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是人成,人道圓滿即佛道成。
法身本身原無性,若有則不爲法界。譬如,你的脾氣比我大,我的脾氣又比你更深,此即惡性之表現。豬有豬性,馬有馬性;男人有男人的性格,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格。歡喜吃甜的,這是有個甜性;歡喜吃酸的,有個酸性;歡喜吃辣的,就有一個辣性;歡喜吃苦的,就有一個苦性,這個修行也是苦性。樹有樹的性,花有花的性,草有草的性。各有其性。以上所言種種“性”,皆包含于法界“衆生性”內。
《華嚴經》上說:“萬法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你心要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歡喜菩薩,就行菩薩道,成菩薩。乃至于你心願意墮地獄,你就往地獄那兒跑,將來就墮地獄。所以說“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一、佛法界
不大不小,非去非來;
微塵世界,交映蓮臺。
“不大不小”:當我第一次聽到梵文“佛陀”(Buddha),就聽成一個“不大”。“不大”是什麼?是佛;就是沒有貢高心、沒有我慢心、沒有一個我。“不小”,也不小;也不大,才會小。
“非去非來”: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無在無不在的,不是單單就在我們這一個世界,所以說“微塵世界”:這個法界是所有微塵那麼多的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交映蓮臺”:交映,就是這個法界的佛的光照著那個法界的佛。那個法界的佛的光又照著這個法界。佛在蓮臺上坐著互相放光動地,不但六門頭來放光動地,每一個毛孔上都是放光動地的。每一個毛孔又現出來微塵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就在一個毛孔上現出來。每一個佛都是這樣子放光,無量無邊的。光與光不沖突,光與光都是和的,所以我們佛教是和光的。我們人與人也不要相沖突,這個交映就是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又照著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和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一樣的,帝網重重,無盡無盡,這是第一個佛的法界是這樣子的。
二、菩薩法界
有情覺悟,跳出塵埃;
六度萬行,時刻培哉。
“有情覺悟”: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有情”,一個是覺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覺悟了,這是一個講法。第二個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兩個講法我們都有份了,有份成菩薩。我們因爲都是一個有情的衆生,我們也可以在這個衆生裏邊,做一個覺悟者。我們又可以也以這個覺悟的道理,去覺悟一切衆生。同樣的,佛就譬如大人,我們就譬如小孩子,天天要吃奶,天天要聽法。聽法是特別能增長人的善根的,特別能開人智慧的。所以你若能有機會聽法,那比你賺多少錢都有價值。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你說多好!
我希望我們這兒的人不要那麼多的旅行,爲什麼呢?因爲旅行太危險了。你看看,每一個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個,一定是多過一個。那麼多過一個,或者去旅行就有份了。這個國家(美國)人人都願意玩、願意去旅行。我們佛教徒就要改善這個風氣。放假的日子,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誦經、念咒、拜佛,那更好。
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覺悟中的一個明白者,明白中的一個修行者,修行中的一個實行者。
“跳出塵埃”:你若不明白,就跳不出這個塵埃,因爲這個“塵”太厚了,所以你跳不出去了。你若覺悟了,這個塵埃就薄了,就跳出去了。跳出塵埃以後怎麼辦呢?是不是就睡覺、吃飯呢?不錯,還要睡覺、吃飯、穿衣服,不是單單就做這個工作,不是爲這叁個問題而生存,爲著是要行這個“六度”。
“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有人說:“我知道,這布施就是叫人布施給我。”不是的!我們要布施給人,所以不要這個錢。錢,是最邋遢的一個東西,你要是和它接近的太多了,那就是塵埃;你能不要錢,那是最清淨了,就跳出塵埃了。
“時刻培栽”:不是說今天我修,明天就不修了;今年我修,明年就不修了;這個月我修行,那個月就休息啦!今生我修行,來生就不修行啦!或者這一刻我修行,那一刻又睡覺去了。不是的!時時刻刻、生生世世,我們都要修行這個六度萬行。所以你能這樣子,那就是“菩提薩埵”了。
你以爲做菩薩那麼容易就做啦?沒有那麼容易的!不單做菩薩不容易做,這個緣覺、聲聞,也都不容易做的。做什麼容易呢?做鬼、墮地獄、做畜生最容易。“難”就是“不容易”的一個別名。所以菩薩就要行人家難行能行的苦行,難忍能忍的忍辱。精進就是菩薩,就是這樣子,沒有旁的,巧妙的。你就是能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菩薩。
叁、緣覺法界
緣覺聖賢,孤峰獨眠;
春花秋謝,十二連環。
“緣覺聖賢”:這個緣覺的聖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緣覺,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自己就會開悟的,他歡喜“孤峰獨眠”。“春花秋謝”:他就看這種“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覺悟到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的一種生滅。“十二連環”:緣覺的聖人他是修十二因緣的。
十二因緣:
(一)無明。他觀察這個無明從什麼地方來的?怎麼會有無明呢?
(二)行。有了無明,就有行爲;有行爲,有所表現;有所表現,就有了識。
(叁)識。識就是分別;就是“有爲、無爲”之間有了分別。有分別心,就有了麻煩。
(四)名色。這個名色就是麻煩。一有了名,就有名的麻煩。一有了色,就有色的麻煩。名色就是麻煩,麻煩就是名色。這個事情要講起來更麻煩。不講還沒有麻煩。一講就講出麻煩來了。我沒有這麼說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沒有這麼多麻煩。我這一講,你不懂,有個不懂的麻煩了。有不懂的麻煩,就想要懂了。想要懂了,這就有了六入了。
(五)六入。這個六入就是想要懂,想要明白,于是乎啊,就生出一個眼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生出了這個六入。這六入爲什麼要生出?就是想要明白。孰不知,愈明白愈糊塗,愈糊塗愈不明白,這就是六入。
(六)觸。這個觸就是個碰。不明白,就要各處去碰,東碰,西碰,南碰,北碰,上碰,下碰。就好像那個烏蠅似的,各處去碰壁,爲什麼碰壁?因爲要明白。
(七)受。碰了之後,就有了受。沒有碰壁,就覺得很舒服。一碰壁,就覺得很不舒服。有人說:“我不好啊!”“我覺得很不歡喜了!”這就是受。
(八)愛。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著來。我們人爲什麼有一種不平安的感覺?就因爲有這種愛。有了愛就有了惡,也就是有了討厭。對于順的境界,就生出一種愛著來。對于不順的境界,就生出一種厭惡來。爲什麼有個高興?爲什麼有個不高興?就因爲有一個愛,有一個惡。那個惡就是個不願意、厭惡,所以這麻煩就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
(九)取。所要愛的東西,就想要得到,就生出來一個取了。
(十)有。你得到了,就滿足自己的這種欲望。那麼爲什麼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因爲想要擁有它,就有個有了。
(十一)生。因爲有這個有,你想要得到屬于你自己的。這一屬于你自己的,就有了來生。
(十二)老死。有來生,又有了老死了。
所以這十二因緣呢,是緣覺聖人所修的。
四、聲聞法界
聲聞衆僧,不論男女;
四谛觀行,隱實示權。
在這個聲聞的人,又叫阿羅漢,或叫羅漢,他能以飛行變化,有神通。證果的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說誰證了果了,我是阿羅漢了,不可以的。因爲證果的聖人,走路他的鞋不沾地。你看他像在地上走路,但是呀,他是在虛空裏頭,那個鞋不沾地,也不沾泥土,甚至于在濘泥裏走,他的鞋都很幹淨的。好像法順和尚他在那個很稀的泥上面走過去,鞋上也不沾泥。這是證果聖人的一種表現。
初果要斷見惑;二果要斷思惑;叁果要斷塵沙惑;四果也是斷了塵沙惑。無明呢?他破了一點,但是沒有完全的破,沒有完全把無明都破盡了。這無明破盡了,就是成佛了。所以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就不能成爲佛。那麼這個四果聖人,他所修的是什麼?四谛法,即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度五比丘,這五個比丘,本來都是佛的親戚。可是跟著佛去修道,有的就受不了苦。釋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柴。所以就餓跑了叁個,受不了苦了,只剩兩個。以後,釋迦牟尼佛在臘八那一天,天女送牛奶去,釋迦牟尼佛把牛奶喝了,這兩個也跑了,說:“修行要行苦行,你現在喝牛奶,這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苦了。”所以也就跑了。這五個人一跑就跑到鹿野苑去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說了《華嚴經》,沒有人聽,以後就隱實示權,就說《阿含經》,要對誰說呢?一觀察,我以前那五個同參,應該先去度他們去。因爲在往昔釋迦牟尼佛發了這個願:“我若成佛了,我要先度毀謗我的人,殺我的人,對我最不好的這個人,我要先去度他去。”誰對佛最不好呢?《金剛經》有個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身上的塵土修的也很厚,也不下山,在那兒用苦功,修苦行。這個歌利王就把老修行的身體給割了。爲什麼割他的身體呢?
有一天,歌利王帶著一些宮娥、彩女、妃缤,到深山打獵,這些女人覺得很好玩的,就不跟他去打獵,于是到一個山上去。歌利王各處去打獵回來了,就找他這些女人。一看這些個女人都圍在那個地方,和一個很奇怪的人講話,這個也摸摸手,那個也摸摸腳的,很不規矩的樣子。啊!他就生出一種妒嫉心了。聽聽他講什麼?是講修行。在這裏講修道!這歌利王就發脾氣來了:“你啊,不要在這兒騙女人啦!你修的什麼道啊?”
老修行說:“我修的是忍辱。”“什麼叫忍辱啊?”“就是誰罵我,誰打我,我…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