觉开放与宁静」,这个小差别改变整个禅修从「专注禅修」成为一种更流畅、具有正念与宁静的觉知,而不是像全神贯注那种禅修形式的深入定中。结果,禅修者变得更符合经上所教导的。
7.练习「定慧禅修」时,不压抑任何东西。压抑的意义是压下、推走或不准某种经验,也就是,禁止盖障的生起。定慧禅修中,盖障生起时,反而开放心胸,看清它是无常(先前不在那儿,现在才有)、苦(看到这些妄念生起,它们是痛苦的)、无我(不落入自我的执取,看见盖障其实不是自己能控制、不属于我的过程,并且不执取这些盖障而落入「我是那样」的想法)。而后,放下这些盖障,松弛头部的紧张,使心宁静。最后,将注意移回到「观察呼吸」的练习。
8.结果,一个人开始看清内心是如何运作,这将导致智慧的增长。当他允许盖障的呈现而不与它们认同,它们会自然地消逝,而内心变得更为清晰、明亮。每一次,他放下「我是那样」的自我执着,内心自然变得更为开阔、警觉而觉知。因此,写出本书的一个理由是指出,每当一个人压抑任何东西,就不能净化内心或体验到事情的真实样子。在压抑的时候,他推走或不允许体验的部分,如此,心胸不能扩大、开放,而代之以收缩。结果,不能净化无明的内心。他实际阻止了内心净化的过程。当一个人不放开任何内心生起的东西,就不可能体验到出世涅槃的无条件状态,以这方式也不能净化「我是那样」的我执之心。佛陀未曾教导去压抑任何体验,也未教导一种使心固定或全神投入到禅修之对象的禅修法。要记得,佛陀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注禅修法」,因为这不是正确的方法。事实上,任何种类的痛苦、情绪的沮丧、身体的不适,甚至死亡,都要以平等心、全面的觉知或强大的注意力来接受,而不与它认同或将这痛苦执为个人所有。
9.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将心胸开放、扩大,放下任何种类的盖障、痛苦、压力,真正个性的改变就会发生。这意思是说,他开放、扩大自己的觉知,所以以一个没有紧张、没有执着自我的安静心来观察一切事情。特别在日常生活中,他逐渐过着快乐而安静的生活,而没有喋喋不休的心。当一个人练习「专注禅修」时,会觉得在深定中非常舒适而快乐,但是当他从这些上升的阶段退出来,他的个性又回复原状(这意思是,遇到盖障时,他不认识而不知开敞心胸,结果,将心缩小而变得更执着)。他甚至可能变得更自负而好批评。这是因为在禅修中,每当盖障(烦恼)生起,禅修者不管它并且立刻又回到禅修的对象上。他这样做,并没有使心宁静并且放松由于妄念所产生的紧张。反而使他的心(在禅坐时)对该经验趋向封闭、缩小而紧张,一直到使心变得更为深的「专注」。结果,这过程压抑着盖障(烦恼)。如此,他们并未完全放下对该妄念的自我执着。他们的心变成紧张,因为他们并未看清他们并未开放与接受,而是对该妄念封闭与抗拒。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日禅修者们常抱怨在他们的头部有很大的压力。事实上,一个人真正地放下妄念,在头部是不会有任何压力的。由于压抑的结果,并没有真正净化内心,结果,不可能发生个性的改变。
10.现在,我们几乎已准备好要进入《入出息念经》。但是,在我们进入之前,有些字的英文翻译有所改变,这是为了使经义更为清楚。一个人依照这儿所讲的佛陀的指导去练习,将藉由阅读经典而能确认自己的体验。结果,对这些深奥的经典也有更好的理解。
11.最后一点附注:在前面开始的一些章节,作者触及一些有争议性的见解,是有关安止定、近行定以及剎那定的练习。因此,如果读者能发现任何错误,并提供这些不同专注训练的经文,作者将非常地感激。
12.一个人在练习「定慧禅修」时,只要将心开放、扩大并且接受(任何妄念),而后放松由于烦恼或妄念所引起的紧张,再将注意力移回禅修的对象。这种开放而接受的心胸,有助于更能觉知、警觉于产生痛苦的事情,心胸将更为敞开、更进一步地扩大。以这种觉知,人的个性才会改变,唯有到了这样一个人才能实现佛陀的教诫:「我们是快乐的人」。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