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佛教形成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整个过程,此中涉及释尊历代弟子的师资传承系统以及戒律条文的变动。在后期,有许多支部的产生,例如,南印圣大众部随着案达罗王朝的兴起,北传至雪山,取代被弗沙密多罗王所破坏的雪山部,在南印并有王山部、义成部、东山部、西山部、金刚部(西王山部)等的分立。在锡兰的圣上座部,则有无畏山住部、祗多林住部以及大寺住部的分立。又有承袭庆喜(阿难)系统的经量部,重视经藏,其思想大异于圣说有部,是直接上承第一结集的一个系统,其一活动地区在北印呾叉始罗国(经部童受论师,即于此制述诸论)。圣说有部中之说转部,后来转为接受经量部的思想。西元五十年顷,根本说一切有部受到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的护持,历经五百学者的编集,乃有《大毗婆沙论》的出现。
佛教的部派分立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部的盛衰并不相同,在长期传说下,北传与南传的资料记载,就会差异。北传的《付法藏因缘传》记载阿难付法给商那和修(T50,p303b),《分别功德论》记载阿难付法给末阐提及摩哂陀(T25,p37b),此中显然是将中间的几代省去了,由于把商那和修、末阐提传说成是阿难的亲传弟子,结果在佛灭年代推算上,北传与南传就相差一百多年,在阿育王的登位年代上,同样也产生此一差值。只要将年代调整一下,并配合商那和修、末阐提是释尊第五代左右的弟子,则南传及北传的许多事件,都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如毗舍离结集后,会内上座人数少,在形成了上座律系后,团结力大,而会外大众律系的僧众甚多,地区亦广,因而自然较易分裂,加上此中各有不同的师资传承,会外乃有三圣部(圣大众部、圣犊子部及圣说有部)的形成,再与奉行上座律系的圣上座部起诤,也就分裂成更多的部派了。而各部派间亦非全不相互往来,在论藏的编集及各部的律藏都记载自己这一部有参加毗舍离结集,不外表示各部曾参考别部的论藏来修改补充自己的资料。因此,南传及北传的资料记载虽有出入,但都同样的值得重视。
(原刊于《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今略有改正,下附《部派史略论》)
《部派史略论》
林崇安
(1)如是传闻(依据南北传相关资料综合而得):
(2a)佛般涅槃当年,大迦叶乃召集优波离、罗怙罗、阿那律、阿难等五百比丘于王舍城举行第一结集。先由阿难诵出《四阿含经》,而后由优波离诵出律藏(依据:《摩诃僧祇律》;说有律杂事卷39)。大迦叶为使经律义不失,故亦编出摩窒里迦。(依据:说有律杂事卷40)
(2b)王舍城结集后,富楼那赶至,对律有七条异议。
其七条者,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依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a)佛涅槃后百年,毗舍离城苏修那伽王在位,西方末突罗持律者耶舍于毗舍离与跋耆比丘于十事起诤,耶舍邀集阿难、阿那律、优波离等系之上座弟子,共七百比丘举行毗舍离结集。(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3b)其十事者,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阇楼伽酒净,七作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钱净。(依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
(3c)毗舍离第二结集时,先结集律藏,重整波逸提等戒条之次第,而后结集经藏,另将《法句》、《本生》等集成《小部》。
结集后,佛法僧众分为两律系,一上座律系,二大众律系。
上座律系为新律(将戒条次第调动故成新律,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大众律系为旧律(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依据:《舍利弗问经》)
(4a)佛灭一百三十七年至二百年之六十三年间(难陀王及大莲华王在位时),分布广大之大众律系僧众,先有「四众」共议「五事」不同而起法诤,后又与上座律系起诤。(依据:《异部解说》、《宗义差别排列轮论》等)
(4b)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
其五事者,如彼颂言: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4c)参与法诤者,有大迦叶及阿难系弟子,有优波离系弟子,有迦旃延系弟子,有舍利弗及罗怙罗系弟子。
此中,毗舍离结集下传之系统,为上座部,主张「分别说」。
东方优波离系树提陀娑下传弟子,形成大众部,主张「一说」,赞成「五事」。
舍利弗、罗怙罗系之犊子比丘众,形成犊子部,主张有「不可言说我」。
西方未加入毗舍离结集之阿难系弟子,形成说有部,主张「三世实有」。
(4d)如是经六十三年法诤,破成四大圣部:大众律系之a圣大众部、b圣犊子部、c圣说有部,以及上座律系之d圣上座部。大众部内又分五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说假部是迦旃延系弟子至摩揭陀国弘法后所形成。(依据:《三论玄义》卷下)
犊子部(婆粗富罗部)律,同于摩诃僧祇律(依据:《出三藏记集》第三)。
(5)佛灭二百年时,法诤后犊子部为巩固己部思想,便有论藏编集,罗怙罗系之犊子上座乃先结集正教(依据:《异部解说》),集出《舍利弗阿毗昙》,附于经藏与律藏之后,而成三藏。此次结集者众,故南传称之为「大结集」。
(6a)佛般涅槃二百一十八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华氏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佛灭二二三年阿育王寺落成,王子摩哂陀出家,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大天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授具足戒。(依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6b)时各部精英荟集华氏城,目犍连子帝须、摩诃勒弃多是上座部高僧,大天是大众部高僧,末阐提是说有部高僧,勒弃多是犊子部高僧,然见解不同又起法诤。此中以大天与末阐提之诤,最为激烈,诤论之内容涉及「五事」与「三世实有」。赞成大天者是年少而多数之僧众,赞成末阐提者是年老而少数之僧众。
后来阿育王接受目犍连子帝须之建议,将不同部派之高僧,各往边地弘法。(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7a)末阐提至北印(罽宾、犍陀罗国)弘法后,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其声势甚至取代末突罗之说有部地位。(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7b)至佛灭三百年末,从说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有部复出一部,名说转部。
(7c)如是说一切有部,本末别说,合成三部:
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饮光部,三、说转部。
(8a)大天至南印(摩醯婆末陀罗国)弘法后,形成制多山部,其声势亦超过东印原先之大众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8b)如是大众部,本末别说,合成六部:
一、根本大众部,亦名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四、多闻部,五、说假部,六、制多山部。
(9a)勒弃多至西北印(婆那婆私国)弘法后,形成正量部,其地位亦凌驾中印犊子部之地位。(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9b)后于第三百年,从犊子部又流出三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密林山部。
(9c)如是犊子部,本末别说,合成五部:一、犊子部,二、法上部,三、贤胄部,四、正量部,五、密林山部。
(10a)原上座系之摩诃勒弃多率领僧众至臾那世界(希腊地区)弘法后,形成化地部(大不可弃),亦名分别说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文殊师利问经》〈分别部品第十五〉)
(10b)佛灭二三五年,原上座系之目犍连子帝须进一步举行华氏城结集,以上座部中优波离系与部份阿难系之僧众为主体,移次结集律藏、经藏及论藏,此中将律藏之戒条次第又略加调整,论藏则参考犊子部《舍利弗阿毗昙》改成符合自派之观点。参加此结集者有昙无德、末示摩、摩哂陀等千位比丘,结集后亦派往印度边国弘法。
(10c)此中,昙无德所率僧众,至阿波兰多迦国,形成法藏部(法护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谓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师。
(10d)原上座部系中之阿难系弟子(末示摩等)往雪山者甚多,形成雪山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10e)摩哂陀率众至师子国(锡兰、斯里兰卡)后,形成铜鍱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10f)如是上座部,本末别说,合成四部:一、化地部,亦名分别说部、二、法藏部,三、雪山部,四、铜鍱部。
(11)以上圣说有部有三部,圣上座部有四部,圣犊子部有五部,圣大众部有六部,共成十八部。此中,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制多山部、正量部,及罽宾、犍陀罗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等七部,是阿育王派高僧往边地弘法所成。
(12)说有部(说一切有部=婆沙宗)早期不以论藏为重,自上座部目犍连子帝须编出《论事》后,说有部乃有提婆设摩(天护)著作《识身足论》加以驳斥﹔佛灭五百年时,迦旃延尼子著作《发智论》,确立说有部之思想。
(13)佛灭五百年后,经量部之思想突起并受重视,此部之传承直接来自第一结集之阿难系统,其一活动地区在北印呾叉始罗国(后有拘摩罗逻多论师,即童受,于此制述经部诸论,T51,p885a),其思想大异于说有部,非从说有部直接分出。
(14a)后期有众多支部产生,如南印大众部随案达罗王朝之兴起,北传至雪山,取代被弗沙密多罗王所破坏之雪山部。
(14b)在南印并有王山部、义成部、东山部、北山部、西山部、金刚部(西王山部)等之分立。(依据:大史)
(14c)锡兰之上座铜鍱部(大寺住部),分出无畏山住部(西元前29)、祗多林住部(西元309)。(依据:大史)
(14d)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期,说有部结集经、律、论三藏,历经五百学者之编集,乃有《大毗婆沙论》之出现,成为说有部最主要之论藏。(依据:《大唐西域记》)
(15)印度佛教一直至中、后期,仍有四圣部之存在。(依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