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佛學論文選集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

  

  

林崇安(1990)

  

  提要

  本文探討印度部派佛教發展過程中,二律系、四聖部及十八部的形成,並配合各部的師資傳承來研究。

  1佛滅當年的王舍城結集,由阿難先結集經藏,而後優波離結集出原始的律藏。

  2佛滅百年的毗舍離結集,由于是因戒律而引起,因此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此次結集後,形成會內的上座律系與會外的原始大衆律系。此中,上座律系並將戒條次第調動而與原始大衆律系有所不同。

  3佛滅一叁七年起,佛教內部對「五事」、「實有」、「補特伽羅我」等問題的看法,起了法诤,經過六十叁年,形成了四聖部(聖上座部、聖說有部、聖犢子部及聖大衆部)。

  4佛滅二百年時,犢子上座首先結集論藏,集出《舍利弗阿毗昙》置于經藏與律藏之後,其後各部亦參照此論而有論藏的集出。

  5佛滅二叁五年的華氏城結集,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與論藏,此次爲聖上座部的內部結集。在阿育王時期,印度內外共分裂成十八個主要的部派,此中有七個是阿育王派遣四聖部的高僧至邊地弘法後所形成。

  6至于二律系與四聖部的關系:在法诤前期,會外原始大衆律系的廣大僧衆,分裂成聖大衆部、聖犢子部與聖說有部。法诤後期,大天與末闡提之诤,最爲劇烈,贊成前者爲年少大衆,贊成後者爲少數的年長上座,因而後人又稱前者爲「大衆部」,後者爲「上座部」,結果將此二部與二律系混淆,産生部派分類上的困擾。其實大天(屬聖大衆部)與末闡提(屬聖說有部),同屬會外原始大衆律系。由比對戒條的次第,可看出聖大衆部、聖說有部二者與聖上座部出入不小。而聖犢子部的律藏,即是聖大衆部的律藏,也屬會外原始大衆律。

  7在師資傳承方面,部派佛教中,有大迦葉及阿難系、優波離系、阿那律系、舍利弗及羅怙羅系、迦旃延系等,此中,大迦葉及阿難系的商那和修、末闡提,北傳將此二位傳說成阿難的親傳弟子,結果與南傳在佛滅年代推算上,差了百年左右,其實此二位是釋尊第五代左右的弟子。

  8至于四聖部與十八部的關系如下:

  A聖上座部(共四部)─化地部(分別說部)、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

  B聖說有部(共叁部)─根本說一切有部、飲光部、說轉部。

  C聖大衆部(共六部)─根本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製多山部。

  D聖犢子部(共五部)─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六城部、正量部。

  此中,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製多山部、正量部及罽賓犍陀羅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等七部,皆是阿育王派高僧往邊地弘法所形成。

  

  一、前言

  

  約于西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入滅開始,印度佛教就逐漸進入了部派的分立,一直到西元150年左右,這一長時期的聲聞教法,統稱作「部派佛教」。部派佛教的分立過程,以往已有許多學者研究過,例如,呂澄之《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印順法師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由于北傳與南傳各種資料上的差異,所得出的結論並不相同。此中牽連到佛滅年代的問題,結集內容的問題,各部思想的問題,以及師資傳承的問題。本文對北傳與南傳的資料,視爲同等重要,並不排斥一方,在顧及上列問題下,引用較合理的說法,探討佛滅後二律系、四聖部及十八部的形成過程,並敘及北傳與南傳差異的原因。在師資傳承上,注重釋尊各代弟子下傳時,由于地區、見解上的不同,如何演變而成不同的部派。

  

  二、釋尊的教化

  

  釋尊教化時期,印度恒河及閻牟那河區域著名的首府有:鴦伽國的瞻波城,摩揭陀國的王舍城,跋耆國的毗舍離城,末羅國的拘屍那城,迦屍國的波羅奈城,憍薩羅國的舍衛城,拔沙國的憍賞彌城,蘇羅西那國的末突羅城,阿般提國的邬阇衍那城等。釋尊東到瞻波城,南到波羅奈城、王舍城,西到憍賞彌城,北到迦毗羅城傳法外,由印度各地遠方來聽法的弟子甚多。

  釋尊有教無類,其十大弟子中,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及富蘭那四位爲婆羅門出身﹔阿那律、迦旃延,羅怙羅及阿難四位爲剎帝利出身﹔須菩提爲毗舍出身﹔優波離爲首陀羅出身。在家弟子中,有憍薩羅國王波斯匿、摩揭陀國王頻毗娑羅及阿阇世等。

  釋尊最後在拘屍那城度化須跋陀羅,使證得阿羅漢。《大般涅槃經》卷下說:

  

  須跋陀羅﹗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學道,叁十有六于菩提樹下思八聖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一切種智,即往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爲阿若憍陳如、(阿說示、婆師波、十力迦葉、摩诃男拘利)等五人,轉四谛*輪。(T1,p204a)

  

  接著是釋尊對阿難的開示:

  

  我昔爲諸比丘,製戒波羅提木叉,及余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T1,p204b)

  

  此中釋尊已指出,從初轉*輪起,所開示的經(有關四聖谛、八聖道)及戒是以後弟子們所須奉行者。在戒律方面,《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說:

  

  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淨,自是已後,漸漸爲非,世尊隨事爲製戒。(T22,p412b)

  

  《五分律》卷二十二說:

  

  雖是我所製,而于余方不以爲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製,而于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T22,p153a)

  

  另外,在《舍利弗問經》亦記載著:

  舍利弗白佛言:雲何世尊爲諸比丘所說戒律,或開或閉﹖……後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雲何奉持﹖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隨時,在此時中應行此語,在彼時中應行彼語,以利行故,皆應奉持。(T24,p900a)

  

  這表示戒是隨時隨地依狀況而製訂的,在《佛說長阿含經》卷四說:

  

  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舍小小戒。(T1,p26a)

  

  由于僧衆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戒的規範,但因爲「小小戒」的內容並未明訂,釋尊各大弟子間對小小戒的看法不盡相同,因而種下了部派分立的遠因。另一方面,釋尊因材施教,弟子們對「法」的領會亦有不同,因而下傳數代後,解說上就有差距,由于法诤,更促成了部派分立。

  至于佛滅年代,有「衆聖點記」的算法,系依據《曆代叁寶記》卷十一:

  

  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僧賢),師資相傳雲: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僧伽跋陀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T49,p95b)

  

  依此推算出來的佛滅年代是西元前四八叁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之間。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共經曆阿阇世王朝(佛滅當年王舍城結集)、蘇修那伽王朝(佛滅百年毗舍離結集)、難陀王朝(佛滅百叁十七年法诤)、孔雀王朝(佛滅二百年犢子結集及佛滅二叁五年華氏城結集),最後形成十八部及其支部。以下順著佛滅年代來探討。

  

  叁、王舍城結集

  

  阿阇世王朝時期,釋尊在拘屍那城入滅當年,大迦葉爲使佛陀的法戒長傳,于是與阿難、優波離、羅怙羅、阿那律等五百人,在王舍城共同結集出聲聞乘的法戒。《摩诃僧祇律》〈五百比丘集法藏〉卷叁十二說:

  

  時尊者大迦葉問衆坐言:今欲先集何藏﹖衆人鹹言:先集法藏。複問言:誰應集者﹖比丘言:長老阿難。……次問:誰複應集比尼藏者﹖有言長老優波離。如是集比尼藏竟。喚外千比丘入,語言:諸長老!如是集法藏,如是集比尼藏。(T22,p491b)

  

  以上顯示出在第一結集(王舍城結集)時是先結集經藏而後結集律藏,並未有論藏的結集(凡是只有參加王舍城結集,其後未再參加毗舍離結集的部系,其論著都說先結集經藏,後結集律藏)。《摩诃僧祇律》卷叁十二繼續記載著:

  

  有比丘言:諸長老!世尊先語阿難,欲爲諸比丘舍細微戒,爲舍何等﹖有比丘言:世尊若舍細微戒者,正當舍威儀。有言:不正舍威儀,亦當舍衆學。有言:亦舍四波羅提提舍尼。有言:亦應舍九十二波夜提。有言:應舍叁十尼薩耆波夜提。有言:亦應舍二不定法。時六群比丘言:諸長老!若世尊在者,一切盡舍。大迦葉威德嚴峻,猶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聲﹗即時一切鹹皆默然。大迦葉言:諸長老!若已製複開者,當致外人言:瞿昙在世,儀法熾盛,今日泥洹,法用頹毀。諸長老!未製者莫製,已製者我等當隨順學﹗(T22,p492c)

  

  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當時衆比丘對細微戒(小小戒)的標准有很大的出入。《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叁十記載著長老富蘭那在南方聽到佛陀入滅,即率衆趕來王舍城見大迦葉:

  

  富蘭那語迦葉言:我親從佛聞,內宿、內熟、自熟、自持食從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無淨人淨果除核食之。迦葉答言:大德!此七條者,佛在毗舍離,時世饑馑,乞食難得,故權聽之。後即于彼,還更製四。至舍衛城,複還製叁。……富蘭那言:我忍余事,于此七條不能行之。迦葉複于僧中唱言:若佛所不製不應妄製,若已製不得有違﹗(T22,p191c)

  依此看來,雖然王舍城結集出來的律藏,有部份的異議,但是最後仍由于大迦葉的堅持而確定下來,因而王舍城結集時會內、會外僧衆的律應是一致的,此律可稱爲是「原始律」。結集後所成的律,較接近後代所傳的那一種律﹖依《高僧法顯…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