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藏的佛性論▪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論典是《大乘無上續論》及《大乘無上續論釋》,此二本(合在一起)就是漢地的《究竟一乘寶性論》。

  西藏佛教對佛性的看法可分爲叁種:(1)覺朗派的佛性說,(2)格魯派的佛性說,(3)甯瑪派、噶舉派等的佛性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覺朗派的佛性論

  

  覺朗派認爲「佛性」、「如來藏」、「自性身」是同一意義,這叁者皆是真實存在,都是自性有。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記載著覺朗派的看法:

  

  一切諸法實相勝義谛是常恒堅固不變的。阿賴耶有識、智二分,此屬智分,複是勝義法性的叁寶,是周遍一切情器世間,是界覺無差別的天衆,此與如來藏、本住種性,四續部中所說百部諸尊等,皆同一意義。承認它是因位、果位無別的相續中居住之相,承認它在法身叁分位中存在之相,承認它雖然常住因位,然說決不能在識上顯現。

  又謂世俗之諸分,乃是自空、斷空、滅空、少分空、從本即無,是求解脫者一切相中皆所應舍也。

  他空勝義谛,常恒不變,周遍一切情器世界,與如來藏同一意義,在因位時即已本有,由修習《六加行》瑜伽次第現證果位法身。(劉立千譯)

  

  此處指出,佛性(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智分,在衆生心上常存,又稱作「他空勝義谛」,是所要修證的法身。至于世俗之自空,則是所應舍。在阿旺洛追紮巴的《覺囊派教法史》中指出:

  

  佛陀二轉*輪主要講自空,末次轉*輪講勝義他空,兩者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前者主張)世俗、勝義二谛所攝的一切法都是從主觀成立的,這種是「自空」。(後者主張)一切世俗谛是從主觀成立的,故而爲空;但是勝義谛法性任何時候非從主觀上空,……,這種空稱爲「他空」。世俗谛無實有,而勝義谛于究竟本性爲實有。(許得在譯)

  

  因此,在勝義他空的觀點下,世俗谛自性空,而勝義谛不是自性空,這是覺朗派的根本主張。在多羅那他的《中觀他空思想要論》中說:

  

  中觀學派分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普通中觀派在藏區主講自空,在印藏兩地主張無自性,一般指阿阇黎佛護、清辨、解脫軍、寂護及其隨行者的觀點。

  大中觀派,在藏地指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論師的釋著爲代表。龍樹論師明確提出了法界空,這和無著論師等人所說的他空是相同的。(許得在譯)

  

  普通中觀宗是依據第二*輪的經典,大中觀宗則依據第叁*輪的經典,並以如來藏爲思想的核心,《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說:

  

  詳細論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他在《現觀莊嚴論》中概略敘述法語;在《經莊嚴論》、《中邊分別論》、《辨法法性論》中作了詳細的解釋;讀誦經藏,不共宗派,在《寶性論》中有詳細的抉擇。解釋這些論著思想的人是無著和世親兩位論師。無著論師著的《寶性論釋》對不共教派作了詳細的論述。關于他空中觀在無著、世親兩位論師的著作中作了透徹的分析,尤其是世親論師的《兩萬般若波羅蜜多頌釋》、《辨法法性論釋》對他空中觀思想作了詳盡的解釋。陳那和安慧的弟子對他空思想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許得在譯)

  

  此處指出(1)彌勒五論中《寶性論》闡釋不共的「他空中觀」如來藏的思想,(2)其他四論闡釋如來藏與唯識共通的思想,(3)「他空中觀」的如來藏的思想由無著、世親、陳那、安慧等人廣爲弘揚。因此,在覺朗派的看法,唯識示固然是無著、世親等人弘揚,但他們真正的見解是屬于大中觀宗──以「他空中觀」的佛性說爲了義,此思想超越普通中觀宗(內含應成派及自續派)及唯識宗。

  由于覺朗派認爲佛性(如來藏)在衆生心上常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又認爲世俗自空是所應舍。這種觀點會使人落入邊見,所以爲西藏其他派所不認同。

  

  (二)甯瑪派、噶舉派等的佛性論

  

  噶舉派對佛性(如來藏)的看法,《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說:

  

  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爲我們一切衆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來藏─的原故。…..若問:爲什麼衆生會具有這個「佛的因素」(如來藏)呢?這有叁個原故:一、法身空性徧滿一切衆生故。二、法身真如無差別故。叁、一切衆生皆悉具足佛種性故。(張澄基譯)

  

  此處指出成佛之因是如來藏(佛性)。有五種種性的衆生:(1)斷滅種性(闡提性),(2)不定種性,(3)聲聞種性,(4)緣覺種性,(5)大乘種性。此中的斷滅種性是否成佛?《解脫莊嚴寶論》說:

  

  這些所謂斷滅如來種性之人,並非是說他們已經完全斷滅了成佛的可能。這只是說他們在輪回中流轉的時間極爲長遠而已。這些人如果努力還可以成佛的。

  上述各點之主旨是以叁種理由來說明衆生雖然有各種不同之種性表征,但他們都是具有佛種性(或如來藏)的。頌曰:「見銀礦時知銀在,見芥子時知油在,見乳時知乳油在(見人知有佛性在)。」(張澄基譯)

  

  由于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積極去體認自身所擁有的佛種性(或如來藏),最後必可解脫煩惱而成佛。如來藏就是當下不造作的「平常心」,岡波巴大師說:

  平常心者:就是這個不爲任何法相所摻雜,不被世間意識所攪亂,不爲沈掉和妄念所鼓動,當下安置于本來之處(的自心)。如果能認識它,那就是自明之智慧;如果不認識它,那就是俱生的無明。認識它就叫做明體、體性、俱生智、平常心、本元、離戲、光明等。(張澄基譯)

  

  此處所描述的平常心就是人人當下本具的明覺。甯瑪派也有相似的看法,《仰兌》說:

  

  于自心雖隨顯現,輪回、涅槃,種種不同之相不混雜,于顯現時于剎那明覺之體性上,悉皆圓滿,故名爲大圓滿。

  于剎那明覺體性上,如無明之名,亦且無故,名爲俱生智、法性圓成、真如勝義、如來藏、自性界清淨、離邊、雙融、越心、唯一明點、法性、智慧、空性、寂靜、秘密、明照自在、本覺智、本來清淨,有如是多名也。

  如此,心離戲論爲法身。明而無著,名爲報身。顯現種種,根由不滅,名爲化身。由是體性、自性、悲心,叁無差別,故自心以一剎那,能認識自己之本面。(密乘出版社,1985)

  

  此處指出剎那明覺之自心,稱爲俱生智、如來藏等等,此心本身「體性空」、「自性明」並「大悲周徧」,此叁者不可分離,成佛時轉成法身、報身及化身。薩迦派的看法也相似,《土觀宗派源流》說:

  

  其(薩迦派密宗見解)不共同(于顯教)者,則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總相的自心及迷現之心,而是要認識在根位時的明空雙運、遠離迷亂之心。此于顯密經論中,名曰清淨心、如來藏、自性光明心、心金剛等,安立多種名言,亦名爲因位阿賴耶。(劉立千譯)

  

  此種衆生本具的清淨心就是如來藏、佛性,此是處在明空雙運下的醒覺之心,故與前述甯瑪派、噶舉派所說的佛性,有相同的內涵。

  

  (叁)格魯派的佛性論

  

  格魯派對佛性(如來藏)的看法,克主傑(1385-1438)于《密宗道次第論》說:

  

  如《大乘寶性論》說:「如來藏如來界同。」其釋說界義爲因義,故如來藏即是如來之因也。然亦非于凡成佛因,皆名如來藏。

  若爾雲何?謂于心以真實存在空之空性上,稱作「心之法性自性清淨」。

  複次,未離客垢時,于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如來藏」或「本性住種性」。

  客垢無余脫離時,于此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自性身,或究竟滅谛,或究竟離系果,或具二清淨之法身。(法尊法師譯)

  

  此處指出:

  (1)如來藏就是如來之因,也就是說,佛性是成佛之因。

  (2)心的自性空,稱作「心的自性清淨」。

  (3)心未離垢時,心的自性空稱作「如來藏」或「佛性」

  (4)心完全離垢時,心的自性空稱作「自性身」

  因此,格魯派認爲衆生心中若無佛性,則衆生心中無成佛之因,因而衆生不能成佛。若佛性與自性身意義相同,則一切衆生應已成佛,不須再成佛。自性身並不等于如來藏(佛性)。由(3)和(4)可以看出,此處的如來藏或佛性以及自性身,都是無爲法。由于佛性(如來藏)是無爲法,因此,將如來藏視爲如來之「因」,或將佛性視爲成佛之「因」時,此處的「因」是一「假名之因」,而不是合乎定義的「因」,因爲合乎定義的「因」,必然是有爲法。格魯派又認爲自性身與佛性且都不是真實存在,也就是說,自性身與佛性都是自性空,因爲諸法皆空。

  《究竟一乘寶性論》第157及158頌有關如來藏空與不空的看法是:

  

  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舍離相;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爲身,自性本清淨,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T31,840a)

  

  此二頌在《佛性論》卷四中譯爲:

  

  一法可一法…

《漢藏的佛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