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動態內觀與念佛

  佛學論文選集

  

  

生活禅、動態內觀與念佛

  

  

林崇安(1999)

  摘要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苦的止息。苦來自無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會有苦。明就是覺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覺性,使之相續不絕,這種禅修便是「生活禅」。在整天的動作中,不斷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這便是「動態內觀」。在行住坐臥中,能夠活在當下,使自己念念與佛性相應,這便是實相的念佛;能夠如此,當下便是身在淨土。一旦內心能夠覺性不斷,那麼,發之于言語,必然清淨,這便是正語;發之于行動,也必清淨,這便是正業與正命。因此,今日禅修的重點,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名稱(禅、念佛、內觀、大手印等),而是要以覺性貫穿其中,與生活打成一片,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中。如何培養覺性,可說是修行的樞紐。

  

  目次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

  二、禅修的基本原則

  叁、法門的運用

  A生活禅

  B動態內觀

  C念佛法門

  四、總結禅修的基本要點

  五、結語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

  

  談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會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在禅修的路途中,便要時時檢查自己:是不是執著于戒?是否定多慧少?是否定少慧多?自己的苦是否減少了?煩惱是否減輕了?覺性是否增強了?

   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禅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神通、喜樂等,相對地不值得去執著,並要將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二、禅修的基本原則

  

  禅修的方法雖多,但由滅除障礙的方式來看,可歸爲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的基本禅修原則,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與「俱分解脫」。《瑜伽師地論》卷26說:

  雲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己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爲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雲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雲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于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否俱分解脫補特伽羅。1

  

  由上二段引述,可以看出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不修四禅八定而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補特伽羅」。有一類人先修四禅八定而後去滅除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補特伽羅」。第一類人要修何種定呢?《瑜伽師地論》說:

  

  若有苾刍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叁摩地以爲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爲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2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禅(初靜慮)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稱之爲「近行定」,有時稱之爲「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爲「純觀行者」;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爲「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于走菩薩道的人,仿此也可以先修成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脫的方式,或者先修近分定走慧解脫者的方式,最後再修四禅八定(成佛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沒有定障,也沒有所知障)。

   因此,依個人的性向,禅修者的禅修原則可分成二大類。一爲止觀行的原則:先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而後以毗婆舍那(內觀)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在修慧之前,先修成甚深的定。一爲純觀行的原則:不修四禅八定,只以適當程度的定(未至定或剎那定)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二者的顯著差異是,前者先訓練甚深的專注力,後者則強調覺知力(正念正知)。

   了解這二種不同的原則後,就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禅修。很明顯地,在家衆若想修成四禅八定,必須放下俗務,接受長期的禅修指導才有可能達成,且指導者必須是「過來人」,故知一般的社會大衆較適宜走「純觀行」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衆,由于沒有俗務的分心,要走「純觀行」或「止觀行」都可成就。

   近期社會大衆對「生活禅」、「內觀禅修」較感興趣,實在是因爲這些禅修並不須要甚深的禅定。佛使比丘在《內觀禅修》中說:

  

  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爲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贊歎它確實很殊勝,因爲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3

  

  因此,在生活中的禅修或動態內觀,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正念與正知,使自己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覺性不斷、了了分明。以下便側重這方面來談談不同的法門運用。

  叁、法門的運用

  

  A生活禅

   生活禅是將禅結合在日常生活之中,于舉手投足、揚眉眨眼間透露著安詳自在。其訓練過程,則是遵循禅宗初期的方式,先直接由善知識指示本性(佛性),而後善護己心,于日常生活中磨除習性。茲說明如下:

  《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此處便是六祖惠能向惠明直示本心。這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覺知就是本來面目。

  叁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瞋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六祖壇經》說:

  

  1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2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3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這便是生活禅。

  

  B動態內觀

   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禅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爲主。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對念頭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

   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隆波田、阿姜念、馬哈希法師的禅修方式可歸入動態內觀,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于行住坐臥當中,並將姿勢的變化視爲禅修中重要一環。

   動態內觀與生活禅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前者多出一些具體的禅修訓練方式,例如,隆波田的訓練是由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下手,使覺性持續如環練,而後以強大的覺性來看念頭,最後體證身心的實相。阿姜念的訓練是覺知整個色身的變化,並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勢的變動是爲了治苦。利用這些簡單而具體的禅修技巧,學員們能夠有迹可循,可說是這些內觀禅修的特色。

   這些內觀禅修,都依准于《大念住經》,例如:

  

  1諸比丘!比丘于行時,了知:我在行。于住時,了知:我在住。于坐時,了知:我在坐。于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2諸比丘!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這些訓練,便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唯一要貫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覺性)。一旦覺性提升後,對自己的感受、心念、諸法(念頭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樂所牽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這便是「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動」。

  

  C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如何運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呢?首先,要盡力達成靜中的「一心」,而後步入動中的「一心」,說明如下:

  1. 覆誦名號,使它一直與心接觸,保持在那兒一直到念佛的人與能知之心合而爲一。8

  2. 此時呼吸與身體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他對象,只有覺知保留,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靜中的「一心」。

  3. 而後在生活中,遇到順逆,要使覺性不斷,不起貪瞋,在行住坐臥中磨練,使淨念相續,這便是動中的「一心」。一旦現證實相,便是證果之時。

  

  四、總結禅修的基本要點

  

  由于衆生根器之不同,而有種種禅修法門的出現,但其基本要點則是一致的,歸納如下:

  1.要培養覺性(正念正知),使定慧均等。

  2.要與生活結合,在行住坐臥中磨煉,使能面對順逆境時,不起貪瞋而維持著平等心。

  3.注意生活的當下,念念分明,則內心自然淨化,成果不求自來。

  4.保持中道,例如,要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保持覺知,但不可過度專注于一點而忘了周遭。呼吸、行走等要有所規範,但要放輕松。以覺性面對順逆的境界而不生起貪瞋的心理。這些都是中道的訓練。

  5.若就「定」來考察,念佛時,靜中的一心,是屬于近分定(近行定、未至定);動中的一心,南傳稱做剎那定(剎那定的所緣不是固定的),在北傳仍將之歸屬于近分定。生活禅與動態內觀所采用的定,也是歸屬于近分定。利用此定以觀察身心實相,使用內心不起執著,能夠如此,便是《六祖壇經》所說的: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定慧,便是滅苦的藥方。衆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以上所說的生活禅、動態內觀、念佛法門都離不開覺性的訓練;一旦覺性圓滿,當下便是淨土。能夠保持覺性,那麼,發之于言語,便是正語;發之于行動,便是正業與正命。因此,法門雖異,精髓是一。

  

  五、結語

  

  以上就生活禅、動態內觀及念佛法門做一扼要的分析。事實上,其他的禅修法門,例如大手印、大圓滿的藏傳佛法也同樣適用。這些法門同樣注重覺性,稱之爲明體、俱生智、光明心等等,也注重生活中的禅修。在今日繁忙的社會中,如何減少外在的典禮、儀式,而加強內心覺性的訓練,是一個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主題。

  

(1999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

  

  

  

《生活禅、動態內觀與念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