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

  佛学论文选集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

  

  

林崇安(1991)

  

  提要

  

  本文引用南北传的相关资料,探讨《阿含经》在不同结集中的变化以及大乘经典的源流。文中叙及:

  1.释尊所开示的教法中,即已有《相应》及《增一阿含经》的雏型。

  2.释尊因材施教,在中、晚年时,将其教法归摄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3.王舍城结集时,先结集经藏而后结集律藏,此中经藏是以声闻教法的蕴、处、缘起、食、谛、界等等事为范围,依次结集出《相应》、《中》、《长》、《增一》等四阿含。

  4.毗舍离结集时,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此中经藏依次结集《长》、《中》、《相应》、《增一》及《杂藏》等五部。

  5.其后声闻僧众因义理之诤,形成四圣部,此中犊子部的上座在佛灭二百年首先结集出论藏。

  6.在华氏城结集时,依次结集律藏、经藏与论藏,此中经藏依《长》、《中》、《相应》、《增一》及《杂藏》等五部来结集,并将各《阿含经》内部的次序大幅调整、删减重复,且使与优波离下传的律藏文辞一致,形成南传五部的精简风格。

  7.由于结集及师资传承的不同,形成八种不同排列的四或五阿含,并可看出说有部不属于毗舍离结集的会内上座系统。

  8.佛灭四五百年后,大乘的突然兴起与展开,是由于一批大乘行者所推动。

  

  一、前言

  

  阿含经的集成,以及大乘经典的源流,以往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例如,吕澄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天华出版,1982),印顺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81,第三版)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1981)。由于北传与南传多种资料的不同,所得的结果并不一致。本文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认为各种资料都反映出事实的部分真相,因而并不排斥一方,在探讨中,配合经典的结集以及部派分立的过程,依次引用合理的资料,来阐述演变的情形。以下依释尊的教化内容先探讨阿含经的雏型,而后探讨王舍城结集的四阿含、毗舍离结集的四阿含及杂藏,接着探讨法诤时期的犊子结集及华氏城结集的经藏内容,分析大乘方广经的影响以及阿含经的八种排列型式的形成经过。其后探讨阿含经的师资传承及各经的内部调动情形,最后总述大乘经典的源流与开展。

  

  二、释尊的教化内容与阿含经的雏型

  

  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伽耶伽叶三兄弟及其弟子,再赴迦毗罗城度化大迦叶、优波离、阿那律等人;释尊成道后二十年(佛寿五十五岁)以阿难为侍者(T32,36c),入灭当年度化最后之弟子须跋陀罗。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开示深浅不同的佛法,为了便于忆持,有时将相应的教法,摄为一类,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一之《长寿王品说处经》说︰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耶?世尊告曰︰阿难﹗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若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我与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世尊告曰︰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阿难﹗此五盛阴,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阿难﹗此六内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阿难﹗此六外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T1,562a)

  

  此处释尊将教法依次归类为1.五盛阴(五取蕴)2.六内处3.六外处,接下去的经文提出4.六识身5.六更乐身(六触身)6.六觉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爱身10.六界11.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12.四念处13.四正断14.四如意足15.四禅16.四圣谛17.四想18.四无量19.四无色20.四圣种21.四沙门果22.五熟解脱想23.五解脱处24.五根25.五力26.五出要界27.七财28.七力29.七觉支30.八支圣道;释尊并要阿难为这些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这种依照蕴(五盛阴)、处(六内处及六外处)等相应的类别来传扬佛法,在释尊时期即已存在,这便是后来《相应阿含》编集的雏型。释尊也依法数增加的方式来传扬佛法,《长阿含经》卷九《增一经》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谓一增法也。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谓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不舍善法。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有我慢。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有爱。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脱。(T1,57b)

  

  此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一直增至「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同样,在《长阿含经》卷十的《三聚经》,释尊对诸比丘的开示,也是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法趣恶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说到「十法向恶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释尊晚年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也是仿增一的形式来说法,《长阿含经》卷八之《众集经》说︰

  

  世尊于夜多说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暂止息,汝今可为诸比丘说法。…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如来所说复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住,是为一法,如来所说,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诸比丘﹗如来说二正法︰一名二色。复有二法︰一痴二爱。…(T1,49c)

  

  此经由「一正法」一直说到「十正法」,舍利弗说完后,「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同样,在《长阿含经》卷九之《十上经》中,释尊亦令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一直说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最后并经佛印可。这种增一的讲经方式,便于初学,在弘扬佛法上,甚为方便,这便是后来《增一阿含》编集的雏型

  释尊的四十多年教化,依根器的不同而有深浅之分,释尊在中、晚年将其教法的内容,或分成九分教,或分成十二分教,《大般涅槃经》卷三说︰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日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利益安乐诸众生故。(T12,383c)

  

  此处所说的九部经与南传的巴利文善见律毗婆沙序及长部经注序所说的九分教内容相同。北传的《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说︰

  

  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T1,16c)

  

  此处北传之《长阿含经》(属法藏部)列出十二分教,同样,《中阿含经》(属说有部)卷一,《杂阿含经》(属说有部)卷四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化地部之《五分律》卷一,说有部之《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等经律上,都列有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缘起、譬喻及论议。

  三、王舍城结集

  

  释尊入灭当年,大迦叶为使佛陀的法戒长传,乃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的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由优波离结集律藏。其中经藏结集的内容与次第,《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留存有一个重要的古说︰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此中的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依西藏大藏经的译文应为蕴、处及缘起相应,食、谛、界及受相应。后者符合此论卷三(T30,p294a)的说法】,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