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林崇安佛學著作集

  

林崇安佛學著作集

  

  一、佛法書籍類

  

  01《佛教教理的探討》(1990,慧炬出版)

  02《佛教因明的探討》(1991,慧炬出版)

  03《西藏佛教的探討》(1993,慧炬出版)

  04《印度佛教的探討》(1995,慧炬出版)

  05《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1994,慧炬出版)

  06《生活即禅修》(2000,內觀教育出版)

  07《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2000,大千出版)

  08《基本漢藏梵英佛學術語》(1991,慧炬出版)

  09《藏文拚音教材》(1994,谛聽出版)

  10《藏文文法教材》(2004,內觀教育出版)

  翻譯類:

  11《定慧禅修法》(英譯漢,2000,內觀教育出版)

  12《內觀禅修手冊》(英譯漢,2000,內觀教育出版)

  13《實用內觀練習》(英譯漢,2000,內觀教育出版)

  14《正確的修行》(英譯漢,2000,內觀教育出版)

  15《觀呼吸與觀四界》(英譯漢,2000,內觀教育出版)

  16《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藏譯漢,2001,谛聽出版)

  17《宗義寶鬘論摘要》(藏譯漢,2004,編入《佛教宗派源流與思想選集》,內觀教育出版)

  

  二、編輯類

  

  甲、佛法與內觀系列 (2000,內觀教育出版)

  1毗瑪拉蘭希法師、2孫倫法師、3達磨多羅、4隆波田、5阿姜念、6馬哈希法師、7阿姜查、8摩诃布瓦以及9帕奧禅師的不同禅修方法介紹。(全編入內觀叢書,2001,大千出版)

  

  乙、佛法教學系列 (2003-2004,內觀教育出版)

  本系列將經論重新分段標點,使其段落分明,便于誦讀、分析與比對。使用者將檔案(見www.insights.org.tw)直接列印于A4紙張,依封面、編序、目錄、正文、版權頁之次第裝訂成冊,即成完整的一本教材,由于內文爲14號字,便于閱讀。

  A1《雜阿含經˙蘊品》

  A2《雜阿含經˙處品》

  A3《雜阿含經˙緣品》

  A4《雜阿含經˙道品》

  A5《雜阿含經˙弟子/如來品》

  A6《雜阿含經˙八衆品》

  B1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蘊品並科判》

  B2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

  B3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品並科判》

  B4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C1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並科判》

  C2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有尋有伺等叁地並科判》

  C3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叁摩呬多等地並科判》

  (叁摩呬多地、非叁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獨覺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合刊)

  C4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聞所成等叁地並科判》

  C5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並科判》

  C6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並科判》

  D《瑜伽師地論˙攝釋、異門、調伏並科判》

  (攝釋分、攝異門分、調伏事及本母事合刊)

  F1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並科判》

  F2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有尋有伺等叁地決擇並科判》

  F3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叁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F4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聞所成慧等叁地決擇並科判》

  F5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聲聞地決擇並科判》

  F6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菩薩地決擇並科判》

  G1《顯揚聖教論簡本》

  G2《法蘊足論》

  G3《集異門足論》

  L 《長阿含經》

  M1《中阿含經˙前六品》

  M2《中阿含經˙中六品》

  M3《中阿含經˙後六品》

  N1《增一阿含經˙前五法》

  N2《增一阿含經˙後六法》

  S1《釋迦牟尼佛傳》原典選集

  S2《法句經》選集

  S3《本事經》與《經集》選

  S4《原始佛典中的菩薩道》

  U1《六祖壇經》選集

  U2《般若經》選集

  U3《現觀莊嚴論略釋細目》

  U4《佛教宗派源流與思想》選集

  Z1 林崇安佛學論文選集

  Z2 內觀教育集

  

  叁、論文類

  

  單元1【佛法源流】

  1a釋尊的禅修過程(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2001)

  1b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內觀教育,2004)

  1b”從九分教到阿含經的集成略探(《法光雜志》173,2004)

  1c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

  1d《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內觀教育,2004)

  1d”《法句經》的形成及其演變略探(《法光雜志》174,2004)

  1e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

  1f印度因明源流略探──從《大毗婆沙論》來考察(《法光雜志》81,1996)

  1g《瑜伽師地論》內的異義及其編成(《法光雜志》158,2002)

  1g”《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法光學壇》2002)

  1h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法光雜志》172,2004)

  1i《本事經》的經型及其編集的研究

  1j《增一阿含經》的經型及其編集的研究

  1k印度佛教密宗的傳承與發展(世界顯密佛學會議,1986)

  1l西藏佛教後弘時期之源流與思想(西藏研究會訊4,1987)

  

  

  單元2【佛學義理】

  2a《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佛教圖書館館訊》31期,2002)

  2b從《羅怙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佛學學術研討會─佛學與人生,2002)

  2c《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法光學壇》2003)

  2c”《長阿含經》的【叁學•定型句】(《法光雜志》165,2003)

  2d《雜阿含經》的探索(《法光雜志》91,1997)

  2e《阿含經》的成佛之道(《法光雜志》96,1997)

  2f受念住的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

  2g《壇經》中的阿含精神(《法光雜志》144,2001)

  2h《雜阿含經》經文的厘正初探(圓光佛學學報,,2004)

  2i《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內觀教育,2004)

  2j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內觀教育,2004)

  2k《阿含經》的中觀見(普門雜志205,1996)

  2m製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討(圓光新志,78,2004)

  

  單元3【禅修與生活】

  3a人間淨土的達成(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1997)

  3b禅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第九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1999)

  3c生活禅、動態內觀與念佛(第二屆兩岸禅學研討會,1999)

  3d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宗教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2001)

  3e「覺之教育」的實踐原則及方法(「覺之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2000)

  3f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佛學與人生佛學學術研討會,2003)

  3g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

  3h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

  3i內觀禅修的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

  3j西藏大手印的思想(政大民族學報21期,1994)

  3k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政大民族學報22期,1996)

  

  單元4【哲學與因明等】

  4a漢藏的佛性論(收于《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叁民書局印行,1995)

  4b佛教存有論和認識論的核心命題(《法光雜志》177,2004)

  4c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法光,2004)

  4d《壇經》的心性與佛性略探(內觀教育,2004)

  4e佛學研究法及其特色(法光,2004)

  4f評析藏傳邏輯論式(歐陽無畏教授逝世八周年紀念論文集,蒙藏委員會,2000)

  4g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內觀教育,2004)

  4h佛法與現代科學(1990佛光山國際佛學會議)

  4i藏文之英文及羅馬字母對音分析(西藏研究會訊2,1986)

  4j正因與似因的探討(西藏研究會訊10,1990)

  4k成立「量士夫」的論式分析(西藏研究會訊12,1991)

  

  單元5【短文與演講】

  5a初善、中善與後善(2000,9)

  5b世出世間(2000,11)

  5c精進(2002,11)

  5d經行的重要(2003,6)

  5e播下聖者的種子(2003)

  5f拘舍彌事件的化解(2004,5)

  5g鎖定目標(2004,3)

  5h慈心觀的重要(2004,9)

  5i內觀的法流(2003,6)

  5j培養內觀的能力(2004,9)

  5k生活與禅修(講于行政院中谛禅學社,2001,8)

  5l生活中的禅修(講于法光佛研所,2000,3)

  

  

✿ 继续阅读 ▪ 釋尊的禅修過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