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式如是語=本事經》。【7】本生:熊、鹿等諸本生。【8】方廣:廣說種種甚深法義(空相應緣起),此期含論議。【9】希法:贊歎叁寶等甚希有事。
五、釋尊後期的十二分教
釋尊在傳法的晚期(釋尊後二十五年,以阿難爲侍者),將其教法的內容,歸納爲十二分教,此由阿難弟子與目揵連弟子之共诤多聞,即可看出,《雜阿含經》記載著:
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有兩比丘,一名盤稠,是阿難弟子;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連弟子。彼二人共诤多聞,各言:汝來!當共論議。誰所知多?誰所知勝?」…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毗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等法,而共诤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T2, p300b)
此處列出完整的十二分教:【1】契經(修多羅)【2】應頌(祇夜)【3】記說(和伽羅那)【4】諷誦(伽他)【5】自說(憂陀那)【A】因緣(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語、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廣(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達磨)【C】論議(優波提舍)。北譯的《雜阿含經》和《中阿含經》屬說有部所傳,其傳承是1.大迦葉、阿難2.缺名3.缺名4.缺名5.末闡提及商那和修。于《雜阿含經》和《中阿含經》中,阿難所憶持的分教是「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A】因緣、【B】譬喻、【C】論議,今探討如下。
【A】因緣是編輯諸經以及製立學處的因緣,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大毗婆沙論》說:
因緣雲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製立學處。(T27, p660a)
【B】譬喻(阿波陀那)是釋尊所說的長篇譬喻,如《大譬喻=大本經》、《長譬喻=長壽王本起經》以及「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後期編到律中),《大毗婆沙論》說:
譬喻雲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衆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T27, p660a)
【C】論議是釋尊決判默說(指黑說,T24, p390a)和大說的經典,以及弟子間探討甚深法義的經典,例如,《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等,《大毗婆沙論》說:
論議雲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說。(T27, p660a)
又如,《溫泉林天經》、《釋中禅室尊經》、《阿難說經》等叁經是釋尊大弟子對《賢善偈》(跋地羅帝偈)的廣分別。
至于釋尊後期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是除了舊有的《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外,另外將過去大王和過去諸佛這些前際所見聞的「長篇本事」,也歸入「本事」,例如,善見王事、大天轉輪王事,以及與毗缽屍佛相關的《大本經》,《大毗婆沙論》說:
本事雲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毗缽屍,爲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爲式企、毗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爲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T27, p660a)
小結:由以上的引述,可以得知釋尊後期所流傳的教法內容分成十二分教,即【1】契經:蘊輯、處輯、緣輯,以及道輯。【2】應頌:配在契經之末。【3】記說:如來記說、弟子記說。【4】諷誦:a《諸上座所說偈》、《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比丘尼所說偈》,b《衆相應偈》(內含《見真谛》)。【5】自說:《憂陀那》、《法句偈》。【A】因緣:諸經和製立學處的因緣。【B】譬喻:經和律中的長篇譬喻。【6】本事:a《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b長篇本事。【7】本生:熊、鹿等本生。【8】方廣:廣說甚深法義(空相應緣起)。【9】希法:贊歎叁寶等甚希有事。【C】論議:弟子間探討甚深的法義。但是釋尊所傳的甚多經典,有的內容在因緣、譬喻、本事、本生之中有所涵蓋,如何歸類便有困難,所以在王舍城結集時,便以四阿含來做新的歸類。
六、第一結集時期的阿含經
佛滅當年,由大迦葉主持王舍城結集(第一結集),由阿難結集經藏,由優波離結集律藏,將原有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重新編集。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傳說,王舍城第一結集的內容是四阿含(四阿笈摩):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叁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後結集者,爲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注:此段藏文是:雜阿笈摩者,謂世尊觀待彼彼所化而宣說,後結集者,爲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配于教說,于是中:蘊、處及緣起相應,如是食、谛、界及受相應,諸聲聞及如來所說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及依八衆之衆相應。】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叁相。何等爲叁?一是能說,二是所說,叁是所爲說。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若諸苾刍、天魔等衆,是「所爲說」,如結集品【藏文是:正說品】。如是一切,粗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爲說,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複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叁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T30, p772c)
此中指出,《雜阿含經》的編輯依次是:(1)蘊相應、(2)處相應、(3)緣起、食、谛、界及受相應、(a)諸聲聞弟子所說相應及(b)如來所說相應、(4)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及(c)依八衆之衆相應。這些相應的組成,便是(1)蘊誦、(2)處誦、(3)緣誦、(a)弟子所說誦、(b)如來所說誦、(4)道誦、(c)八衆誦,這便是《雜阿含經》首次結集時經文的次第與內容。此中,(1)(2)(3)(4)是「所說」;(a)(b)是「能說」;(c)是「所爲說」。《阿含經》經文雖有長短的不同,但內容相同,《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只是依據經文長度的中和長,分別集出而已。《增一阿含經》只是依法數的上增編集而成。《瑜伽師地論》又說:
諸佛語言,九事所攝。雲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叁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衆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事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謂四聖谛。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分法。衆會事者,所謂八衆:一、剎帝利衆;二、婆羅門衆;叁、長者衆;四、沙門衆;五、四大天王衆;六、叁十叁天衆;七、焰摩天衆;八、梵天衆。(T30, p294a)
此中指出:釋尊四十多年所說的教導不外是:(1)五取蘊、(2)十二處、(3)十二分緣起及緣生、四食、四聖谛、無量界;(a、b)佛及佛弟子;(4)四念住等菩提分法;(c)八衆。這些說法與上相同。至于前述的十二分教,如何重新編成這四《阿含經》呢?其編整過程如下:
【1】契經中的蘊輯、處輯、緣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蘊誦〉、〈處誦〉、〈緣誦〉。契經中的道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道誦〉。
【2】應頌則分配在相關的《阿含經》經末。
【3】記說中的弟子記說、如來記說,分別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四種問記則編入《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
【4】諷誦中的a《諸上座所說偈》、《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比丘尼所說偈》,則大都未編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諷誦中的b《衆相應偈》…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