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

  佛學論文選集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

  

  林崇安(2004)

  

  目錄

  一、前言

  二、釋尊初期的教導

  叁、釋尊初期的偈、經流傳

  四、釋尊中期的九分教

  五、釋尊後期的十二分教

  六、第一結集時期的阿含經

  七、第二結集後的《雜藏》

  八、結語

  

  一、前言

  

  釋尊成佛後,先對五比丘傳《轉*輪經》,而後依次度化了六十賢部、二牧女、一千外道、頻毗沙王、舍利弗、目揵連等不同階層的人。此中證得阿羅漢聖位的弟子們也往印度各地弘法,爲了便于傳法,便開始編集佛陀的教法。整個編集和流傳的過程,可分成初期、中期和後期叁個階段。今依據《阿含經》、《廣律》以及《大毗婆沙論》等相關經論的多種傳說,鈎勒出釋尊時期「分教」的成型過程,以及在佛滅後《阿含經》的集成。本文指出,釋尊在世時,初期先有諷誦、自說、契經(和附屬的應頌)的流傳,中期有九分教的成型,後期再分成十二分教,最後才是佛滅當年的王舍城經律結集。爲了便于比對和說明,今先列出十二分教的名稱,並以代號【】來區別。十二分教是:【1】契經(修多羅),【2】應頌(祇夜),【3】記說(和伽羅那),【4】諷誦(伽他),【5】自說(憂陀那),【A】因緣(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語、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廣(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達磨),【C】論議(優波提舍)。此中,扣除【A】因緣、【B】譬喻、【C】論議,剩下的就是九分教。

  二、釋尊初期的教導

  

  釋尊成佛後,最初的傳法內容,今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記載(T24, p127b-136c),略述如下:

  (1)釋尊于波羅尼斯城,先對出家修苦行的五位賢仆,指出佛法實踐的總綱:「處中之法=八聖道」:

  

  出家之人不得親近二種邪師,雲何爲二?一者、樂著凡夫下劣俗法及耽樂淫欲處,二者、自苦己身,造諸過失,並非聖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當須遠離。我有處中之法,習行之者,當得清淨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覺,寂靜涅槃。何爲處中法?所謂八聖道,雲何爲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釋尊接著教導「四谛」,使憍陳如證得預流果的聖位:

  

  此苦聖谛法,…此苦集聖谛法,…此苦滅聖谛法,…此苦滅道聖谛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 世尊說此法時,具壽憍陳如證于無垢無塵法中,得法眼淨,及八萬天衆于法中亦證法眼。…世尊波羅尼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叁轉十二行相*輪故,因號此法經及此地,名爲《轉*輪處經》。

  

  釋尊再教導「四谛、八聖道」,結果憍陳如成爲第一位證得阿羅漢的弟子:

  

  世尊複告四人曰:有四聖谛,雲何爲四?所謂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雲何道聖谛?所謂八聖道,應當修習!世尊說此四谛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于此法中,離諸塵垢,證清淨眼。

  

  釋尊再仔細教導「五蘊」,使余四人也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世尊複告四人曰:汝等當知!無我,若色有我,不應生諸疾苦,能于色中,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是故汝等,知色無我,故生諸疾苦,不能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應知。…是故當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諸色非我,非我所有,非屬于我,我不在色,由如實遍知,應如是見。乃至受想行識,亦如是見。…爾時,世尊說此法時,彼四人等聞此法已,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以上釋尊的教導,便是散文(長行)型的【1】契經,內容有「五蘊」、「四谛」、「八聖道」。

  

  (2)其後,釋尊于波羅尼斯城婆羅奈河邊,對在家者耶舍教導「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過患、四谛」,使之證果,並受五戒:

  

  諸佛常法,先說此法:所謂布施、持戒、生天之因,複說五欲所有過患,贊歎出家獨處山林,思惟觀察斷諸煩惱,演說廣大微妙之法,開示令解。諸有聽者,聞說此法,歡喜清淨,無有疑惑。佛觀知已,更複爲說出世之法,所謂苦、集、滅、道聖谛,猶如浣衣,先除垢穢,既清淨已,色即易染。耶舍亦爾,初聞佛說心器清淨,便能了知四聖谛法,證預流果,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一切悕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緣,于大師教余不能引,于諸法中得無所畏。耶舍爾時,得此法已,心大歡喜,從座而起,整衣服,頂禮佛足,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入此微妙之法,獲大勝利,從今已後,乃至盡形,歸佛、法、僧,爲五戒邬波索迦,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

  

  接著,釋尊對耶舍之父,也給予相同的教導使得預流果,而耶舍則成爲阿羅漢:

  

  乃至令彼長者得預流果。其子耶舍,猶著俗時種種珍寶莊嚴之具,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攝神力而說頌曰:「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于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刍行。」

  

  此處釋尊的教導,是長行的【1】契經,內容有「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過患、四谛」,並授五戒;釋尊的感興偈頌,則是【5】自說(憂陀那)

  (3)釋尊接著教導富樓那、無垢、驕梵拔提、妙肩等四長者子,使證阿羅漢果。而後波羅尼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來至佛所,于善法律中出家而爲苾刍,並證阿羅漢果。

  (4)接著,惡魔想作諸障礙:

  

  爾時,惡魔作是念已,化爲摩納婆,往詣佛所,即于佛前而說頌曰: 「汝不得解脫,而作解脫想,汝在系縛中,不能解脫我。」爾時,世尊作是念言:今者惡魔願我散亂。世尊知已,說頌答曰:「人天系縛中,我已得解脫,罪者今當知,我已摧伏汝。」爾時,惡魔便作是念:此沙門喬答摩能知我心。作是念已,便生懊惱,內懷忏悔,便滅而去。

  

  此處的偈頌,便是【4】諷誦(伽他)

  (5)接著,釋尊要六十苾刍各自往四方傳法:

  

  世尊複告諸苾刍曰:我于天人系縛中而得解脫,汝等亦得解脫,汝應往余方,作諸利益,哀愍世間,爲諸天人得安樂故,汝等不得雙行,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諸苾刍等鹹奉佛教,唯然而去。

  

  (6)接著,釋尊往波羅尼斯城優樓頻螺聚落,詣白疊林,度化六十賢部以及村主二女(一名歡喜,二名歡喜力),成在家聖衆。接著,世尊往尼連禅河邊林中度化(a)優樓頻螺迦攝及五百眷屬、(b)那提迦攝、伽耶迦攝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皆于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漸漸遊行至伽耶山。釋尊于伽耶山,對優樓頻螺迦攝等一千苾刍,以叁種神通教導:

  

  (a)神足通者,如來入叁摩地,以心定故,即從本座忽然隱沒,現于東方,上升虛空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于身內出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雙現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複如是。既現相已,從彼虛空沒,還複本處而現,此是世尊神足通。

  (b)記說通者,所爲苾刍應觀察心、意、識,如是應善尋伺,不應不善尋伺,此亦意念,此亦證身識,此爲世尊記說通。

  (c)教授通者,告諸苾刍所有諸法,悉皆識然。何者一切熾然?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熾然,眼觸熾然,爲因眼觸內所生受,或苦、或樂、非苦非樂,亦是熾然。以何火熾然?貪火熾然、瞋火熾然、癡火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亦複如是火然,此皆爲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此處釋尊神足通、記說通的教導,是屬于「道品」,教授通的教導內容是「六處」,這些都是歸屬【1】契經。經此叁種神通的教導,這一千苾刍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7)而後釋尊到摩揭陀國,對頻毗娑羅王和大衆以長篇幅教導「五蘊無我」和「緣起」的深義:

  

  爾時,世尊告摩揭陀主頻毗娑羅言:「色有生滅,大王!當須了知色法生滅因緣。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世尊說此法已,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作如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亦無我者,然何等法而是其我?若人于可所作及不應作,善惡之業所有果報,誰當受之,令舍此蘊而受彼蘊?」爾時,世尊知此婆羅門、居士等作如是念,即告諸苾刍曰:「…若人于可作及以不可作,善惡等業所有果報,而舍于此蘊,受于彼蘊等,皆不說是我,然是因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此大五蘊聚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此大五蘊聚集滅。苾刍!如是諸行皆苦,涅槃爲樂,因集故苦生,因滅故苦滅,由此相續流轉斷滅,此即苦盡。雲何是涅槃?苦盡故爲涅槃,猶如火滅而得清涼,是故我說此句能…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