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T30,p772b)

  

  此中将四阿含(阿笈摩)称为「事契经」,因为其内容是限于「一切事」──蕴、处、缘起、食、谛、念住、正断、神足等等。王舍城结集依次集出的是相应阿含(杂阿笈摩、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及增一阿含,此一次第(相应、中、长、增)便是最原始的阿含经的四部次第,以下称之为1A型。由于相应阿含的雏型(例如前述之《说处经》以及增一阿含的雏型(例如前述之《增一经》)在释尊时期即已存在,因此,在王舍城结集时,自然不难集出,且将其中经文「处中而说」及「处长而说」的分别归为中阿含及长阿含,因而以「一切事」为范围,四阿含便在王舍城结集出来了。又为了便于忆持,并以嗢柁南颂将经名或经义扼要列出。在结集时,除了佛所说的经以外,诸弟子所说并经佛印可的也都在结集之内(例如前述之《众集经》、《十上经》)。

  

  

  四、毗舍离结集

  

  佛灭百年时,持律者耶舍召集阿难系的萨婆迦眉等弟子,阿那律系的婆伽眉等弟子,以及优波离系的苏那拘等弟子共七百比丘,在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由于此次是因戒律的开遮而引起,因此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此次结集后,形成会内的上座律系与会外的大众律系。此中,上座律系将戒条次第重新调动,并维持不开许微细戒。会外的大众律系则未调动戒条次序,但有的开许微细戒(如大众部),有的不开许微细戒(如说有部)。上座律系除了调动戒条次第外,对经藏四阿含的次第也调动了,并且集出《杂藏》(同于南传《小部》),属上座律系化地部的《五分律》卷三十说︰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合名为修多罗藏。(T22,p191a)

  

  此处将结集的经藏次序︰长、中、杂(相应)、增一阿含及杂藏,说为是王舍城结集时经藏的内容与次第,其实,此是第二结集时重新调整而成,并取代了第一结集的相应、中、长、增一的次序。经毗舍离结集所成的一个重要部派,便是化地部,此部不再参加后来的华氏城结集。此段记载显示将王舍城结集的「相应、中、长、增」四阿含的次第,今调动为「长、中、相应、增」的次第,并且将未收入第一结集的其他「杂说」集成第五部的「杂藏」(南传之小部)。

  因此,在毗舍离的第二结集形成了「长、中、相应、增、杂藏」的经藏次第,以下称之为「2A型」此处的「杂藏」,同于南传的小部

  至于会外的大众律系的反应如何?这些会外大众仍奉行四阿含(不含杂藏),今分述如下︰

  

  (1)中印阿逾陀地区,仍是奉行1A之「相应、中、长、增」四阿含,此传承下传至后期之无着,为《瑜伽师地论》所依据(无着在阿逾陀从弥勒受法)。

  (2)中印别区另有「相应、长、中、增」四阿含的次序,今称之为1B型,为后期义净所亲承,《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说︰

  

  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T30,p772c)

  

  因此,在中印根本说有部,将中阿含与长阿含的次第略加调动而成1B型。

  (3)北传《般泥洹经》卷下说︰

  

  大迦叶即选众中的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T1,p191a)

  

  此处将初次结集中的相应(杂)阿含移至最后,而成「中、长、增一、相应」的1C型。

  (4)另外,有注重增一阿含的会外大众,将增一与相应阿含对调,此系统与大乘关系密切,《大智度论》卷二说︰

  

  从转*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T25,p69c)

  

  同样,在《入大乘论》卷上说︰

  

  但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百千等偈,以为一藏。(T32,p36c)

  

  此二本大乘论典,都是「增、中、长、相应」四阿含的次第,今称之为1D型。

  (5)会外参与戒律之诤的跋耆比丘(为舍利弗、罗怙罗系的弟子) 属会外大众律系的圣犊子部,以及支持开许微细戒的优波离系的树提陀娑,属会外大众律系大众部,在共通的《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说︰

  

  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摩诃僧祇律》又说:

  

  此法从何处闻?从尊者道力闻比尼、阿毗昙、杂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T22,p491c)

  

  此处前段说四阿含的次第为「长、中、杂(相应)、增」,并且有第五的「杂藏」,这显然是受到会内上座所说的2A型的影响,因为后段说四阿含为「杂(相应)、增、中、长」的次第,此为1E型,是将1A的增一前移。

  由以上的引据,可知到了第二毗舍离结集后,会内会外对四阿含的次第,有1A,1B,1C,1D,1E以及2A六种型式的不同传述,后五种都由第一种1A而来:1B,1C,1D,1E只是对第一种的略为调动,且都不含「杂藏」,2A则是经由毗舍离的结集作了大的调动,且含有「杂藏」。

  圣上座部(化地、铜鍱、法藏、雪山等)都大致相同于2A型,并且都含有「杂藏」,这便是毗舍离结集的结果。而说有部则始终维持着四阿含,而不含有「杂藏」,由此也可看出说有部不属于圣上座部,并未参与毗舍离结集。

  

  五、法诤与犊子结集、华氏城结集

  

  佛灭一百三十七年起,有跋陀罗宣说五事,批评声闻阿罗汉之未究竟,接着有龙上座(此位不是那先比丘)、坚意等众比丘的支持,再加上各部派对教理解说的不同,因而分裂成许多部派。参与法诤的,有大迦叶及阿难系的弟子,有舍利弗及罗怙罗系的弟子,有优波离系的弟子,有迦旃延系的弟子。佛灭二百年时,犊子上座首先结集论藏,集成《舍利弗阿毗昙》以巩固自己这一部派的思想,这一部派统称「圣犊子部」。法诤时期形成的四圣部中,圣上座部属上座律系(改动戒条次第者);圣犊子部、圣大众部及圣说有部属大众律系(未改动戒条次第者)。

  佛灭二一八年,阿育王灌顶登位,此后佛法大兴,各部精英荟集华氏城,由于见解不同而起法诤,阿育王接受目犍连子帝须的建议,将各派的高僧带众往边地弘法。目犍连子帝须并在华氏城举行三藏结集,依次结集律藏、经藏及论藏,有关经藏的结集次第,《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说︰

  

  梵网经为初,四十四修多罗悉入长阿鋡。初根牟罗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罗,悉入中阿鋡。乌伽多罗阿婆陀那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罗,悉入僧述多(相应)。折多波利耶陀修多罗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修多罗,悉入鸯掘多罗(增支)。法句喻、妪陀那、伊谛佛多伽、尼波多、毗摩那、卑多、涕罗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参毗陀、佛种性经,若用藏者,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此是名修多罗藏。(T24,p676a)

  

  此中所述经藏的内容与次第,其实为华氏城结集的经藏内容与次第,

  所列的铜鍱部经藏,依次为「长、中、相应、增、杂藏(小部)」,与第二毗舍离结集的经藏次第相同,属2A型。今日南传的巴利经藏,长部含三十四经,中部含一五二经,相应部含二二九八经,内分偈、因缘、蕴、处、大五品。增支部含二二九一经,小部含十五种小部经(小诵、法句、感兴语、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辩道、譬喻、佛种性、所行藏),此中品目与《善见律》大致相当,经之数目则不同。

  同属圣上座律系的法藏部(昙无德部),其经藏的次第则如下,《四分律》卷五四说︰

  

  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T22,p968b)

  

  此处法藏部的经藏含有杂藏,共成五阿含,将2A型中的相应与增一对调,成为「长、中、增、相应、杂藏」,称为2B型。同样,圣上座律系雪山部的《毗尼母经》卷三说︰

  

  诸经中所说与长阿含相应者,总为长阿含。诸经中所说与中阿含相应者,集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一数增者,集为增一阿含。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

《阿含经的集成与大乘经典源流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