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式如是语=本事经》。【7】本生:熊、鹿等诸本生。【8】方广:广说种种甚深法义(空相应缘起),此期含论议。【9】希法:赞叹三宝等甚希有事。
五、释尊后期的十二分教
释尊在传法的晚期(释尊后二十五年,以阿难为侍者),将其教法的内容,归纳为十二分教,此由阿难弟子与目揵连弟子之共诤多闻,即可看出,《杂阿含经》记载着: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盘稠,是阿难弟子;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毗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T2, p300b)
此处列出完整的十二分教:【1】契经(修多罗)【2】应颂(祇夜)【3】记说(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A】因缘(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达磨)【C】论议(优波提舍)。北译的《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属说有部所传,其传承是1.大迦叶、阿难2.缺名3.缺名4.缺名5.末阐提及商那和修。于《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阿难所忆持的分教是「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A】因缘、【B】譬喻、【C】论议,今探讨如下。
【A】因缘是编辑诸经以及制立学处的因缘,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大毗婆沙论》说:
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毘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处。(T27, p660a)
【B】譬喻(阿波陀那)是释尊所说的长篇譬喻,如《大譬喻=大本经》、《长譬喻=长寿王本起经》以及「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后期编到律中),《大毗婆沙论》说:
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T27, p660a)
【C】论议是释尊决判默说(指黑说,T24, p390a)和大说的经典,以及弟子间探讨甚深法义的经典,例如,《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等,《大毗婆沙论》说:
论议云何?谓诸经中,决判默说、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T27, p660a)
又如,《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等三经是释尊大弟子对《贤善偈》(跋地罗帝偈)的广分别。
至于释尊后期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是除了旧有的《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外,另外将过去大王和过去诸佛这些前际所见闻的「长篇本事」,也归入「本事」,例如,善见王事、大天转轮王事,以及与毗钵尸佛相关的《大本经》,《大毗婆沙论》说:
本事云何?谓诸经中宣说前际所见闻事,如说过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见。过去有佛,名毗钵尸,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过去有佛,名为式企、毗湿缚浮、羯洛迦孙、驮羯诺迦牟尼、迦叶波,为诸弟子说如是法。如是等。(T27, p660a)
小结:由以上的引述,可以得知释尊后期所流传的教法内容分成十二分教,即【1】契经:蕴辑、处辑、缘辑,以及道辑。【2】应颂:配在契经之末。【3】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4】讽诵: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5】自说:《忧陀那》、《法句偈》。【A】因缘:诸经和制立学处的因缘。【B】譬喻:经和律中的长篇譬喻。【6】本事: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b长篇本事。【7】本生:熊、鹿等本生。【8】方广:广说甚深法义(空相应缘起)。【9】希法:赞叹三宝等甚希有事。【C】论议:弟子间探讨甚深的法义。但是释尊所传的甚多经典,有的内容在因缘、譬喻、本事、本生之中有所涵盖,如何归类便有困难,所以在王舍城结集时,便以四阿含来做新的归类。
六、第一结集时期的阿含经
佛灭当年,由大迦叶主持王舍城结集(第一结集),由阿难结集经藏,由优波离结集律藏,将原有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重新编集。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传说,王舍城第一结集的内容是四阿含(四阿笈摩):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注:此段藏文是:杂阿笈摩者,谓世尊观待彼彼所化而宣说,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配于教说,于是中:蕴、处及缘起相应,如是食、谛、界及受相应,诸声闻及如来所说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依八众之众相应。】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藏文是:正说品】。如是一切,粗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T30, p772c)
此中指出,《杂阿含经》的编辑依次是:(1)蕴相应、(2)处相应、(3)缘起、食、谛、界及受相应、(a)诸声闻弟子所说相应及(b)如来所说相应、(4)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c)依八众之众相应。这些相应的组成,便是(1)蕴诵、(2)处诵、(3)缘诵、(a)弟子所说诵、(b)如来所说诵、(4)道诵、(c)八众诵,这便是《杂阿含经》首次结集时经文的次第与内容。此中,(1)(2)(3)(4)是「所说」;(a)(b)是「能说」;(c)是「所为说」。《阿含经》经文虽有长短的不同,但内容相同,《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只是依据经文长度的中和长,分别集出而已。《增一阿含经》只是依法数的上增编集而成。《瑜伽师地论》又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事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剎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T30, p294a)
此中指出:释尊四十多年所说的教导不外是:(1)五取蕴、(2)十二处、(3)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四食、四圣谛、无量界;(a、b)佛及佛弟子;(4)四念住等菩提分法;(c)八众。这些说法与上相同。至于前述的十二分教,如何重新编成这四《阿含经》呢?其编整过程如下:
【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
【2】应颂则分配在相关的《阿含经》经末。
【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四种问记则编入《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
【4】讽诵中的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则大都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