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更以一二叁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T30,p772b)
此中將四阿含(阿笈摩)稱爲「事契經」,因爲其內容是限于「一切事」──蘊、處、緣起、食、谛、念住、正斷、神足等等。王舍城結集依次集出的是相應阿含(雜阿笈摩、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及增一阿含,此一次第(相應、中、長、增)便是最原始的阿含經的四部次第,以下稱之爲1A型。由于相應阿含的雛型(例如前述之《說處經》以及增一阿含的雛型(例如前述之《增一經》)在釋尊時期即已存在,因此,在王舍城結集時,自然不難集出,且將其中經文「處中而說」及「處長而說」的分別歸爲中阿含及長阿含,因而以「一切事」爲範圍,四阿含便在王舍城結集出來了。又爲了便于憶持,並以嗢柁南頌將經名或經義扼要列出。在結集時,除了佛所說的經以外,諸弟子所說並經佛印可的也都在結集之內(例如前述之《衆集經》、《十上經》)。
四、毗舍離結集
佛滅百年時,持律者耶舍召集阿難系的薩婆迦眉等弟子,阿那律系的婆伽眉等弟子,以及優波離系的蘇那拘等弟子共七百比丘,在毗舍離城舉行第二次結集。由于此次是因戒律的開遮而引起,因此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此次結集後,形成會內的上座律系與會外的大衆律系。此中,上座律系將戒條次第重新調動,並維持不開許微細戒。會外的大衆律系則未調動戒條次序,但有的開許微細戒(如大衆部),有的不開許微細戒(如說有部)。上座律系除了調動戒條次第外,對經藏四阿含的次第也調動了,並且集出《雜藏》(同于南傳《小部》),屬上座律系化地部的《五分律》卷叁十說︰
此是長經,今集爲一部,名長阿含。此是不長不短,今集爲一部,名爲中阿含。此是雜說,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爲一部,名雜阿含。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爲一部,名增一阿含。自余雜說,今集爲一部,名爲雜藏。合名爲修多羅藏。(T22,p191a)
此處將結集的經藏次序︰長、中、雜(相應)、增一阿含及雜藏,說爲是王舍城結集時經藏的內容與次第,其實,此是第二結集時重新調整而成,並取代了第一結集的相應、中、長、增一的次序。經毗舍離結集所成的一個重要部派,便是化地部,此部不再參加後來的華氏城結集。此段記載顯示將王舍城結集的「相應、中、長、增」四阿含的次第,今調動爲「長、中、相應、增」的次第,並且將未收入第一結集的其他「雜說」集成第五部的「雜藏」(南傳之小部)。
因此,在毗舍離的第二結集形成了「長、中、相應、增、雜藏」的經藏次第,以下稱之爲「2A型」。此處的「雜藏」,同于南傳的小部。
至于會外的大衆律系的反應如何?這些會外大衆仍奉行四阿含(不含雜藏),今分述如下︰
(1)中印阿逾陀地區,仍是奉行1A之「相應、中、長、增」四阿含,此傳承下傳至後期之無著,爲《瑜伽師地論》所依據(無著在阿逾陀從彌勒受法)。
(2)中印別區另有「相應、長、中、增」四阿含的次序,今稱之爲1B型,爲後期義淨所親承,《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九說︰
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爲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爲建立,若與緣起聖谛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爲建立,若聲聞所說,于聲聞品處而爲建立,若是佛所說者,于佛品處而爲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于聖道品處而爲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爲相應阿笈摩。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爲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爲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爲增一阿笈摩。(T30,p772c)
因此,在中印根本說有部,將中阿含與長阿含的次第略加調動而成1B型。
(3)北傳《般泥洹經》卷下說︰
大迦葉即選衆中的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叁增一阿含,四雜阿含。(T1,p191a)
此處將初次結集中的相應(雜)阿含移至最後,而成「中、長、增一、相應」的1C型。
(4)另外,有注重增一阿含的會外大衆,將增一與相應阿含對調,此系統與大乘關系密切,《大智度論》卷二說︰
從轉*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T25,p69c)
同樣,在《入大乘論》卷上說︰
但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含百千等偈,以爲一藏。(T32,p36c)
此二本大乘論典,都是「增、中、長、相應」四阿含的次第,今稱之爲1D型。
(5)會外參與戒律之诤的跋耆比丘(爲舍利弗、羅怙羅系的弟子) 屬會外大衆律系的聖犢子部,以及支持開許微細戒的優波離系的樹提陀娑,屬會外大衆律系大衆部,在共通的《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說︰
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爲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爲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爲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爲雜,一增二增叁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爲增一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摩诃僧祇律》又說:
此法從何處聞?從尊者道力聞比尼、阿毗昙、雜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T22,p491c)
此處前段說四阿含的次第爲「長、中、雜(相應)、增」,並且有第五的「雜藏」,這顯然是受到會內上座所說的2A型的影響,因爲後段說四阿含爲「雜(相應)、增、中、長」的次第,此爲1E型,是將1A的增一前移。
由以上的引據,可知到了第二毗舍離結集後,會內會外對四阿含的次第,有1A,1B,1C,1D,1E以及2A六種型式的不同傳述,後五種都由第一種1A而來:1B,1C,1D,1E只是對第一種的略爲調動,且都不含「雜藏」,2A則是經由毗舍離的結集作了大的調動,且含有「雜藏」。
聖上座部(化地、銅鍱、法藏、雪山等)都大致相同于2A型,並且都含有「雜藏」,這便是毗舍離結集的結果。而說有部則始終維持著四阿含,而不含有「雜藏」,由此也可看出說有部不屬于聖上座部,並未參與毗舍離結集。
五、法诤與犢子結集、華氏城結集
佛滅一百叁十七年起,有跋陀羅宣說五事,批評聲聞阿羅漢之未究竟,接著有龍上座(此位不是那先比丘)、堅意等衆比丘的支持,再加上各部派對教理解說的不同,因而分裂成許多部派。參與法诤的,有大迦葉及阿難系的弟子,有舍利弗及羅怙羅系的弟子,有優波離系的弟子,有迦旃延系的弟子。佛滅二百年時,犢子上座首先結集論藏,集成《舍利弗阿毗昙》以鞏固自己這一部派的思想,這一部派統稱「聖犢子部」。法诤時期形成的四聖部中,聖上座部屬上座律系(改動戒條次第者);聖犢子部、聖大衆部及聖說有部屬大衆律系(未改動戒條次第者)。
佛滅二一八年,阿育王灌頂登位,此後佛法大興,各部精英荟集華氏城,由于見解不同而起法诤,阿育王接受目犍連子帝須的建議,將各派的高僧帶衆往邊地弘法。目犍連子帝須並在華氏城舉行叁藏結集,依次結集律藏、經藏及論藏,有關經藏的結集次第,《善見律毗婆沙》卷一說︰
梵網經爲初,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初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烏伽多羅阿婆陀那爲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羅,悉入僧述多(相應)。折多波利耶陀修多羅爲初,九千五百五十七修多羅,悉入鴦掘多羅(增支)。法句喻、妪陀那、伊谛佛多伽、尼波多、毗摩那、卑多、涕羅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參毗陀、佛種性經,若用藏者,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此是名修多羅藏。(T24,p676a)
此中所述經藏的內容與次第,其實爲華氏城結集的經藏內容與次第,
所列的銅鍱部經藏,依次爲「長、中、相應、增、雜藏(小部)」,與第二毗舍離結集的經藏次第相同,屬2A型。今日南傳的巴利經藏,長部含叁十四經,中部含一五二經,相應部含二二九八經,內分偈、因緣、蘊、處、大五品。增支部含二二九一經,小部含十五種小部經(小誦、法句、感興語、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辯道、譬喻、佛種性、所行藏),此中品目與《善見律》大致相當,經之數目則不同。
同屬聖上座律系的法藏部(昙無德部),其經藏的次第則如下,《四分律》卷五四說︰
集一切長經,爲長阿含。一切中經,爲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爲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爲雜阿含。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爲雜藏。」(T22,p968b)
此處法藏部的經藏含有雜藏,共成五阿含,將2A型中的相應與增一對調,成爲「長、中、增、相應、雜藏」,稱爲2B型。同樣,聖上座律系雪山部的《毗尼母經》卷叁說︰
諸經中所說與長阿含相應者,總爲長阿含。諸經中所說與中阿含相應者,集爲中阿含。一二叁四乃至十一數增者,集爲增一阿含。與比丘相應、與比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
《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