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P5

  ..續本文上一頁度佛教形成二律系、四聖部及十八部的整個過程,此中涉及釋尊曆代弟子的師資傳承系統以及戒律條文的變動。在後期,有許多支部的産生,例如,南印聖大衆部隨著案達羅王朝的興起,北傳至雪山,取代被弗沙密多羅王所破壞的雪山部,在南印並有王山部、義成部、東山部、西山部、金剛部(西王山部)等的分立。在錫蘭的聖上座部,則有無畏山住部、祗多林住部以及大寺住部的分立。又有承襲慶喜(阿難)系統的經量部,重視經藏,其思想大異于聖說有部,是直接上承第一結集的一個系統,其一活動地區在北印呾叉始羅國(經部童受論師,即于此製述諸論)。聖說有部中之說轉部,後來轉爲接受經量部的思想。西元五十年頃,根本說一切有部受到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的護持,曆經五百學者的編集,乃有《大毗婆沙論》的出現。

  佛教的部派分立過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各部的盛衰並不相同,在長期傳說下,北傳與南傳的資料記載,就會差異。北傳的《付法藏因緣傳》記載阿難付法給商那和修(T50,p303b),《分別功德論》記載阿難付法給末闡提及摩哂陀(T25,p37b),此中顯然是將中間的幾代省去了,由于把商那和修、末闡提傳說成是阿難的親傳弟子,結果在佛滅年代推算上,北傳與南傳就相差一百多年,在阿育王的登位年代上,同樣也産生此一差值。只要將年代調整一下,並配合商那和修、末闡提是釋尊第五代左右的弟子,則南傳及北傳的許多事件,都可得到合理的解釋。又如毗舍離結集後,會內上座人數少,在形成了上座律系後,團結力大,而會外大衆律系的僧衆甚多,地區亦廣,因而自然較易分裂,加上此中各有不同的師資傳承,會外乃有叁聖部(聖大衆部、聖犢子部及聖說有部)的形成,再與奉行上座律系的聖上座部起诤,也就分裂成更多的部派了。而各部派間亦非全不相互往來,在論藏的編集及各部的律藏都記載自己這一部有參加毗舍離結集,不外表示各部曾參考別部的論藏來修改補充自己的資料。因此,南傳及北傳的資料記載雖有出入,但都同樣的值得重視。

  (原刊于《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今略有改正,下附《部派史略論》)

  

  

《部派史略論》

  

  林崇安

  

  (1)如是傳聞(依據南北傳相關資料綜合而得):

  (2a)佛般涅槃當年,大迦葉乃召集優波離、羅怙羅、阿那律、阿難等五百比丘于王舍城舉行第一結集。先由阿難誦出《四阿含經》,而後由優波離誦出律藏(依據:《摩诃僧祇律》;說有律雜事卷39)。大迦葉爲使經律義不失,故亦編出摩窒裏迦。(依據:說有律雜事卷40)

  (2b)王舍城結集後,富樓那趕至,對律有七條異議。

  其七條者,內宿、內熟、自熟、自持食從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無淨人淨果除核食之。(依據:《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a)佛涅槃後百年,毗舍離城蘇修那伽王在位,西方末突羅持律者耶舍于毗舍離與跋耆比丘于十事起诤,耶舍邀集阿難、阿那律、優波離等系之上座弟子,共七百比丘舉行毗舍離結集。(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3b)其十事者,一鹽姜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食淨,叁複坐食淨,四越聚落食淨,五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六飲阇樓伽酒淨,七作具隨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求聽淨,十受畜金銀錢淨。(依據:《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

  (3c)毗舍離第二結集時,先結集律藏,重整波逸提等戒條之次第,而後結集經藏,另將《法句》、《本生》等集成《小部》。

  結集後,佛法僧衆分爲兩律系,一上座律系,二大衆律系。

  上座律系爲新律(將戒條次第調動故成新律,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爲名,爲他俾羅),大衆律系爲舊律(學舊者多,從以爲名,爲摩诃僧祇)。(依據:《舍利弗問經》)

  (4a)佛滅一百叁十七年至二百年之六十叁年間(難陀王及大蓮華王在位時),分布廣大之大衆律系僧衆,先有「四衆」共議「五事」不同而起法诤,後又與上座律系起诤。(依據:《異部解說》、《宗義差別排列輪論》等)

  (4b)四衆者何?一龍象衆,二邊鄙衆,叁多聞衆,四大德衆。

  其五事者,如彼頌言:

  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4c)參與法诤者,有大迦葉及阿難系弟子,有優波離系弟子,有迦旃延系弟子,有舍利弗及羅怙羅系弟子。

  此中,毗舍離結集下傳之系統,爲上座部,主張「分別說」。

  東方優波離系樹提陀娑下傳弟子,形成大衆部,主張「一說」,贊成「五事」。

  舍利弗、羅怙羅系之犢子比丘衆,形成犢子部,主張有「不可言說我」。

  西方未加入毗舍離結集之阿難系弟子,形成說有部,主張「叁世實有」。

  (4d)如是經六十叁年法诤,破成四大聖部:大衆律系之a聖大衆部、b聖犢子部、c聖說有部,以及上座律系之d聖上座部。大衆部內又分五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說假部是迦旃延系弟子至摩揭陀國弘法後所形成。(依據:《叁論玄義》卷下)

  犢子部(婆粗富羅部)律,同于摩诃僧祇律(依據:《出叁藏記集》第叁)。

  (5)佛滅二百年時,法诤後犢子部爲鞏固己部思想,便有論藏編集,羅怙羅系之犢子上座乃先結集正教(依據:《異部解說》),集出《舍利弗阿毗昙》,附于經藏與律藏之後,而成叁藏。此次結集者衆,故南傳稱之爲「大結集」。

  (6a)佛般涅槃二百一十八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華氏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佛滅二二叁年阿育王寺落成,王子摩哂陀出家,以目犍連子帝須爲和尚、大天爲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闡提爲阿阇梨,授具足戒。(依據:《善見律毗婆沙》卷二)

  (6b)時各部精英荟集華氏城,目犍連子帝須、摩诃勒棄多是上座部高僧,大天是大衆部高僧,末闡提是說有部高僧,勒棄多是犢子部高僧,然見解不同又起法诤。此中以大天與末闡提之诤,最爲激烈,诤論之內容涉及「五事」與「叁世實有」。贊成大天者是年少而多數之僧衆,贊成末闡提者是年老而少數之僧衆。

  後來阿育王接受目犍連子帝須之建議,將不同部派之高僧,各往邊地弘法。(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7a)末闡提至北印(罽賓、犍陀羅國)弘法後,形成「根本說一切有部」,其聲勢甚至取代末突羅之說有部地位。(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7b)至佛滅叁百年末,從說有部複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有部複出一部,名說轉部。

  (7c)如是說一切有部,本末別說,合成叁部:

  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飲光部,叁、說轉部。

  (8a)大天至南印(摩醯婆末陀羅國)弘法後,形成製多山部,其聲勢亦超過東印原先之大衆部。(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8b)如是大衆部,本末別說,合成六部:

  一、根本大衆部,亦名一說部,二、說出世部,叁、雞胤部,四、多聞部,五、說假部,六、製多山部。

  (9a)勒棄多至西北印(婆那婆私國)弘法後,形成正量部,其地位亦淩駕中印犢子部之地位。(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9b)後于第叁百年,從犢子部又流出叁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密林山部。

  (9c)如是犢子部,本末別說,合成五部:一、犢子部,二、法上部,叁、賢胄部,四、正量部,五、密林山部。

  (10a)原上座系之摩诃勒棄多率領僧衆至臾那世界(希臘地區)弘法後,形成化地部(大不可棄),亦名分別說部。(依據:《善見律毗婆沙》;《文殊師利問經》〈分別部品第十五〉)

  (10b)佛滅二叁五年,原上座系之目犍連子帝須進一步舉行華氏城結集,以上座部中優波離系與部份阿難系之僧衆爲主體,移次結集律藏、經藏及論藏,此中將律藏之戒條次第又略加調整,論藏則參考犢子部《舍利弗阿毗昙》改成符合自派之觀點。參加此結集者有昙無德、末示摩、摩哂陀等千位比丘,結集後亦派往印度邊國弘法。

  (10c)此中,昙無德所率僧衆,至阿波蘭多迦國,形成法藏部(法護部)。(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謂以目犍連子帝須爲師。

  (10d)原上座部系中之阿難系弟子(末示摩等)往雪山者甚多,形成雪山部。(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10e)摩哂陀率衆至師子國(錫蘭、斯裏蘭卡)後,形成銅鍱部。(依據:《善見律毗婆沙》)

  (10f)如是上座部,本末別說,合成四部:一、化地部,亦名分別說部、二、法藏部,叁、雪山部,四、銅鍱部。

  (11)以上聖說有部有叁部,聖上座部有四部,聖犢子部有五部,聖大衆部有六部,共成十八部。此中,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銅鍱部、製多山部、正量部,及罽賓、犍陀羅之根本說一切有部等七部,是阿育王派高僧往邊地弘法所成。

  (12)說有部(說一切有部=婆沙宗)早期不以論藏爲重,自上座部目犍連子帝須編出《論事》後,說有部乃有提婆設摩(天護)著作《識身足論》加以駁斥﹔佛滅五百年時,迦旃延尼子著作《發智論》,確立說有部之思想。

  (13)佛滅五百年後,經量部之思想突起並受重視,此部之傳承直接來自第一結集之阿難系統,其一活動地區在北印呾叉始羅國(後有拘摩羅邏多論師,即童受,于此製述經部諸論,T51,p885a),其思想大異于說有部,非從說有部直接分出。

  (14a)後期有衆多支部産生,如南印大衆部隨案達羅王朝之興起,北傳至雪山,取代被弗沙密多羅王所破壞之雪山部。

  (14b)在南印並有王山部、義成部、東山部、北山部、西山部、金剛部(西王山部)等之分立。(依據:大史)

  (14c)錫蘭之上座銅鍱部(大寺住部),分出無畏山住部(西元前29)、祗多林住部(西元309)。(依據:大史)

  (14d)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期,說有部結集經、律、論叁藏,曆經五百學者之編集,乃有《大毗婆沙論》之出現,成爲說有部最主要之論藏。(依據:《大唐西域記》)

  (15)印度佛教一直至中、後期,仍有四聖部之存在。(依據: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