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P3

  ..续本文上一页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若法句、若说义、若波罗延,如来所说,从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如是五种,名为修妒路藏。(T24,p818b)

  

  此处雪山部也是2B型,也有杂藏,共成五阿含。另外,佛灭后八百年出现的《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说︰

  

  复有声闻三藏,谓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有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T49,p14a)

  

  此处为2B型,并且是属「声闻三藏」中之素怛缆藏。以上的引据,显示出圣上座部的部系中,都是五阿含。

  华氏城结集中,律藏中戒条的次第也有所改动,昙无德、末示摩及摩哂陀都接受此新律,因而此三位各别所领导的法藏部、雪山部及铜鍱部,在戒律内容上都很接近。但在经藏的传承上,昙无德及末示摩属大迦叶、阿难的系统。摩哂陀则属于优波离系。在华氏城结集后,昙无德赴阿波兰多迦国弘法、末示摩至雪山边国弘法,此二位维持原先四阿含的内容。摩哂陀则至师子国弘法,其经藏依据目犍连子帝须的结集,并将四阿含内部经条的次第重新调整,重复的并尽量删除,因而形成南传阿含的新面貌。

  另一方面,在华氏城结集时期,会外属阿难系的说有部及部分的大众部,大致依照着1A、1B、1C及、1D型式中的一种下传着,其中由末阐提传至罽宾的说有部,则将1D型式的长阿含与相应阿含互调,而成「增、中、相应、长」的四阿含次第,今称之为1F型,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T23,p503c)

  

  部分的大众部,在经藏的传承上,是以大迦叶、阿难这一系统为主的1D型。在阿育王时期,移至南印的大天(摩诃提婆)便是其代表。《分别功德论》卷一说︰

  

  契经大本,义分四段,何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曰杂。……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此六度无极事,尽在菩萨藏,不应与三藏合。……阿难嘱优多罗增一阿鋡,……时优多罗弟子名善觉,从师受诵增一,正得十一事,优多罗便般涅槃。外国今现三藏者,尽善觉所传,师徒相授,于今不替。(T25,p32a)

  

  此处指出,契经是四阿含,依次是增一、中、长、杂,另外有「杂藏」及菩萨藏,并称赞大天,故为大众部的传闻,其经藏之一重要传承便是1.大迦叶、阿难2.优多罗3.善觉。而此处的「杂藏」,不是南传的小部,因为其「文义非一,多于三藏」。同样,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也是1D型,此传说︰

  

  别经四分,名作阿含,增一、中含、长、杂四含。……中多宿缘,多出所生,与阿含异,是名杂藏。杂藏之法,赞菩萨生,此中诸义,多于三藏。(T33,p3a)

  

  此亦于「增一、中、长、相应」四阿含外,以「杂藏」称赞菩萨,而此处的「杂藏」不被纳入四阿含,也不同于上座系的小部。故整个阿含经的排列次第,在华氏城结集后,依部派的不同,共形成了1A,1B,1C,1D,1E,1F2A,2B等八种型式。此中前六种,是第一次王舍城结集后演化所形成,后二种是再受第二次毗舍离结集的调动所形成

  

  六、阿含经的传承及各经内部的调动

  

  今日北传存留的相应阿含(杂阿含)及中阿含,属说有部的经典,长阿含属法藏部的经典,增一阿含则属大众部的经典。在经藏的传承上,都属阿难系统,最初数代如下︰

  说有部为1.大迦叶、阿难2.、3.、4.缺名5.末阐提。

  法藏部为1.大迦叶、阿难2.萨婆伽眉、苏寐、离婆多、屈阇须毗加、耶须(耶舍)、娑那参复多3.、4.、5.缺名6.昙无德。

  大众部(制多山部)为1.大迦叶、阿难2.优多罗3.善觉4.缺名5.大天。

  在律藏的传承上,昙无德属优波离系的苏那拘系统,大天则属优波离系的树提陀娑系统,前者为毗舍离结集的会内律系,后者为会外律系。

  今日南传存留的巴利文五部,属上座铜鍱部,在经藏传承上,经藏虽由阿难诵出,但在华氏城结集后,受到下列优波离系统的影响︰1.优波离2.大象拘(陀娑婆罗)3.苏那拘4.悉伽符及栴陀跋阇5.目犍连子帝须6.摩哂陀。今略说明如下︰优波离是释尊成道后早期的弟子,持戒严谨,为众所称赞,其忆持的经律也甚多,故在王舍城结集时,阿难诵出经藏后,由优波离诵出律藏,在律藏中配合着制戒的因缘,许多相同事件也一样诵出,但说明较为简要。至于阿难,则是释尊成道后「中后期」的弟子,多闻第一,故在王舍城结集时,诵出经藏。阿难与优波离对经文之忆持,各有详尽、简要之偏好(由于二人出身背景不同)。释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开示深浅、详略不同的教法,因此诸弟子们所忆持的经律,在微细方面就会有出入。例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记载着︰释尊为摄受众机,所说的缘起法,有一缘起、二缘起、三缘起、四缘起,乃至十一、十二缘起等多种(T27,p122a)。掌握这一原则后,就易明了为何南传与北传阿含经会有出入?其一关键即在于优波离喜简要,所忆持的经句,以释尊前中期为主,阿难喜详尽,所忆持的经句,则以中后期为主。释尊中期将其教法归结为九分教,晚期则归结为十二分教,虽然阿难结集时以十二分教为准,但也不排斥九分教之说法,而优波离则取九分教之说,此所以南北传有所不同之故。毗舍离结集时,以阿难系的上座为主持者。华氏城结集时,以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为主持者,将经律重新调整,并使经藏的说法与律藏一致。今日北传的《杂阿含经》内含1362经(依大正藏),唯其中第604、640及641经为无忧王经,是后代误编入内),《中阿含经》内含222经,《增一阿含经》由一法增至十一法,共472经,《长阿含经》含30经。依前述,此四阿含都是由阿难系的弟子下传,其中《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是未参与毗舍离及华氏城结集的说有部所奉持,故其内部各经的次第,并未有大的移动,其内容与次第,保留不少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时的风貌。《增一阿含经》同样由会外的大众部所下传,故也未受到后来结集移动次第,而保留了初次结集的不少原貌。

  至于由法藏部下传的《长阿含经》,是否其内各经有所移动,则要由此部派的形成来了解。在第二次的毗舍离结集,形成会内的上座律系,此系有部分阿难系、优波离系、阿那律系的弟子。在毗舍离结集时,只将四阿含的排列改成「长、中、相应、增」,并集出「杂藏」,但对各阿含所含的众多经典,并不移动次第。到了华氏城结集时,属上座律系中的阿难系弟子有的不参与此结集,形成化地部,有的参与此结集,如法藏(昙无德)、末示摩。优波离系的弟子摩哂陀也参与此结集。在法藏、末示摩及摩哂陀的带领下,分别形成了法藏部、雪山部及铜鍱部。法藏及末示摩在华氏城结集后,接受此次会议中戒律次第的调整(分别形成四分律、毗尼母律),但在经藏上,则仍接受原先自属的阿难系的阿含,未将各部阿含经内的经次调动,因而由法藏部所下传的《长阿含经》仍保留不少第一次王舍城结集时各经的次第。

  总之,北传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及《长阿含经》,在长期下传中,字句上或有所增减,但其内容与次第,仍保留有不少原先的风貌。每部阿含所含的经数,在不同时期也有可能变动,但就其次第言,并没有大的变化。至于南传的铜鍱部,其领导者摩哂陀为目犍连子帝须的传承弟子,帝须主持华氏城结集,依次结集出律藏、经藏及论藏。结集律藏时,将戒条次第重新调整,在结集经藏时,将四阿含经中所含的众多经典,依性质重新大幅度调整,因而其次第与以往所奉持者大不相同,而异于他部。摩哂陀在华氏城结集后,接受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对律藏与经藏的全面调整,因而由摩哂陀传往南方师子国的阿含经与北传各经内部的次第大不相同(例如,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书末之《汉巴对照表》)。了解以上的背景后,今分析各部阿含经内部的调动情形︰

  

  (一)在王舍城结集时,已将结集的范围限定在蕴、处、缘起、食、谛、念住等项目上,先集出「相应阿含」,接着有「中阿含、长阿含及增一阿含」。为使经文次第易于掌握,并有嗢柁南颂,总结经名及经义。以颂来总结经义,便形成本母(摩呾理迦)。《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说︰

  

  当说契经摩呾理迦︰为欲抉择如来所说、如来所称所赞所美先圣契经,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呾理迦。(T30,p773a)

  

  由于相应阿含的本母保存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至卷九十九中,因而使我们可以了解最初《相应阿含经》的内容次第,从而了解其后被调动的情形。

  

  (二)整个《相应阿含经》的内容与次第,依《瑜伽师地论》中的本母,其总嗢柁南如下(T3…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