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
林崇安(2004)
一、前言
二、《法句經》的形成
叁、佛滅後的集成
四、《法句經》的南傳演變
五、《法句經》的北傳演變
六、譬喻/因緣的演變
七、結語
一、前言
《法句經》是釋尊時期在印度各地流傳的佛陀偈頌,對印度大衆的教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支謙(西元225年頃)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啓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今日斯裏蘭卡(錫蘭)也要求出家衆在受比丘戒前能夠背誦《法句經》。爲了使大衆能正確地了解佛法,《法句經》便是一個重要的入門。釋尊時期的教導歸入十二分教:1契經(修多羅),2應頌,3記說,4諷誦(伽他),5自說(憂陀那),6因緣,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廣,11希法,12論議。《法句經》便是屬于此中的「自說」(憂陀那)。佛滅六百年以後,爲了將《法句經》偈頌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便將因緣、譬喻、本生、本事等相關資料編集進來,而有北傳的《法句譬喻經》、《出曜經》和南傳的《法句注》。今依據相關的經論,鈎勒出釋尊時期《法句經》的形成,以及在佛滅後法句譬喻/因緣的演變情形。
二、《法句經》的形成
釋尊成佛後,先對五比丘傳《轉*輪經》,而後度化了六十賢部等人。這些證得阿羅漢聖位的弟子們也往印度各地弘法,爲了便于傳法,便開始編集佛陀的教法,將佛陀所教導的經典傳誦出去。最初所傳誦的第一類經典是偈頌型的自說和諷誦。另一類經典是散文型的契經,有時在契經的結尾配上應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記載著,輸波勒迦城的商主圓滿(富樓那)與商人共入大海時,商人們常誦佛陀所說的偈、經:
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衆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聞已,而問言曰:汝等善能歌詠。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詠。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T24, p11b)
此處商人們日夜所常誦的《嗢拖南頌=憂陀那》就是偈頌型的「自說」。《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衆義》則是偈頌型的「諷誦」。《別譯雜阿含經》也記載著:
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複高聲誦習其義及《修多羅》等。(T2, p480c)
此處指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一早起來就誦《法句偈》等,《法句偈》是屬于偈頌型的「自說」,所誦的《波羅延》、《大德之偈=諸上座頌》是屬于偈頌型的「諷誦」。由上可知,釋尊時期的佛弟子們,包括在家的商人以及出家衆,早上以誦《自說=嗢拖南=憂陀那》等作功課,且以《法句偈》爲先。所謂「自說」(憂陀那)是釋尊生活中感興的偈頌;法句偈是釋尊傳法時即興的偈頌,歸屬「自說」這一分教。《大毗婆沙論》說:
自說雲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這些「自說」很早就已傳出,《雜阿含經》記載著釋尊說《優陀那偈》之事:
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難:眼無常、苦、變易、異分法。(T2,p52b)
釋尊時期所編集的《法句偈》,在釋尊入滅時之內容爲何?由今日南北傳所保存的《法句偈》之原始共通部分,可以推知其內容從〈雙要品〉到〈婆羅門品〉,共計二十六品,在釋尊晚期已傳誦于印度各地(其情形猶如漢地唐詩叁百首之普受社會大衆歡迎),《法句經=法句偈》中一些有名的偈頌,例如,〈雙要品〉的「心爲法本偈」: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形。(T4, p562a)
〈述佛品〉的「諸惡莫作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T4, p567b)
小結:《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是釋尊在世時即開始編集,在釋尊入滅時已初步成型。
叁、佛滅後的集成
佛滅當年的第一結集,先結集經藏,後結集律藏。結集經藏時,會中五百阿羅漢致力于編集四阿含,對于小品的《法句偈》、《大德之偈=諸上座頌》等,則不歸入此次的會內結集,因爲這些偈頌早已傳誦印度各地,衆所周知。此時印度各地所傳誦的《法句偈》26品,約有四百多偈。
佛滅百年時的第二結集,先結集律藏,後結集經藏。結集經藏時,一方面將四阿含略加調整,一方面將第一結集未編入的自說、諷誦、本事等短篇的偈、經,編成《雜藏》,稱之爲《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此次所集的《雜藏=小部》的內容含有:
(1)將諷誦中的《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編成《小部‧經集》。將諷誦中的《諸上座所說偈》,編入《小部‧諸上座所說偈》;將《比丘尼所說偈》,編入《小部‧比丘尼所說偈》。
(2)將自說中的《憂陀那》,編入《小部‧憂陀那》。將自說中的《法句偈》,編入《小部‧法句經》。
(3)將本事中的《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編成《小部‧如是語》。
所以,《法句偈》是在第二結集時,才正式納入會內結集。第二結集後,參與者下傳後,形成上座系。未參與第二結集者(說有系、大衆系、犢子系)則大致維持原狀。到了阿育王第叁結集時期(約佛滅二叁四年),上座系將《小部》更增補成十四分:1《法句經》、2《譬喻》、3《憂陀那》、4《如是語》、5《經集》(內含《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等)、6《天宮事》、7《餓鬼事》、8《諸上座所說偈》、9《比丘尼所說偈》、10《本生》、11《義釋》、12《無礙解道》、13《佛種性經》,14《行藏》。今日南傳的《小部》,在《法句經》之前,增加一《小誦經》,故成十五分。此處的《法句經》是26品本=初期集本【A】,這26品是:
A1雙要品、A2放逸品、A3心意品、A4華香品、A5愚闇品、A6明哲品、A7羅漢品、A8述千品、A9惡行品、A10刀仗品、A11老耄品、A12愛身品、A13世俗品、A14述佛品、A15安甯品、A16好喜品、A17忿怒品、A18塵垢品、A19奉持品、A20道行品、A21廣衍品、A22地獄品、A23象品、A24愛欲品、A25沙門品、A26梵志品。
小結:第叁結集(西元前251年頃)時,在印度的《法句偈》,內容仍未變,從〈雙要品〉到〈婆羅門品〉,維持《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
佛滅後《法句經》一直在印度本土傳誦著,到了西元50年頃,說有系的法救尊者,在印度北部另外編集出新的《法句經》,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共計叁十叁品。《大毘婆沙論》說:
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隨聞,隨順纂集,製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爲〈無常品〉,乃至梵志頌立爲〈梵志品〉。(T27,p1b)
法救所編集的是《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但是法救所編集的偈頌已擴及「諷誦」,而不只是早期所說的感興型的「自說」。中期集本【B】的33品是:
B1有爲品、B2愛欲品、B3貪品(A24愛欲品)、B4放逸品(A2放逸品)、B5愛樂品(A16好喜品)、B6持戒品、B7善行品、B8語言品、B9業品、B10正信品、B11沙門品(A22地獄品)、B12正道品(A20道行品)、B13利養品、B14怨家品、B15憶念品、B16清淨品、B17水喻品、B18華喻品(A4華香品)、B19馬喻品(A23象品)、B20瞋恚品(A17忿怒品)、B21如來品、B22多聞品、B23己身品(A12愛身品)、B24廣說品(A8述千品)、B25善友品、B26圓寂品、B27觀察品(A14述佛品)、B28罪障品(A9惡行品、A10刀仗品)、B29相應品(A1雙要品、A7羅漢品)、B30樂品(A15安甯品)、B31護心品(A3心意品)、B32苾刍品(A19奉持品、A25沙門品)、B33梵志品(A26梵志品)。
將初期集本【A】與中期集本【B】比對各偈的內容後,在這33品本內,許多品與初期26品本相關,例如,B3貪品(A24…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