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P4

  ..續本文上一頁牛住部(Gokulika)屬聖大衆部。正量部有時稱爲拘屢拘羅部(Kurukulle, Kaurukullakah),與雞胤部無關。正量部有時又被稱爲宣地部(藏文爲Sa-sgrogs-ris),此部與聖上座部的化地部(藏文爲Sa-ston)不同部。密林山部即六城部。正量部有時又被稱爲不可棄部(Avantakapa),化地部又稱大不可棄部,此二部也不同。說轉部到後期才演變成經量部。聖說有部的說轉部,有時亦稱紅衣部,聖上座部的銅鍱部亦稱紅衣部,二者也不可混而爲一。

  以上聖說有部有叁部,聖上座部有四部,聖犢子部有五部,聖大衆部有六部。後代更有許多支部産生,此處不再詳述。

  聖犢子部在法诤後結集出《舍利弗阿毗昙》(今已佚失),其後聖上座部亦采用此論,但將論義修改成符合己派的看法,仍稱爲《舍利弗阿毗昙論》(接近今日所傳),置于律藏與經藏之後,至華氏城結集時,目犍連子帝須將此論調整爲六論,並加上《論事》,即爲今日南傳的七論(法聚、人施設、分別、界說、雙對、發趣及論事)。

  聖大衆部的論藏,則是采用迦旃延下傳的九分毗昙,主要由說假部來弘揚。

  聖說有部早期並不重視論藏,到了目犍連子帝須編了《論事》後,才有提婆設摩(天護)著作《識身足論》來駁斥﹔佛滅五百年時,迦旃延尼子著作《發智論》,確立了說有的思想,至迦膩色迦王時期,有部學者們編成《大毗婆沙論》,成爲聖說有部最主要的論藏,而聖說有部是將論藏置于經藏與律藏之後。

  

  八、十八部的師資傳承

  

  二律系、四聖部及十八部的變化過程中,前已述及與釋尊弟子們的傳承系統有關聯,今更進一步將十八部相關的師資傳承分別列出。此中數字(1)(2)(3)等,各代表釋尊第一、二、叁代等弟子。「缺名」,表示其名字不詳。

  

  A、聖上座部的傳承

  

  (一)化地部(大不可棄部)

  大迦葉、阿難系:

  (1)大迦葉、阿難(2)薩婆伽眉、蘇寐、離婆多、屈阇須毗多、耶須(耶舍)、娑那參複多(3)缺名(4)缺名(5)摩诃勒棄多。

  

  此中第二代弟子耶須(耶舍)爲發起毗舍離結集的主要人物,他聯合了阿那律的弟子修摩[少/兔]婆及娑伽眉,以及優波離系的第叁代釋尊弟子蘇那拘,舉行第二結集。釋尊第五代弟子摩诃勒棄多(大不可棄)未參加華氏城結集。

  

  (二)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

  優波離系:

  (1)優波離(2)大象拘(陀娑婆羅)(3)蘇那拘(4)悉伽符及栴陀跋阇(5)目犍連子帝須(6)昙無德、摩哂陀。

  

  大迦葉,阿難系:

  (1)大迦葉,阿難(2)薩婆伽眉等六人(3)缺名(4)缺名(5)缺名(6)末示摩。

  

  此中(2)薩婆伽眉等六人及(3)蘇那拘參加毗舍離結集。(5)帝須及(6)參加華氏城結集。此處第六代的昙無德、末示摩及摩哂陀各往邊地弘法,分別形成法藏部、雪山部及銅鍱部。雪山部到了巽迦王朝,遭到滅法,後來再傳入說有部、大衆部而興起,只是思想與最初不同了,因此後代所傳的雪山部的教義與戒律,變得較爲混雜。

  

  B、聖說有部的傳承

  

  (叁)根本說一切有部

  大迦葉,阿難系:

  (1)大迦葉,阿難(2)缺名(3)缺名

  

  ┌(5)末闡提

  (4)缺名 ┤

  └(5)商那和修(6)優波崛多

  

  此部未參加毗舍離結集,故其律(說有律、十誦律)與大衆律甚接近(戒經條文次第等),此中(5)末闡提往邊地弘法,(5)商那和修則在末突羅弘法。第六代優波崛多爲阿育王後期的重要人物,目犍連子帝須卒後,雞胤部的耶舍建議阿育王迎請優波崛多至華氏城,並巡行聖地,其年代約佛滅後二四八年頃(帝須卒于佛滅二四四年)。在北傳中,誤將末闡提及商那和修(還有上座部的摩哂陀)當成是阿難的親傳弟子,結果將年代弄亂,相差了約一百年。優波崛多這一系,後來亦傳至罽賓,因而此系與末闡提系在後代混而爲一,同稱根本說一切有部。(5)商那和修與化地部的(2)娑那參複多不是同一人。

  

  (四)飲光部與說轉部

  大迦葉,阿難系:

  (1)大迦葉,阿難(2)缺名

  

  ┌(4)大飲光(5)飲光弟子(飲光部)

  (3)缺名 ┤

  └(4)缺名(5)缺名(6)缺名(說轉部)

  

  此中(4)大飲光曾參與法诤。飲光部未曾參與毗舍離結集,故飲光律亦接近大衆律。說轉部、經量部(說經部)上承阿難(慶喜)。

  

  C、聖大衆部的傳承

  

  (五)雞胤部

  優波離系:

  (1)優波離(2)陀娑婆羅(大象拘)(3)樹提陀娑(4)郁多羅(5)耶舍

  

  此處之郁多羅爲東印的重要人物,曾參與法诤,其伽藍爲「雞園」(見王沂暖譯之《印度佛教史》第五章,佛教出版社,1978),形成雞胤部,其弟子爲阿育王時期的耶舍(不是毗舍離結集時的耶舍),爲一開明的人物。

  

  (六)根本大衆部、說出世部、多聞部、說假部、製多山部

  優波離系:

  (1)優波離(2)陀娑婆羅(3)樹提陀娑

  ┌(5)根護 (一說部)

  ├(5)缺名 (說出世部)

  (4)耆多(堅意) ┼(5)缺名 (多聞部)

  └(5)大天 (製多山部)

  迦旃延系:

  (1)迦旃延(2)缺名(3)缺名(4)缺名(5)缺名(說假部)

  

  此中優波離系(5)根護下傳的,稱根本大衆部,即一說部,爲摩诃僧祇律的主要傳承,而(5)大天往邊地弘法,成製多山部,其聲勢遠超根本大衆部。迦旃延的系統在第四代曾參與法诤。耆多又名堅意,是法诤的重要人物。

  

  D、聖犢子部的傳承

  

  (七)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密林山部、正量部

  舍利弗、羅怙羅系:

  (1)舍利弗、羅怙羅(2)缺名(3)缺名

  

  ┌(5)可住子弟子(犢子部)

  │(5)法上(法上部)

  (4)犢子上座 ┤(5)賢胄(賢胄部)

  │(5)缺名(密林山部)

  └(5)勒棄多 (正量部)

  

  此中(2)(3)未參加毗舍離結集,屬會外的跋耆比丘衆。此中犢子上座舉行論藏大結集,集出《舍利弗阿毗昙》。勒棄多往邊地弘法,形成正量部。此處釋尊第五代皆未參加華氏城結集。密林山部又稱六城部。

  

  九、各部的律藏與戒條次第

  

  部派佛教的律藏內容,分成廣律、戒經及律論叁部份。現存的廣律如下:

  A聖大衆部與聖犢子部:有《摩诃僧祇律》。

  B聖說有部:有《十誦律》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C聖上座部:有化地部的《五分律》,銅鍱部的《銅鍱律》。

  現存的戒經(波羅提木叉經,別解脫戒經)如下:

  

  A聖大衆部與聖犢子部:有《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及《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

  B聖說有部:有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十誦戒本》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十誦比丘尼戒本》、《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經》。飲光部的《解脫戒經》。

  C聖上座部:有化地部的《彌沙塞五分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法藏部的《四分戒本》、《四分僧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銅鍱部的《比丘波羅提木叉》、《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現存的律論如下:

  A聖大衆部與聖犢子部:有《舍利弗問經》(爲二部共通)、《佛阿毗昙經》、《律二十二明了論》(後二本屬聖犢子部的律論)。

  B聖說有部:有《戒因緣經》、《薩婆多毗尼毗婆沙》、《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優波離問佛經》。

  C聖上座部:有雪山部的《毗尼母經》、銅鍱部的《善見律毗婆沙》及巴利文律論。

  以上各部的律藏中,提供了部派變化的一些基本資料。例如,戒經的八部(波羅夷法、僧伽婆屍沙法、不定法、尼薩耆波逸提法、波逸提法、波羅提提舍尼法、學法、滅诤法)中波逸提法的條文次第,以前學者已曾研究過(例如,平川彰之《律藏之研究》443-472。印順法師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叁章),但是系以《優波離問經》中的條文次第爲主來研究,較不明顯。因爲依上文所述,最接近原始律的,應是摩诃僧祇律。

  故整個波逸提條文的變化應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由近乎原始律的摩诃僧祇律,經毗舍離結集,變動次第成化地部的五分律,而後再由華氏城結集,將五分律變動成銅鍱部的銅鍱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這是第一個系統,爲聖上座部律藏變化的系統。另一個系統,是聖說有部律藏變化的系統,此是將原始律(近乎摩诃僧祇律)再加上一點點的變動而已。聖大衆部、聖犢子部及聖說有部,皆不屬毗舍離結集的會內上座律系,皆未將條文次第特別變動。只是聖說有部在罽賓的長期發展下,曾將律藏的內容不斷充實而已。

  了解以上四聖部的變化過程後,取摩诃僧祇律的波逸提的條文次第爲主,其次比對五分律的次第,最後比對銅鍱律及四分律的次第,即可明顯看出聖上座部的律有顯著的變化。同樣,以摩诃僧祇律的條文次第爲主,來比對十誦律、根本說有律、優波離問經、解脫戒本的波逸提次第,即可看出聖說有部對條文次第只有略微的變化而已。由此比對,即可證知聖說有部這一系統與聖大衆部都同屬毗舍離結集的會外原始大衆律系(注:可參見林崇安著《印度佛教的探討》第四章,慧炬出版,1995)。

  

  十、結語

  

  以上總述佛滅後,經由結集及法诤,印…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