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P4

  ..续本文上一页牛住部(Gokulika)属圣大众部。正量部有时称为拘屡拘罗部(Kurukulle, Kaurukullakah),与鸡胤部无关。正量部有时又被称为宣地部(藏文为Sa-sgrogs-ris),此部与圣上座部的化地部(藏文为Sa-ston)不同部。密林山部即六城部。正量部有时又被称为不可弃部(Avantakapa),化地部又称大不可弃部,此二部也不同。说转部到后期才演变成经量部。圣说有部的说转部,有时亦称红衣部,圣上座部的铜鍱部亦称红衣部,二者也不可混而为一。

  以上圣说有部有三部,圣上座部有四部,圣犊子部有五部,圣大众部有六部。后代更有许多支部产生,此处不再详述。

  圣犊子部在法诤后结集出《舍利弗阿毗昙》(今已佚失),其后圣上座部亦采用此论,但将论义修改成符合己派的看法,仍称为《舍利弗阿毗昙论》(接近今日所传),置于律藏与经藏之后,至华氏城结集时,目犍连子帝须将此论调整为六论,并加上《论事》,即为今日南传的七论(法聚、人施设、分别、界说、双对、发趣及论事)。

  圣大众部的论藏,则是采用迦旃延下传的九分毗昙,主要由说假部来弘扬。

  圣说有部早期并不重视论藏,到了目犍连子帝须编了《论事》后,才有提婆设摩(天护)著作《识身足论》来驳斥﹔佛灭五百年时,迦旃延尼子著作《发智论》,确立了说有的思想,至迦腻色迦王时期,有部学者们编成《大毗婆沙论》,成为圣说有部最主要的论藏,而圣说有部是将论藏置于经藏与律藏之后。

  

  八、十八部的师资传承

  

  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变化过程中,前已述及与释尊弟子们的传承系统有关联,今更进一步将十八部相关的师资传承分别列出。此中数字(1)(2)(3)等,各代表释尊第一、二、三代等弟子。「缺名」,表示其名字不详。

  

  A、圣上座部的传承

  

  (一)化地部(大不可弃部)

  大迦叶、阿难系:

  (1)大迦叶、阿难(2)萨婆伽眉、苏寐、离婆多、屈阇须毗多、耶须(耶舍)、娑那参复多(3)缺名(4)缺名(5)摩诃勒弃多。

  

  此中第二代弟子耶须(耶舍)为发起毗舍离结集的主要人物,他联合了阿那律的弟子修摩[少/兔]婆及娑伽眉,以及优波离系的第三代释尊弟子苏那拘,举行第二结集。释尊第五代弟子摩诃勒弃多(大不可弃)未参加华氏城结集。

  

  (二)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

  优波离系:

  (1)优波离(2)大象拘(陀娑婆罗)(3)苏那拘(4)悉伽符及栴陀跋阇(5)目犍连子帝须(6)昙无德、摩哂陀。

  

  大迦叶,阿难系:

  (1)大迦叶,阿难(2)萨婆伽眉等六人(3)缺名(4)缺名(5)缺名(6)末示摩。

  

  此中(2)萨婆伽眉等六人及(3)苏那拘参加毗舍离结集。(5)帝须及(6)参加华氏城结集。此处第六代的昙无德、末示摩及摩哂陀各往边地弘法,分别形成法藏部、雪山部及铜鍱部。雪山部到了巽迦王朝,遭到灭法,后来再传入说有部、大众部而兴起,只是思想与最初不同了,因此后代所传的雪山部的教义与戒律,变得较为混杂。

  

  B、圣说有部的传承

  

  (三)根本说一切有部

  大迦叶,阿难系:

  (1)大迦叶,阿难(2)缺名(3)缺名

  

  ┌(5)末阐提

  (4)缺名 ┤

  └(5)商那和修(6)优波崛多

  

  此部未参加毗舍离结集,故其律(说有律、十诵律)与大众律甚接近(戒经条文次第等),此中(5)末阐提往边地弘法,(5)商那和修则在末突罗弘法。第六代优波崛多为阿育王后期的重要人物,目犍连子帝须卒后,鸡胤部的耶舍建议阿育王迎请优波崛多至华氏城,并巡行圣地,其年代约佛灭后二四八年顷(帝须卒于佛灭二四四年)。在北传中,误将末阐提及商那和修(还有上座部的摩哂陀)当成是阿难的亲传弟子,结果将年代弄乱,相差了约一百年。优波崛多这一系,后来亦传至罽宾,因而此系与末阐提系在后代混而为一,同称根本说一切有部。(5)商那和修与化地部的(2)娑那参复多不是同一人。

  

  (四)饮光部与说转部

  大迦叶,阿难系:

  (1)大迦叶,阿难(2)缺名

  

  ┌(4)大饮光(5)饮光弟子(饮光部)

  (3)缺名 ┤

  └(4)缺名(5)缺名(6)缺名(说转部)

  

  此中(4)大饮光曾参与法诤。饮光部未曾参与毗舍离结集,故饮光律亦接近大众律。说转部、经量部(说经部)上承阿难(庆喜)。

  

  C、圣大众部的传承

  

  (五)鸡胤部

  优波离系:

  (1)优波离(2)陀娑婆罗(大象拘)(3)树提陀娑(4)郁多罗(5)耶舍

  

  此处之郁多罗为东印的重要人物,曾参与法诤,其伽蓝为「鸡园」(见王沂暖译之《印度佛教史》第五章,佛教出版社,1978),形成鸡胤部,其弟子为阿育王时期的耶舍(不是毗舍离结集时的耶舍),为一开明的人物。

  

  (六)根本大众部、说出世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

  优波离系:

  (1)优波离(2)陀娑婆罗(3)树提陀娑

  ┌(5)根护 (一说部)

  ├(5)缺名 (说出世部)

  (4)耆多(坚意) ┼(5)缺名 (多闻部)

  └(5)大天 (制多山部)

  迦旃延系:

  (1)迦旃延(2)缺名(3)缺名(4)缺名(5)缺名(说假部)

  

  此中优波离系(5)根护下传的,称根本大众部,即一说部,为摩诃僧祇律的主要传承,而(5)大天往边地弘法,成制多山部,其声势远超根本大众部。迦旃延的系统在第四代曾参与法诤。耆多又名坚意,是法诤的重要人物。

  

  D、圣犊子部的传承

  

  (七)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正量部

  舍利弗、罗怙罗系:

  (1)舍利弗、罗怙罗(2)缺名(3)缺名

  

  ┌(5)可住子弟子(犊子部)

  │(5)法上(法上部)

  (4)犊子上座 ┤(5)贤胄(贤胄部)

  │(5)缺名(密林山部)

  └(5)勒弃多 (正量部)

  

  此中(2)(3)未参加毗舍离结集,属会外的跋耆比丘众。此中犊子上座举行论藏大结集,集出《舍利弗阿毗昙》。勒弃多往边地弘法,形成正量部。此处释尊第五代皆未参加华氏城结集。密林山部又称六城部。

  

  九、各部的律藏与戒条次第

  

  部派佛教的律藏内容,分成广律、戒经及律论三部份。现存的广律如下:

  A圣大众部与圣犊子部:有《摩诃僧祇律》。

  B圣说有部:有《十诵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C圣上座部:有化地部的《五分律》,铜鍱部的《铜鍱律》。

  现存的戒经(波罗提木叉经,别解脱戒经)如下:

  

  A圣大众部与圣犊子部:有《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及《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

  B圣说有部:有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十诵戒本》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十诵比丘尼戒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饮光部的《解脱戒经》。

  C圣上座部:有化地部的《弥沙塞五分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法藏部的《四分戒本》、《四分僧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铜鍱部的《比丘波罗提木叉》、《比丘尼波罗提木叉》。

  现存的律论如下:

  A圣大众部与圣犊子部:有《舍利弗问经》(为二部共通)、《佛阿毗昙经》、《律二十二明了论》(后二本属圣犊子部的律论)。

  B圣说有部:有《戒因缘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优波离问佛经》。

  C圣上座部:有雪山部的《毗尼母经》、铜鍱部的《善见律毗婆沙》及巴利文律论。

  以上各部的律藏中,提供了部派变化的一些基本资料。例如,戒经的八部(波罗夷法、僧伽婆尸沙法、不定法、尼萨耆波逸提法、波逸提法、波罗提提舍尼法、学法、灭诤法)中波逸提法的条文次第,以前学者已曾研究过(例如,平川彰之《律藏之研究》443-472。印顺法师之《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章),但是系以《优波离问经》中的条文次第为主来研究,较不明显。因为依上文所述,最接近原始律的,应是摩诃僧祇律。

  故整个波逸提条文的变化应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由近乎原始律的摩诃僧祇律,经毗舍离结集,变动次第成化地部的五分律,而后再由华氏城结集,将五分律变动成铜鍱部的铜鍱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这是第一个系统,为圣上座部律藏变化的系统。另一个系统,是圣说有部律藏变化的系统,此是将原始律(近乎摩诃僧祇律)再加上一点点的变动而已。圣大众部、圣犊子部及圣说有部,皆不属毗舍离结集的会内上座律系,皆未将条文次第特别变动。只是圣说有部在罽宾的长期发展下,曾将律藏的内容不断充实而已。

  了解以上四圣部的变化过程后,取摩诃僧祇律的波逸提的条文次第为主,其次比对五分律的次第,最后比对铜鍱律及四分律的次第,即可明显看出圣上座部的律有显著的变化。同样,以摩诃僧祇律的条文次第为主,来比对十诵律、根本说有律、优波离问经、解脱戒本的波逸提次第,即可看出圣说有部对条文次第只有略微的变化而已。由此比对,即可证知圣说有部这一系统与圣大众部都同属毗舍离结集的会外原始大众律系(注:可参见林崇安着《印度佛教的探讨》第四章,慧炬出版,1995)。

  

  十、结语

  

  以上总述佛灭后,经由结集及法诤,印…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