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禅修
林崇安(講于行政院中谛禅學社,2001,8)
一、前言
禅修分爲動態內觀及靜態內觀。所謂內觀,「內」爲往內,「觀」爲觀察自己。廣義而言,所有禅修均爲內觀的修行功夫,差別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
禅修並非不著邊際的,它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可以應用于生活,並與生活密切結合。傳統所稱面壁六年、九年,以爲禅修一定是靜態的,即所謂「靜中禅」,其實不然。如追溯至最初釋迦牟尼佛于《阿含經》中之開示,即教導禅修應與生活結合,只是後來因時代久遠,慢慢轉變其禅修方法,並逐漸與生活脫節,以致産生「小乘」。但觀諸釋迦牟尼佛當時之大弟子,例如舍利弗、目揵連等阿羅漢,他們的禅修均系與生活結合,與大衆在一起,幫助衆生解除痛苦。直至佛陀滅度五百年後禅修方法始逐漸産生變化,並發展與釋迦牟尼佛所教導者不一致。梵文「阿含」的涵義,系佛陀所說的話,世代相傳,流傳下來。在《阿含經》中之《念住經》,即有動態禅修(或稱動中禅)之依據,經上說:「于行住坐臥時,要能了知自己正在行、住、坐、臥。觀前顧後、屈身伸身時,都要正念正知。」這些經句指出禅修者要將禅修貫穿到日常的生活當中。
禅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滅除心中的苦惱。生活中的苦惱,無論因任何事或與人相處所生之苦惱,細究苦惱之源頭,均可發現系來自于貪、瞋、癡。如夫妻因看法、觀念不同而吵架,這是來自瞋心;如逛街因一時喜歡而購物,事後發現並不需要,這是來自當時的貪心。由于人會受習性所左右,如沒有修行,常常會對人、事、物反應過快,以致于未看清事實真象,就生起貪、瞋、癡。當時所生起的貪欲、瞋恚與愚癡之念頭,就是造業的根源,也是在六道中受苦的根本原因。因爲有了貪心、瞋心、癡心,當下就會做出許多不該做的事,即所謂造了惡業,種下了未來受苦的因,等因緣成熟即會有果報。任何生活中的苦惱,均其來有自。佛法雖然非常深奧,但其基本內容不外是要衆生知苦,而且知道如何離苦,進而造福他人,幫助別人解脫痛苦。
二、知苦與滅苦
生活中之苦系源自于事發當時所生之妄念,也就是:因喜歡而産生占有之貪心;因不喜歡而産生排斥之瞋心;因沒有智慧而做出錯誤判斷,即無知之癡心等,一切均無例外。我們受苦系因起心動念所生錯誤的念頭,妄念愈多者,受苦愈多;妄念較少,則受苦較少。故滅苦之道,首需了解者,即生活中之苦,都是因爲有了妄念,也就是因爲貪、瞋、癡而造身、口、意業所致。
了解苦的産生後,第二步要了解如何滅苦。滅苦須先學會看清念頭,在念頭正要升起或發生的剎那,即須看清;否則,妄念開始行動後,則已太慢。故要滅除妄念,須在妄念正要産生的當時,即有警覺並能看清它,才有機會拔除妄念,否則累積形成後再要處理,常已來不及。
但是如何看清念頭?念頭的産生常在數千萬分之一秒間,過程極爲快速。未受訓練,根本看不清楚,因此,佛陀當時訓練弟子們在看清自己的念頭之前,先訓練到能夠時時覺知自己身體的每一動作,因「身動」這種粗的動作如果都無法看清,遑論能見到較微細的「心動」。佛陀當時要弟子們培養正念正知,即是先從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動作中均能覺知開始。所謂活在當下,第一條件即對自己行、住、坐、臥及語默動靜時的身體動作均能清清楚楚。如此,將日常生活與禅修密切結合,持續不斷加以練習,而後就可以看清念頭,並放下妄念而開始走向滅苦之路。
叁、如何在動中培育正念正知
日常生活中,去觀呼吸會因爲太細微而不易做到,最好以觀走路的方式爲之,此即「經行」的方法:將雙手固定在胸前或身後,自然地來回走十幾步或二十步,輕松地覺知腳步的動與停。當訓練至能一直覺知腳在動、停,而心不跑掉時,覺性就持續不斷,而有正念正知的呈現,並且能看清念頭,讓心念逐漸清淨。如對肢體的每一動作,能念念分明,正念正知即容易被培養出來,而後才能自然而輕松地覺知每一念頭。培養正念正知時,自己的心對每一肢體動作,均很輕松而清楚地知道,並非專注于一點;在經行時,一直覺知自己的腳步移動,同時以開放的心,不排斥各種內外的訊息,不爲各種順逆的情境所動,內心保持穩定,不起貪瞋的心,一旦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穩定的心,便爲「動中之定」。
正念正知即是每人自己的覺性。內心太松、太緊都不是正念正知。培養正念正知後,覺性綿延不斷,就能守護諸根,進而護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如果自己內心不産生貪、瞋、癡的妄念,自然不起攀緣,就不會犯戒,即達「心平何勞持戒」。當然基本條件仍在于培養出正念正知,始能成就。改變習性,也需從培養正念正知始。覺性愈高,妄念即漸消泯,內心即能感覺歡悅、輕安、無壓力,身體即生樂,而能得到動中之定,此即生活中的定,依靠這種穩定的心,便有智慧處理所遇見之問題,而不慌亂。也就是說,以正念正知爲基礎,進而培養內心的定力,因緣條件具足時,即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覺知如能持續如鏈,即能「見如實、知如真」,毌需借助外力即能悟到身心及外在現象的實相,不被假相所蒙蔽、所困擾。此時對世間之事物能有距離地觀察,心不會被粘住,即能達到無欲的境界。並能以強的覺性處理所遇到之事物,而心不隨境轉。
依世尊在經典中所開示,要培養正念正知,即從行、住、坐、臥的動作均能時時清楚明白開始,經由不斷地演練,即能輕松容易地將禅修運用並融入于生活中。禅修訓練之始即以開放的心胸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動作。而後對自己的每一念頭,都能清楚明白,不爲外境所牽引。要達到此一目標,有一種很好的方式,即前面提到的「經行」,這是屬于一種動態內觀,即所謂的「動中禅」,系于在動中不斷鍛煉定力。經行時的骨胳運動,也可減少骨胳疏松症之煩惱;飯後經行效果更好,能幫助消化及身體血液循環,亦可培養正念正知。世尊弟子中有名者,如阿難尊者及二十億耳尊者,即系以經行方式而速證阿羅漢果者。唯經行之修行方式,依世尊教示,步伐要自然,須不慌不忙、不松不緊,如琴弦太松太緊均不宜,須調整恰到好處,始能有成。
四、開悟的條件
「開悟」常是學佛者所追求的第一個重要目標,但要開悟首先方法要對,否則縱使如何努力亦徒勞無功。生活中的禅修,即先從每一個動作都能清楚明白開始,等覺性慢慢培養産生後,才能清楚看到自己身心之無常、無我。修行要有次第,培養出正念正知後,成果即依序開展。要以正念正知來貫穿所有的修行,此種方法系當時世尊即有所教示,但卻爲人所忽略。一般修行時常強調定、慧,但定、慧從何而來?是否爲真正的定?需知「定」要以正念作基礎;而智慧亦系透過正念培養而來,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來自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之培養,沒有辦法速成,首先,要從清楚知道自己的動作開始,不要燥進,可先選擇某一部分之動作如手、腳,從單純覺知其動作開始。循序漸進,最後擴大至覺知全身每一動作,甚至于覺知到自己呼吸的進出,訓練到自己在任何行住坐臥,內心均能清楚明白,並能貫穿整日之每一動作,如此日夜正念相續,內心清楚明白,自然能開悟。開悟時,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當下看清自己身心現象的無常和無我,而不再執著身心爲我。
五、結語
生活中的禅修很簡單,只是常爲人所忽略,致爲習氣所牽。只要修行的方法對,即可漸漸培養出穩定的覺性,依此漸漸拔除不良習性。但必須留意的是,在禅修進行過程中,會呈現不同的身心反應,這是因人而異的,對這些現象都不要理它,要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使內心能明白每個動作,如此覺性不斷增強,智慧自然現前,心無挂礙,隨時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唯一能使自己解脫痛苦者,只有自己的智慧現前。要想智慧現前,就要正念相續,覺性成片。在覺性下生起的智慧,便能超越自己身心的苦痛,縱使如臨終之苦,均能超脫。佛法雖深奧,但禅修的方法並不難,也不複雜。只要能掌握核心的正念正知,透過經行來培養,即能逐漸圓滿覺性,達到滅除苦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