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單元1【佛法源流】
釋尊的禅修過程
林崇安(2001)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時代,爲了安詳地面對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與禅修結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釋尊親身體驗後所傳出,今日的學佛者想正確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當年釋尊的禅修過程及其教導,如此才不會盲修瞎煉。本文將先分析釋尊的禅修過程,而後略述他對弟子們有關禅修的教導。關于釋尊的一生,散見于南北傳的經藏與律藏中。釋尊約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是當時北印度迦毗羅城淨飯王的兒子,名爲悉達多。十九歲娶妻耶輸陀羅。二十九歲生子羅怙羅,同年出家,尋找滅苦之道。叁十五歲成佛(約西元前五叁一年),八十歲時入滅。上述依據《衆聖點記》的記年,以下主要依據北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以及南傳《中部》的《薩遮迦大經》中的記載,仔細探討釋尊的禅修過程。
二、尋找涅槃
釋尊尋找滅苦之道,先嘗試當時印度的各種方法,最後自己才發現正確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A:追逐世間欲樂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釋尊在家時,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宮內種種五欲之樂,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所以悉達多太子知道自己必須出家,脫離現世感官之享樂。
2.以苦行追求來生的享受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悉達多菩薩一出家後,就接觸到追求「來生快樂」的苦行,他也跟著修行,並且加倍用功:
菩薩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隨彼仙衆行住坐臥。見彼苦行,常翹一足至一更休,菩薩亦翹一足至二更方休。見彼苦行,五熱炙身至一更休,菩薩亦五熱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于彼。仙人見已共相議曰:此是大持行沙門。猶此緣故,名大沙門。
爾時菩薩問諸仙曰: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願?
一仙報曰:我等願得帝釋天王;更一仙曰:我等願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願得欲界魔王。
菩薩爾時聞是語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間輪回不絕。此是邪道,非清淨道。
菩薩既見仙人行垢穢道,即便棄之。
釋尊知道追逐來生的人天欲樂,猶如火上加油,不能滅苦,因爲疲于奔命,只是不斷輪回受苦而已。
方式B:深入禅定,追求平靜
釋尊接著尋師,找到了歌羅羅仙和水獺仙二位老師,深入禅定,《破僧事》上說:
(1)詣歌羅羅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對而坐,問彼仙曰:汝師是誰?我欲共學梵行。
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無尊者,汝欲學者,隨意無礙。
菩薩問曰:大仙得何法果?
仙人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無想定。
菩薩聞此私作是念:羅羅信心我亦信心。羅羅精進、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羅羅仙人見得如許多法乃至無想定,如是之法我豈不得?
爾時菩薩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證欲證,未見欲見。菩薩爾時獨處閑林,專念此道,勤加精進。作是事已,不久之間,便得證見此法。…
此羅羅仙,即是菩薩第一教授阿遮利耶。彼羅羅仙以菩薩智慧故,歡喜供養,親好而住。
菩薩爾時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證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是垢穢道故。菩薩知已告羅羅曰:仁者好住,我今辭去。
(2)菩薩爾時遊行山林,見水獺端正仙子。舊雲郁頭藍者此誤也。即往親近恭敬問訊,告彼仙曰:汝師是誰?我共修學。
彼仙報曰:我無尊者,汝欲修學,隨意無礙。
菩薩問曰:汝得何道?
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
菩薩聞此私作是念:此水獺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進、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豈不得?
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見欲見,未證欲證。即往閑林,專修此道,勤加精進,不久之間,乃至證非想非非想定。…
菩薩爾時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是垢穢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辭而去。
此是菩薩第二阿遮利耶。
此中釋尊所修的禅定,依據南傳《中部》的《聖求經》、《薩遮迦大經》以及藏文《破僧事》的記載,從(1)羅羅仙學到「無所有處」,而不是「無想定」。由于無所有處定以及(2)水獺仙子的非想非非想定,只能夠壓住欲貪,仍貪著禅定之樂,心未放松,不能滅苦,因此,釋尊知道自己還要繼續尋找滅苦之道。
方式C:極端苦行
釋尊接著去修極端的苦行,第一類是猛烈的控製呼吸法,《破僧事》中說:
1菩薩作是念已,便于樹下端身而坐,以舌拄腭兩齒相合,善調氣息攝住其心,令心摧伏壓捺考責,于諸毛孔皆悉流汗,猶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壓捺複惱彼情,其人當即遍體流汗。菩薩伏其身心亦複如是。因此轉加精進,曾不暫舍,得輕安身獲無障礙,調直其心無有疑惑。菩薩如是作極苦苦、不樂苦,雖受衆苦,其心猶自不能安于正定。
2爾時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閉塞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動,寂然而住。于是先攝其氣不令出入,由氣不出故,氣上沖頂,菩薩因遂頂痛,猶如力士以諸鐵嘴斫弱人頂。菩薩爾時,轉加精進不起退心。由是得輕安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如是種種自強考責忍受極苦苦及不樂苦,于其心中曾不暫舍,而猶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從多生所熏習故。
3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轉加勤固,閉塞諸根令氣內擁,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閉其氣不令喘息,其氣複從頂下沖于耳根,氣滿無耳,猶如積氣聚橐袋口,受如是種種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遠時所熏習故。
4菩薩複作是念:我當倍加精進,內攝其氣令其脹滿而入禅定,閉其口鼻,令氣悉斷,氣既不出,卻下入腹五藏皆滿,其腹便脹如滿橐袋,複加功用輕安其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其心猶不入于正定,由從多時染熏習故。
5菩薩複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脹滿定。入此定已擁閉其氣,其氣覆上沖頂,其頂結痛,猶如力士以其繩索勒縛系羸弱人,頭頂悉皆脹滿。菩薩受如是等最極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時熏習故。
6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功用入脹滿定。入其定已其氣滿脹,其腹結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薩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獲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時染熏習故。
7菩薩複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精進入脹滿定。既入定已閉塞口鼻,其氣脹滿周遍身體,其身盛熱,猶二力士執羸弱人內于猛火。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
以上透過七種不同控製呼吸的方法,雖然能夠得到某種身輕安,內心專注,但是不能獲得「正定」,接著,釋尊采用第二類極端的苦行,也就是斷諸食飲的方法,《破僧事》中說:
1菩薩複作是念:我今不如斷諸食飲。……遂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薩,身體肢節皆悉萎瘦無肉,如八十歲女人,肢節枯憔,菩薩羸瘦亦複如是。
2爾時菩薩,由少食故,頭頂疼枯又複酸腫,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見日萎憔。菩薩頭頂亦複如是。菩薩于是,轉加精進得輕安身,隨所念修,受種種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于正定。
3菩薩爾時,以少食故,眼睛卻入,猶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見星。菩薩眼睛亦複如是。菩薩于是複倍精進,受諸苦受,乃至不獲入于正定,何以故?由從多時所熏習故。
4菩薩以少食故,兩脅皮骨枯虛高下,猶叁百年草屋。菩薩兩脅亦複如是。菩薩爾時,轉倍勤念,受諸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于正定,由從多時所熏習故。
5菩薩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猶如箜篌,欲起則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隨,菩薩困頓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諸毛隨落。
菩薩複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無上菩提。……
6自作是念:我今應當日食一麻。雖食一麻,常爲饑火之所燒逼,其身肢節轉更羸瘦,爲饑火不息。複日食一粳米,饑火不息。複日食一拘羅,猶還羸瘦。日食一荜豆,猶還枯憔。複日食一甘豆,猶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猶複困憔。 ……
7菩薩爾時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爲此法,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之道,我當別修苦行食諸穢食。複作是念:食何穢食?應取新生犢子未吃草者之所糞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雖食此物,仍令食力消盡,然後複食。……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諸有欲舍苦故,勤修諸行,我所受苦無人超過,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非能至于無上等覺。
以減食的方式,雖然也可以得到輕安的感覺,但是過度的折磨身體,心未放松,也不能得到正定,不能滅苦。
經過極端的苦行後,釋尊心中自生叁個未曾聽過的譬喻,《破僧事》中說:
菩薩于是時中,不曾聽聞,心中自生叁種譬喻辯才。所言叁者:
一者、濕木有潤,從水而出,火鑽亦濕。有人遠來求火,以濕火鑽,鑽彼濕木,欲使生火。火無出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耽欲耽愛、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諸…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