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

  

  

林崇安(2001)

  

  內容提要:

  在佛法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過程中,一個人的生活,若處在貪瞋癡的籠罩下,就是生命的沈淪;若不斷脫離貪瞋癡的束縛,就是生命的提升。爲了提升生命,在佛法上有具體的實踐次第:由正念正知下手,依次而有「守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身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 、解脫」的達成,最後證得涅槃,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標。

  

  關鍵字:生命教育,緣起,正念正知,苦,信解行證,十結

  

  一、生命的沈淪與提升

  

  A流轉

  

  佛法上有關因果的道理,稱作「緣起」。佛陀在《緣起經》中所說的流轉的十二緣起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 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T2,p547b)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流轉的緣起,代表生命的沈淪,共有十二個因果的鏈子: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順著這十二個,前一個是後一個的緣。也就是說,由于無明、無知的存在,造作種種身心的行爲,並使識與名色、六處依次受到影響;在內外六處的接觸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對感受的愛、取,造作出新的行爲稱作「有」;由于這個行爲産生了「生」與「老死」。在這一個因果的鏈子中,很明顯的,只要我們有「無明」存在著,就會生起貪瞋癡而做出錯誤的行爲,因而,生老病死的痛苦就無法避免了。

  再從個人的成長過程,來了解生命的沈淪:一般而言,孩童在家庭、學校的影響下,漸漸養成個人的偏好與厭惡;到了青少年時期,在叛逆中更助長了頑強的「自我」,而有強烈的愛恨。因此,在不同的環境下,各自形成不同的習性以及不同的嗜好,並且也成爲習性與嗜好的奴隸。在根塵 (內外六處 )接觸的當下,就會隨著自己的好惡而生起苦樂的感受而隨之起舞:對苦受生起瞋心、對樂受生起貪心、對不苦不樂受生起癡心,結果,個人的生活便一直處在貪瞋癡的籠罩下而沈淪下去了,隨著年齡的增加,生命的意義與光彩便日漸黯淡。一旦面臨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時,在無明的陰影下,更覺得生命沒有任何的價值。一個人的生活,若處在貪瞋癡的籠罩下,就是生命的沈淪,因此,要想不再沈淪,依據緣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無明」滅掉。

  

  B還滅

  

   想要提升生命,就要依據緣起的還滅過程來解除束縛,佛陀說: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T2, p80c)

  

  這段經文所說的是還滅的十二緣起。將因果鏈子的根源「無明」滅除,那麼整個生死之苦就滅除了。也就是說,在內外六處接觸的當下,就要「明」,不再生起無明,不再執著身心爲「我」或「我所有」,因而滅除後續對受的愛取與執著,如此後續的生死之苦就不産生了。要想滅除無明和脫離貪瞋癡的束縛使生命提升,依據佛法,就要依次實踐戒定慧叁學。

  

  二、生命教育的實踐

  

  A由持戒至解脫的次第

  

  依據《中阿含》中《何義經》的記載:

  

  爾時,尊者阿難則于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往一面白曰:世尊!持戒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持戒者令不悔義。阿難!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

  複問:世尊!不悔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不悔者令歡悅義。阿難!若有不悔者便得歡悅。

  複問:世尊!歡悅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歡悅者令喜義。阿難!若有歡悅者便得喜。

  複問:世尊!喜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喜者令止(巴利文是:輕安)義。阿難!若有喜者便得止身。

  複問:世尊!止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止者令樂義。阿難!若有止者便得覺樂。

  複問:世尊!樂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樂者令定義。阿難若有樂者便得定心。

  複問:世尊!定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定者令見如實、知如真義。阿難!若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

  複問:世尊!見如實、知如真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見如實、知如真者令厭義。阿難!若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

  複問:世尊!厭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厭者令無欲義。阿難!若有厭者便得無欲。

  複問:世尊!無欲爲何義?

  世尊答曰:阿難!無欲者令解脫義。阿難!若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淫怒癡。是爲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巳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爲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T1, p485b)

  

  這篇經文詳細指出,由「持戒」一直到「解脫一切淫怒癡」的先後次第,此處釋尊強調持戒的重要,如果戒律不能持守,那麼內心就會懊惱,因而不能生起「歡、喜、止、樂、定」等心理;不能生起定,就不能得到智慧,因而就不能「見如實、知如真」,看不清身心的真相,也就不可能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凡不能持戒的人,就只能得到邪定、邪慧,所以釋尊非常重視戒律的清淨。同樣的義理也出現在論典中,《瑜伽師地論》卷22中說:

  

  諸所有具戒士夫補特伽羅,自觀戒淨便得無悔。無悔故歡,歡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勝樂,樂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實知見故便能起厭,能起厭故便得離染,由離染故證得解脫,得解脫故便自知見:我已解脫,乃至我能于無余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T30, p405c)

  

  以上經論指出,要想解脫一切貪瞋癡(即,淫怒癡),就必須訓練自己的內心,依次達到(1)持戒,(2)不悔,(3)歡,(4)喜,(5)輕安(止),(6)樂,(7)定,(8)如實知見,(9)厭,(10)離欲,(11)解脫。因此,佛法對生命教育的訓練過程是有次第性的。從持「戒」,達到「定」,而後生起如實知見的「智慧」,最後便從貪瞋癡中解脫出來,整個過程也就是戒定慧的叁學訓練。

  

  B持戒要由正念正智下手

  

  要如何持戒、具戒或護戒呢?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多忘無正智,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T1, p485c)

  

  釋尊在此處指出,在正念正智(即,正念正知)下才能夠守護諸根,而後才能持戒、具戒、護戒。也就是說,在正念正知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色法時能夠不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同樣的,耳朵聽到聲音時、鼻子聞到香臭時、舌頭嘗到味道時、身體觸到東西時、意識想到種種事情時,要在正念正知下保持內心的平穩而不生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如此就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爲而犯戒。因此,在佛法的觀點上,爲了提升生命,就必須先培養正念正知。有了正念正知,那麼,跟隨而來的便是守護諸根、持戒、不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就像不斷灌溉種子,就會依次生出根、莖、葉、果等。

  

  C如何具足正念正智?

  

  南傳《沙門果經》中,釋尊對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說:

  

  大王!又如何比丘具足正念正智耶?大王!茲有比丘于進、 于退以具正智,于瞻前、于顧後亦具正智。又屈伸手足時,持下衣上衣及缽時,飲食嘗味時,大小便時,行住坐臥時,覺醒時,語時,默時,皆具正智。大王!比丘如是具足正念正智。(《漢譯南傳大藏經》6冊,79頁)

  

  此段經文指出,正念正知是在行住坐臥中,時時往內觀察自己的動作和行爲,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在持續不斷的覺知過程中,便培養出正念正知。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訓練是要在日常的行止中來進行,要對自己的動作:往前往後、屈伸身體、拿東西、飲食、穿衣等等,都要清清楚楚。能夠如此,便是心無散亂地活在當下。這種不斷覺知日常動作的訓練,便是生命教育的基礎課程。因爲,當能夠清楚身體的動作,接著,才能夠在眼睛看到東西、耳朵聽到聲音等等狀況下,守護住自己的根門,而後才能夠持戒、生定、生慧等等。由此也可以知道,佛法的生命提升是循序漸進,並且是平淡而踏實的。

  

  D正念正知與緣起

  

  在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過程中,如何配合正念正知實踐緣起,使生命提升呢?佛使比丘說:

  

  我已花幾十年的時間來探討緣起,發現它其實是在我們的掌握之內,可以運用正念加以實踐,並且在觸的當下及時預防緣起的流轉,這是唯一有益、可實踐的緣…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