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可能是經過譯者(弗若多羅、鸠摩羅什等)刪減,因爲十誦律中提及「如是廣說五百(則)本生。」
4.《出叁藏記集第叁》中記載著:
阿育王集五部僧共行籌,爾時衆取婆粗富羅部(即犢子部)籌多,遂改此一部爲摩诃僧祇。(T55,p19c)
此表示著:犢子部的律,其實就是摩诃僧祇律。又前述法顯的傳記中記載著:「(至中印)始得摩诃僧祇衆律,佛在世時,最初大衆所行也。」這明顯表示原始律大致同于下傳的摩诃僧祇律。
由上可知,聖說有部及聖犢子部,皆屬原始大衆律系,二律系與四聖部的關系如下:
上座律系────聖上座部
┌──聖大衆部
原始大衆律系──┼──聖犢子部
└──聖說有部
上列之變化情形,更可由釋尊後代弟子的傳承來了解:前已述及毗舍離結集時,會內僧衆,由部份阿難系、阿那律系及優波離系的弟子所組成,這些僧衆下傳,即成爲上座律系,其部派稱聖上座部,在法诤時期主張「分別說」,故又被稱爲分別說部。會外大衆,僧團龐大,地域亦廣,仍皆奉行著原始律,此又稱爲大衆律(因爲奉行者多)。
法诤時,會外主要有叁系:
一爲東方優波離系的樹提陀娑下傳的弟子,形成聖大衆部,主張「一說」,贊成「五事」。
一爲舍利弗、羅怙羅系的犢子比丘衆,形成聖犢子部,主張有「不可言說我」(補特伽羅我)。
一爲西方末加入會內結集的阿難系弟子,形成聖說有部,主張「叁世實有」。
由于會外僧衆多,地域廣,語言不同,思想不同,會外叁聖部自然就形成了。聖犢子部首先結集論藏,附于經藏與律藏之後,而成叁藏。受其影響,聖上座部等亦將論藏編出。
在法诤六十叁年間,聖大衆部內部首先分裂成五部,此五部爲根本大衆部(又稱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及說假部。其他叁聖部,此時尚未分裂。
此中說假部,是由迦旃延系的弟子至摩揭陀國弘法後所形成的一部,歸屬聖大衆部,此爲上述叁大系統外的另一系,亦奉行原始大衆律。《叁論玄義》卷下記載著:
至二百年,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T45,p9a)
此段可合理的解說爲:大迦旃延系的弟子,在佛滅二百年左右,由邊遠的阿般提國來至中原摩揭陀國弘法(此期爲法诤時期),多聞部中有相信其所說的教理,因而形成了說假部(多聞分別部)。
七、華氏城結集與十八部
佛滅二一八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灌頂登位,二二叁年阿育王寺落成,王子摩哂陀出家,以目犍連子帝須爲和尚,大天爲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闡提爲阿阇梨,授具足戒(見《善見律毗婆沙》卷二,T24,p682a),此後佛法大興,各部精英荟集華氏城。目犍連子帝須、大天及末闡提分別屬聖上座部、聖大衆部及聖說有部之高僧,勒棄多爲聖犢子部的高僧,由于見解不同而起教法之诤,此中以大天與末闡提之诤,最爲激烈,诤論的內容便是「五事」與「叁世實有」,結果贊成大天的是年少而多數的僧衆,贊成末闡提的是年老而少數的僧衆,因而又稱前者爲「大衆部」,後者爲「上座部」。又由于聖犢子部、聖上座部及聖說有部皆反對五事,結果後代的學者只從思想上,把此叁部視爲是上座部系,並且誤以爲此叁部是同屬上座律系。這些混淆,主要是把末闡提與大天之诤,與以前上座部與大衆部之诤未分清的緣故。此次教理之诤,也不只是末闡提與大天,參與論诤的還有聖犢子部的勒棄多等。後來阿育王接受目犍連子帝須的建議,將不同部派的高僧,各往邊地弘法,《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記載著:
即遣大德末闡提,汝至罽賓、犍陀羅國中﹔摩诃提婆(大天)至摩醯婆末陀羅國﹔勒棄多,至婆那婆私國。(T24,p684c)
末闡提至北印弘法後,形成「根本說一切有部」,其聲勢甚至取代末突羅的有部地位,大天至南印弘法後,形成製多山部,其聲勢亦超過東印原先的大衆部,同樣,勒棄多至西北印弘法後,形成正量部,其地位亦淩駕中印犢子部的地位。至于正量部的部名來源,《叁論玄義》卷下說:
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羅漢,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T45,p9c)
在藏傳的《異部解說》中記載著:
正量部,或稱阿般提伽部(Avantakapa)。(見西藏大藏經127冊,p253)
弘法者勒棄多之字義,即是不可棄、守護,此與阿般提伽是同義字。因此,阿般提伽部也是依人名不可棄(勒棄多)而來,後代有誤爲是依地名阿般提而來。
再來看聖上座部往邊地弘法的情形。在阿育王時期,聖上座部才開始內部起诤。其中阿難系的摩诃勒棄多(在《叁論玄義》卷下,稱其爲正地),取四韋陀好語,來莊嚴佛經,執義不同(T45,p9c),反對「叁世實有」,另有其他觀點不同于末示摩,此部亦往邊地弘法,《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說:
摩诃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國。(T24,p685a)
摩诃勒棄多率領僧衆至臾那世界(希臘地區)弘法後,形成化地部。《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別部品第十五〉稱此部爲「大不可棄部」(T14,p501b)。大不可棄,即是弘法者摩诃勒棄多的字義,故此處是以人名當成部名。
佛滅二叁五年,目犍連子帝須進一步舉行華氏城結集,以聖上座部中優波離系與部份阿難系的僧衆爲主體,結集了律藏、經藏及論藏,此中將律藏的戒條次第又略加調整,論藏則參考犢子部的《舍利弗阿毗昙》略加改變,以符合己派的看法。參加此結集的,有昙無德、末示摩、摩哂陀等千位比丘,結集後即派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法,《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記載著:
昙無德,至阿波蘭多迦國。摩诃昙無德,至摩诃勒咤國。…末示摩,至雪山邊國。須那迦郁多羅,至金地國。摩哂陀、郁帝夜、參婆樓、拔陀,至師子國,各豎立佛法。(T24,p684a)
此中,昙無德所率僧衆,在阿波蘭多迦國,形成法藏部(法護部)。《十八部論》說:
彌沙塞部(即化地部)中,複生異部,因師主目幹連(原文誤刻成因執連),名昙無德。(T49,p18b)
又《異部宗輪論》說: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即目犍連)。(T49,p15b)
故法藏部(昙無德部、法護部)是依弘法者昙無德而取名,而昙無德是目犍連子帝須的弟子。《叁論玄義》卷下也記載著:「法護部,其本是目連弟子」(T45,p9c),這些記載配合南傳,顯示出昙無德(法護、法藏)是目犍連子帝須的弟子。又《十八部論》也有相同記載:「從大不可棄,出一部,名法護」(T49,p17c),此句與《異部宗輪論》比較,表示「從化地部分出一部,名法藏部。」
原上座部的阿難系弟子(末示摩等)往雪山者甚多。末示摩率衆至雪山後,形成雪山部。摩哂陀率衆至師子國(錫蘭、斯裏蘭卡)後,形成銅鍱部。以上各部,皆自稱自己爲「根本上座部」。一般以雪山部爲根本上座部(依《善見律毗婆沙》,此部度衆最多)。
由上可知,阿育王的邊地弘法,是各部一視同仁,此中形成重要的七部如下:
聖上座部──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
聖說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
聖大衆部──製多山部
聖犢子部──正量部
此中化地部經曆過毗舍離結集,法藏、雪山及銅鍱部,則另外再經曆過華氏城結集後才形成。
至于在印度中原(指原先已有佛法的地區)的佛教,在阿育王時期亦有分裂,聖說有部在中原分裂出飲光弟子部(簡稱飲光部),此爲法诤時期大飲光的弟子系。後來又有說轉部、經量部的出現,《異部宗輪論》說:
至叁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複生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爲師。(T49,p15b)
由此可知,說轉部、經量部是承襲慶喜(阿難)的系統,重視經藏。《十八部論》記載著:「因大師郁多羅,名僧伽蘭多」(T49,p15b),此處的「大師郁多羅」,指阿難,不是法诤初期大衆部中雞胤部的郁多羅。此僧伽蘭多部(即經量部)爲阿難系,其思想大異于聖說有部,是直接上承阿難第一結集的一個系統,其一活動地區在北印呾叉始羅國(經部拘摩羅邏多論師,即童受,于此製述諸論,T51,p885a),不是從「說有部」直接分出。
其次,聖犢子部在中原亦有分裂。《叁論玄義》卷下說:
次叁百年中,從可住子部(犢子部)複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更各各造論,取經中義足之,所執異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舊昙無德部也。二賢乘部。叁正量弟子部。四名密林部。(T49,p9c)
由此可知,除了正量部是邊地弘法所成(見前),此外之法上部(法尚部)、賢胄部(賢乘部)及密林山部(密林部、六城部)皆是因爲補充《舍利弗阿毗昙》時,觀點不同而分立。
由以上分析,今可總結此時期的四聖部及十八部如下:
A聖上座部──化地部(分別說部)、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
B聖說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飲光部、說轉部。
C聖大衆部──根本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說、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製多山部。
D聖犢子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六城部、正量部。
說明:上列十八部中,雞胤部(Kukkutika) 又稱…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